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十多個后妃為朱元璋殉葬,在明朝當寵妃風險很大

四十多個后妃為朱元璋殉葬,在明朝當寵妃風險很大

明朝前期,後宮實行殘酷的殉葬制度。太祖朱元璋死時,「帶走」的妃子就達四十多人!

四十多個后妃為朱元璋殉葬,在明朝當寵妃風險很大


雖然大明祖訓(《皇明祖訓》)並沒有明確規定,皇帝龍馭上賓,妃子必須殉葬,但太祖皇帝開了惡例,老祖宗這麼一搞,就等於立下了規矩,後代只管跟著學,哪裡理會對錯與是非!

由於殉葬沒有制度性規定,殉葬的條件是什麼?哪些人必須從殉,哪些人可以免於從殉?都無明文。這就留下了較大的「活動」空間。使得殉葬在作為「哀禮」的實際操作中,有些可憐不該死的就被迫追隨先帝去了,而有些完全沒有理由不死的,卻得以逃過一劫。是死是活,全在於殉葬這件事由誰來做主張,以及先帝的遺孀(妃子們)與上上下下的關係處得怎麼樣。


話說明仁宗朱高熾,在他48歲上去世後,後宮的妃子頓時得面對這件可怕之事。《大明會典》記載了仁宗之妃為之殉葬的情況:「獻陵七妃,三葬金山,余俱從葬。」

四十多個后妃為朱元璋殉葬,在明朝當寵妃風險很大


(仁宗獻陵)

北京金山在十三陵側,是專門埋葬妃嬪與夭折皇子的地方。仁宗一共七妃,有三位葬在金山,據萬曆時任宛平知縣的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所記,這三人是李賢妃、趙惠妃、張敬妃,她們都不是殉葬的。按《明會典》的說法,「(三妃之外)余俱從葬」,則應為4人。其實不止此數。


據明實錄記載,洪熙元年七月,宣宗給仁宗上尊謚,同一日,還給郭貴妃、王淑妃、王麗妃、譚順妃、黃充妃五人贈謚。這些女子在身份上是宣宗的「皇庶母」,她們都不是仁宗皇帝的新歡,早在仁宗還是皇太子時就已侍奉東宮,是仁宗「潛邸」的舊人。如順妃譚氏,湖廣湘潭人,《長沙府志》存有她的簡傳,說她父親曾任浙江道御史,永樂二十一年選入東宮,仁宗崩後,自縊而亡。府志明確記載,譚順妃是殉葬死的。由此可推知,與她同列的郭貴妃等,都是為因為同樣的原因丟了性命,由此得到每人2字謚文的精神獎勵(如恭肅、貞惠等)。


仁宗去世時,他的皇后張氏還在,張皇后是宣宗之母,當然不會殉葬。仁宗的妃子亦不止這五人,為什麼單單挑中她們,去頂那份「要命」的苦差?


萬曆時人沈德符就提出這個疑問,他說,宣宗登極時,所封有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其中惟郭貴妃、王淑妃二人殉葬,李賢妃、趙惠妃、王昭容三人為何不殉?由此產生的疑問是:擇定殉葬者的條件與依據是什麼?因為祖訓沒有記載,那就是實際操作的問題了。


這裡有一個例子,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仁宗未崩前兩個月,封張氏為敬妃。張敬妃來自世家大族,她是太師、英國公張輔的女兒,封冊中對她讚美甚備,仁宗崩時,可能還不到二十歲。如此好女,仁宗如何捨得,竟不把她帶走?

沈德符的解釋是:「蓋以乃祖、父勛舊特恩也。」說白了,就是張輔說了情,走了後宮的路子,才使他女兒免於一死。


可見,在選擇誰來殉葬上,有著較大的通融餘地。既然有人能通融活命,也就有人能挾勢威逼,使不想死、不當死之人也殉死了。沈德符懷疑郭貴妃就是這樣一個受害者。


前述王淑妃以下4妃,都沒有生育,可郭貴妃為先帝生了3位皇子,即滕懷王、梁庄王和衛恭王。妃之有子者,竟不蒙格外開恩,難道真是貴妃本人「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這當然是騙人的鬼話。誰信誰與騙子就是一黨!


郭貴妃不單生子有功,她的地位還非常尊貴。明初時,六宮之中,以「貴妃」為極貴,只下中宮皇后一等。宣宗時,才給孫貴妃加了「皇貴妃」的封號,孫氏不久正位中宮,做了皇后,從此諸妃中以皇貴妃為最重(也有說景泰年間封唐氏為皇貴妃,是皇貴妃封號之始的)。


地位僅次於皇后,極為尊貴,兼且生了3位皇子的郭貴妃,顯然屬於不當死而死之人,其中必有不可外傳的隱情!

四十多個后妃為朱元璋殉葬,在明朝當寵妃風險很大


沈德符在談及此事時,覺得讓郭貴妃殉葬十分不可解,我卻聯想到兩件事,覺得無解之中還是有跡可尋的——


首先,仁宗之後張氏,歷史上以「張太后」知名,是個頂厲害的女人,她在其子宣宗暴卒、其孫英宗以幼沖即位的條件下,曾主持大政多年,有點垂簾聽政的意思。後人一說起明初的「仁宣之治」和英宗初政,總會把她推出來贊一贊。其實不過是些文人的馬屁,多為過譽之辭。


舉例來說,正統年間有名的大太監王振,就是張太后用得慣熟的私人。歷史證明,往往只要太后主政,就會產生一個專權的大宦官,張太后也不例外。

可後來大夥集中火力,一齊來罵王振,卻忘了張太后才是王太監的後台大老闆,王振正是張太后一手抬舉起來的;更有無聊之人,編出一個故事,說張太后聽說王振專擅跋扈後,將他召來,忽一個眼色,兩旁女官齊刷刷拔劍,架在王振脖子上,要立取他性命,若不是英宗下跪力請,王振這個大禍害已經是死人了。(詳見本號前文《張太后真令宮女拔刀,要殺權閹王振?錯,這是戲劇!》)


問題是,張太后在朱高熾做太子、做皇帝時,在後宮就沒有競爭對手嗎?後宮女子所爭者,不必是正妃、皇后之位,對她們來說,為了固寵與多一些床第之歡,競爭也是異常激烈的。郭貴妃生了3個兒子,無疑是仁宗非常寵幸之人;她位至貴妃,地位直逼張後,一定令張後感到極大的威脅,進而深惡郭妃。


恰恰仁宗朱高熾又不是一個強勢的人,性格相當軟弱。他作為兄長,倆弟弟一個都不服他;作為男人,也沒能使妻妾間睦寧和戢。


仁宗時,後宮關係非常緊張,宮人之間勾心鬥角,甚至傳出某妃欲暗害張後,誤中仁宗,導致他暴斃的奇聞。後宮鬥爭演變到這個程度,仁宗真可謂無能矣!


在那樣的環境下,張後與郭妃很可能是兩個最大的冤家對頭,而宮人們紛紛站隊,兩宮勢同水火。誰也沒有料到,仁宗即位僅一年就死了,張後之子即位,皇后升作太后,倚仗她的皇帝兒子,瞬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然後她假借仁宗遺言,逼迫郭貴妃及平日與她親近的妃嬪們,全部殉葬,則昔日仇懟,頓時報銷,何其快哉!——雖為懷疑,似也在情理之中。


我想到的第二件事,與第一個懷疑有關。


郭貴妃的第二個兒子梁庄王,在宣宗諸弟中最受長兄寵愛。梁庄王葬在今湖北安陸,他的墓地出土金銀珠寶等品物達五千多件,其中有著大量出自宮廷的精美賞賜,這在親王墓中,是不多見的。


宣宗為什麼對梁王這麼好?我不由得想,會不會是宣宗憐惜梁王之母屈死,而對她兒子採取的一種經濟補償?


從仁宗妃子殉葬情況來看,誰殉誰不殉,可能有皇帝的遺願,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活人手裡。好比說,假如仁宗捨不得年輕的張妃,臨終前特地交代,一定要她隨去,可是張家在朝勢力大,人面兒熟,更不惜銀子上下疏通打點,他家的寶貝女兒就不僅不必死,而且必不死了。而那些無依無靠的、政治上失勢落敗的女子,不管她生了幾個孩子,孩子有多麼可憐,她也只好接受殉葬的悲苦命運了。


特約作者:胡丹,網名「皇帝不稱朕」,著有「揭秘大明」三部曲《大明王朝家裡事兒》《大明後宮有戰事》《大明那些九千歲》。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的人殉有多殘忍?給朱元璋殉葬的嬪妃有四十餘位
她是史上第一位皇貴妃,寵冠後宮,卻也是明朝最後一批殉葬的妃子
明朝皇帝離世嬪妃該如何殉葬?朱元璋38個人堪稱之最
封建王朝最後一位殉葬的妃子,是被董鄂妃連累的?
中國明朝最後一個被殉葬的女人,且妃子中殉葬的只有她!
十歲成李世民的嬪妃,二十歲便殉葬而終,比武則天痴情多了
她十歲成李世民的嬪妃,二十歲便殉葬而終,比武則天更痴情
一年前她是高高在上的大明皇貴妃,一年後卻淪為藩王小妾被逼殉葬
明朝「朝天女」殉葬,後宮嬪妃宮女悲慘的生命終途,滅絕人性啊
清朝沒有殉葬,為何康熙陵墓要埋葬48個后妃?
皇帝死亡不是終點:朱元璋遺詔還要妃嬪殉葬
揭秘明朝妃子的悲劇:不但一生寂寞,皇帝死後還要殉葬!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殉葬嬪妃殘忍恐怖的真相!
歷史之謎:朱元璋死後有多少美女殉葬?
她三歲妙答救母,七歲新皇厚愛,母親是唯一沒殉葬洪武的妃子!
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狀元,慈禧逼他的女兒殉葬,他還一味巴結慈禧
一萬美女為一人生殉,中國史上後宮殉葬最殘忍的四個帝王
妃子給皇帝殉葬,可這個奇葩皇帝卻給妃子殉情
古代妃子殉葬的三種方法,最後一種最殘忍,但是能永葆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