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朝鮮為何與大清國同床異夢?

朝鮮為何與大清國同床異夢?

如果我們以朝鮮人的目光看世界,「二千年未有之奇劫巨變」不是從1840年、1860年或1900年開始的,而是從1644年開始的。


朝鮮半島是中國歷代王朝想成為東亞領袖,主導的國際體系的必爭之地,是唐、宋至明、清時期中國最為重要的藩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朝鮮作為儒教國家,儒家正統觀對其影響甚大,而這種正統觀對中朝關係的影響深遠。

朝鮮一直都是以「藩國」自居,尊中原王朝為宗主國,但在各個朝代中,朝鮮最為心悅誠服的卻是明朝,終明朝一世,朝鮮始終保持著對明政府的「忠誠」。


明清「華夷變態」對李朝「中國觀」的刺激之深,充分體現在《朝天錄》和《燕行錄》的「正名」意識上。


在《燕行錄》里,「中國」已經「華夷變態」,是充滿「膻腥胡臭」的地方;對於天朝的都城也是不同的表述:天是北京的升級,燕是北京的貶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我們得從李朝的建立開始說起。

中國的明清時代對應的朝鮮王朝為李朝(1392—1910年),事實上,李朝的創建就是朝鮮忠誠於大明的一個最好例證。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朝鮮高麗王朝在與朱元璋發生領土爭端之後謀划進攻遼東。據《李朝太祖實錄》,這支部隊一共只有近四萬人。而他們的敵人——駐守遼東的明軍,剛剛打敗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元軍,在北元已經被擊潰,退守沙漠的情況下,高麗的遠征軍有什麼辦法和這支久經沙場的明軍對抗呢?


這支軍隊的統帥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們分任左、右軍都統使。

朝鮮為何與大清國同床異夢?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朝鮮李朝的開國之君。圖片來自網路)

李成桂一直反對和明朝決裂,他極力勸阻未能成功。


作為一名將領,他清醒的認識到攻擊遼東是以卵擊石,但迫於朝廷的壓力,只好率領軍隊出征了。大軍到達鐵嶺後,李成桂並沒有發動進攻,他另有打算。 這位統兵大將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後帶領軍隊打回了朝鮮,廢黜了高麗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


李成桂稱王之後,迅速確立了「事大主義」的國策,並且上書朱元璋要求天子賜予「國號」,此舉在朝鮮歷史上也就僅此一次,朝鮮自此也在朱元璋的賜名後堂堂正正的成為了「朝鮮」。


朱元璋親自下令: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明和朝鮮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而朝鮮尊明為天朝,並採用明年號,此後朝鮮的歷代國王繼位後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確認並賜予封號。


在朝鮮君臣的心目中,萬曆皇帝的出兵援朝更是帶上了「捨己救人」的悲劇色彩。

明萬曆年間,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全國,但國內仍有一些擁兵自重的 封建主難以控制。


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把國內的注意力引向國外,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


朝鮮國王李昖遣使向明朝求援。


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如松率領明軍入朝參戰。

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復漢城。


日軍退據南部諸道,並提出議和,不久,實現了停戰。


這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此次海戰中國明朝和朝鮮王朝的聯軍給與一部日軍殲滅性的打擊,對戰後朝鮮半島200年的和平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鮮為何與大清國同床異夢?


(露梁海戰。圖片來自網路)


露梁海戰的勝利標誌著萬曆朝鮮戰爭的結束,露梁海戰是東亞戰爭和世界戰爭史中的里程碑。


但是,從長遠來看,露梁海戰雖然重新整合了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卻導致了明朝被拖垮,朝鮮衰落,間接促成女真崛起。


以至於朝鮮的肅宗國王都「內疚」地認為「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於東征」,如果不是出兵朝鮮而損耗的國力,北京就算陷落,至少也可以像南宋那樣偏安江南百年,而不是像南明那樣才苟延殘喘十多年。


如果說朝鮮對於明朝有著異常的「忠誠」,那麼朝鮮對於清朝的仇恨與蔑視也同樣根深蒂固。


在皇太極稱帝之時,朝鮮因不堪後金的各種勒索而與後金的矛盾更加激化。皇太極決心在登基伊始便征服朝鮮。


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皇太極率大軍進攻朝鮮。


十四日清軍大隊抵達安州,朝鮮國王逃到漢江南岸的南漢山城。


二十九日皇太極南渡漢江,包圍了南漢山城。


崇德二年(1637)正月二十二日,清軍在多爾袞率領下攻城城池,朝鮮國王被迫投降。


皇太極征服朝鮮之後解除了他對明戰爭的後顧之憂,粉碎了明的東江防線。史稱「丙子虜亂」。


在這次變故中,後來的朝鮮李朝孝宗李淏和哥哥李溰、弟弟李浚都被清軍擄到瀋陽,當了很久的人質。


清朝入主關內之後,1644年十一月九日,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見作為人質的李淏和李溰,說「未得北京以前,兩國不無疑阻。今則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誠信相孚。且世子(李溰)以東國儲君,不可久居於此,今宜永還本國。鳳林大君(李淏)則姑留與麟坪大君(李浚)相替往來……」。


清王朝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扶持昭顯世子李溰為朝鮮國王,因為他在清廷為質近十年,歷盡艱險,親眼目睹了明亡清興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積累了處理朝清關係的豐富經驗。


但是,不久之後昭顯世子暴就斃於昌德宮中,其死因,有史料認為親近清政府的李溰遭到忠於明朝的朝鮮兩班朝臣士大夫對此心生忌恨,被宮人在餌餅中下毒。


多爾袞對其逝世「深為驚悼」,雖然對他暴斃身亡覺得十分可疑,但是在朝鮮使臣眾口一詞的「確系病殪」的說辭下,也不得不信。


同年清朝冊封被多爾袞釋放回到漢城的李淏為朝鮮世子,還宣布減少朝鮮的歲貢幣物。

朝鮮為何與大清國同床異夢?


(朝鮮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


送還質子,減少歲貢,本是清朝為緩和兩國關係而為,但是並未得到朝鮮的感恩戴德。


當時的李朝上下皆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


他們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


李朝孝宗更是以光復大明天下為己任,倡議北伐。


他對大臣說:「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聽者,天時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機會來時。故欲養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


對大臣「萬一蹉跎,有覆亡之禍,則奈何」的擔心,他說:「以大志舉大事,豈可保其萬全也。大義則明,則覆亡何愧,益有光舉於天下萬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為似無覆亡之虞也」。


為了北伐,孝宗首先採取措施,擴軍備戰。


駐漢城的都城御營廳軍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軍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編為騎兵。


御營廳增加了大炮攻堅部隊,還計劃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 10000名,御營廳軍增加20000名。


當時李朝君臣還對南明政權、吳三桂和三藩分裂勢力、台灣鄭成功、準噶爾等反清勢力寄予厚望,準備派使臣渡海聯絡,策劃夾擊清朝。


台灣鄭氏多次請日本聯合出師伐清復明,朝鮮對日鄭聯合樂觀其成,甚至建議「假道朝鮮,出送援兵」。


但由於清朝前幾位皇帝勵精圖治,國力大增,北伐大計難以實施。


朝鮮對清朝的鄙視仇恨和恪守藩屬朝貢制度共存,且北伐準備是在隱蔽狀態下進行的,清朝政府所知甚少。


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南明殘存勢力滅亡,朝鮮北伐計劃壽終正寢。


此時清政府主動採取種種善意舉措,朝鮮也迫切需要打開困頓的外交局面,中朝關係終於有所改觀,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


she的太快,時間太短,告別泄nan生活,加位心;兩個u兩個x後面再加個120,不要加錯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同在朝鮮半島,為什麼朝鮮叫朝鮮,韓國叫韓國?
同一個朝鮮半島:為什麼叫朝鮮和韓國?
同樣是小國,這國還強於朝鮮,為啥美國輸掉朝鮮戰爭卻橫掃這國
朝鮮大閱兵,為何都把目光投向了朝鮮美女身上?
朝鮮女裝風靡大明朝堂,卻誤了軍國大計!
雞同鴨講,韓國和平藍圖,朝鮮「統一妄想」
喝著朝鮮地產啤酒大同江,我們討論什麼是真實的朝鮮
朝鮮不願承認的歷史,中國這族全部遷移朝鮮,還當過朝鮮國王
朝鮮為啥如此仇視美國人?看朝鮮博物館裡陳列的東西才恍然大悟
韓軍一天殲滅朝鮮海軍?這絕不是誇大!
心寒!中國現在正為朝鮮半島發愁 朝鮮還這樣說
朝鮮農村和韓國農村對比,韓國還不如朝鮮!
明朝清朝為何對朝鮮沒有任何想法,那時候的朝鮮如何應付明清兩朝
韓國主動示好朝鮮,朝鮮竟向韓國挑戰?
各國士兵伙食大比拼,美國最豐盛,朝鮮吃冰棍?
朝鮮怎樣看待抗美援朝戰役?朝鮮民眾:都是朝鮮英勇,和中國無關
朝鮮為何希望他贏得韓國大選?
富裕的朝鮮人如何生活?
看!朝鮮如何霸氣怒斥美國空襲敘利亞警告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