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如果你的家鄉要改回古時候的名字,你覺得會是怎麼樣呢?快來看看!


近日,人民日報發聲,建議一些城市恢復古稱,比如黃山市,應該恢復原來的名字「徽州」,沒有徽州,何來安徽呢?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此消息一出,據說很多城市都坐不住了。比如西安的朋友們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多美的名字,我要叫回長安!


小編特意


也挖了一下英德24鎮的古稱!


要知道英德每個鎮

都有自己的的歷史啊……


假如這些鄉鎮改名後,


是一個怎樣的情景?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城關鎮VS英城街道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英城街道,英德市區。因為是英德的「城關鎮」,其名來歷顯而易見了。清康熙以來,此地行政區域名稱先後變更為圖、鄉、附城區、城關鎮、附城鄉、公社、鎮。直到2004年6月撤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側黃鄉VS大站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大站鎮,清末民初粵漢鐵路在此設車站,命名大站,於1986年設大站鎮。其建置始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名稱先後變更為竹徑都南灘鳳步小江圖(明清時地方區劃名,改鄉為都,改里為圖。——顧炎武《日知錄》引《蕭山縣誌》)、側黃鄉、附城區、城東鄉、人民公社(區)等等。

望夫崗VS望埠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望埠鎮,建置始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原名望夫崗、望夫歸,其名稱來歷與轄區內一傳說有關。詳細見?英德故事 | 望埠鎮的由來>>望夫崗傳說


上隅圖VS沙口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沙口鎮,建置始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設捕屬仁義都上隅圖,捕屬仁下都清溪黃圖、清溪地圖、清溪客圖、石坑圖、蕉園圖、簽石圖、塔橋圖、捕屬德岡都園風高圖。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設上隅鄉、石坑鄉、蕉園鄉、簽石鄉、塔橋鄉、清溪鄉、園風高鄉。宣統三年設1911年設沙口鄉,1958年逾望埠、橫石塘同屬東風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社設沙口區,1987年4月撤區設立沙口鎮。


勞改場VS英紅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英紅鎮:始建於1951年,先後經歷了由「勞改場 — 省直『五·七』幹校 — 知青場 — 華僑場 — 華僑管理區 — 鎮」六次沿革。2003年3月撤區建鎮,正式納入地方管理,改為英紅鎮,名稱來歷應與英德紅茶有關。2004年6月雲嶺鎮併入英紅鎮,同時保留「廣東省英紅華僑茶場」牌子,享受僑場相關的優惠政策待遇。


三隅之地VS橫石塘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橫石塘鎮:建置始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1987年4月設鎮。墟地北面有馬古石山和牛崗路山橫卧其間,山下有一口大水塘,故名橫石塘;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設捕屬仁義都上隅圖、捕屬 嚴上都中隅圖和捕屬德岡都下隅圖、下隅下總圖。上隅、中隅、下隅(歷史稱「三隅之地)


洭水VS連江口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連江口,最早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圩址在連江(古稱洭水)與北江(古稱溱水)的匯合處,故得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設浛屬懷義都懷厚圖,後地名多次變更。民國34年(1945年)連樟鄉、上下鄉合并稱連鄉,今連江口、下之地設懷厚鄉、連鄉。1987年4月撤區設連江口鎮。2003年8月,原黃崗鎮高山村併入其內。


黎溪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黎溪鎮建制於洪武二年即1396年,屬英德縣懷義都黎溪圖,因轄區內北江縱貫南北,河西岸叫黎洞,河東岸叫鐵溪,兩地名各取一字而得名。光緒十二年,即1886年,屬英德縣含屬總局黎溪分局。民國時期先後屬英德縣第四、第一區黎溪鄉。1949年10月至1950年屬英中區黎溪鄉。1958年改稱躍進人民公社黎溪耕作區。1960年改為黎溪人民公社。1987年4月改稱鎮。1995年9月8日飛來峽區成立,成為該區下轄的四個鎮之一。2001年12月1日歸回英德市管轄。


流陳圖VS水邊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水邊鎮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古圩地處龍郁水河畔而故稱,屬英德縣流陳圖。清光緒十二年(1886)改設為流陳分局。1949年改為水邊鄉,1966年改為水邊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社建區,1987年4月改為鎮,2011年11月劃歸英德管轄。


流陳鄉VS大洞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大洞鎮最早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圩地在山坑谷地,當地人稱山坑谷地為"洞",故稱大洞。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設浛屬懷義都流陳圖。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至民國設流陳鄉。1949年10月流陳鄉分設大洞鄉、水邊鄉。1983年撤社設大洞區,1987年4月撤區設大洞鄉,1993年10月改為鎮建制。


犀牛VS西牛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西牛鎮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圩地旁的連江有個深潭,叫犀牛潭,故圩地稱犀牛。解放後因其位於英德西南面改稱西牛。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設浛屬懷義都塔岡圖、高道圖。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設塔岡鄉、高道鄉。1949年10月設西牛鄉、高道鄉。1956年設西牛區。1957年11月設西牛鄉。1987年4月撤區設西牛鎮,2002年1月沙壩鎮併入西牛鎮。


黃寨鄉VS九龍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九龍鎮建於明武二年(公元1369年)英德含屬清下都下轄黃寨圖。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屬含光局下轄寨分局。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改稱為黃寨鄉。建國後,1949年10月屬英西區開始稱九龍。1987年改為九龍鎮,鎮政府所在地設在九龍墟鎮內。


黃花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黃花鎮因全鎮地形似花形,且以前的田園山間皆遍布黃花,故因而得名。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起,稱清下都黃花圖(全縣設二十一都七十四圖); 道光十六年(1836年)起,稱黃花鄉(全縣設60個鄉)。 1986年改稱明逕鄉人民政府和岩背鄉人民政府; 1993年冬改為明逕鎮人民政府和岩背鎮人民政府; 2004年6月18日調整行政區域,明逕鎮和岩背鎮合并,仍沿用舊稱叫黃花鎮。


洭州VS浛洸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浛洸鎮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含洭縣設置洭州州治,下轄湞陽、含洭、翁源三縣、同時把含洭縣的「含」字加水旁為「浛」。從此浛洭縣縣名改為浛洭縣。宋太祖趙匡胤時,浛洭縣隸屬廣南東路。因「洭」字犯宋太祖「匡」字諱,於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把浛洭改為浛洸。浛洸這名稱自此沿用至今。1994年3月28日改稱為英德市浛洸鎮。


大灣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大灣鎮地名來源無典故記載,小江城清澄碧綠的連江由北滔滔南來,在大廟山下迴轉盤旋成一個闊大的半月形河灣,這就是"大灣"名之由來罷。大灣沒有更改名字。大灣建國前分為蕉岡、石蓮、古道三個鄉。建國後行政建制並為一個大灣區。1957年撤區並鄉,改為大灣鄉。1987年改為現在的大灣鎮.


波羅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波羅鎮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圩地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圩地背後有一座石山形似放在盤子里的菠蘿,取其同音稱波羅。於1995年撤鄉設鎮。


堯鯉鄉VS石牯塘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石牯塘鎮因鵝卵石聚多(俗稱石牯),大小魚塘星羅棋布,美其名曰:石牯塘。石牯塘歷史悠久,建置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國後,1949年10月至1950年,屬英西區政府下轄堯鯉鄉。1959年4月稱石牯塘人民公社,1963年7月改稱石牯塘區公所,1987年4月又改稱石牯塘鎮。


石美鄉VS石灰鋪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石灰鋪鎮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遍地是石灰石,很多人鑿石燒石灰,有人開了幾間商鋪,逐漸發展成集市。古時十里為一鋪,設驛站,集市為鋪的所在地,故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設浛屬清二都美村圖、石灰鋪圖。民國25年(1936年)設石美鄉。1949年10月設美村鄉、惟山鄉。1983年撤社設石灰鋪區,1987年4月撤區設石灰鋪鎮。


下磜VS下石太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下石太鎮建置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時稱「下磜」(磜有水流湍急之意),因地勢東高西低,東高處稱上磜,西低處稱下磜。1961年由連江口劃分設立下石太公社,後又合并為連江口公社;1977年又再次由連江口劃分為下石太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成立下石太區公所,下轄5個鄉;1986年改為下石太鄉;1994年改為下石太鎮。


東華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東華鎮是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原大鎮、魚灣、黃陂、英華等四鎮,於2004年6月18日合并而成的新鎮。既年輕而又歷史源遠流長的革命老區之一,其中魚灣是蘇維埃政權最早成立之地。地處英德市東南部,東與橫石水、橋頭、白沙等鎮相連;南部毗鄰佛崗縣;西與望埠、沙口接壤;北與翁源、曲江縣相接。


潭坑老街VS橋頭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橋頭鎮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鎮內原有潭坑墟,由於稅捐重,橋頭鄉紳趙汝老召開東坑、坪山、石角、土頭陳、鴨麻圍、高車壩、趙屋、上塘、丘屋、寧屋等「六甲會議」,在今橋頭鎮建「六甲祠」作墟場,凡赴墟者皆免費供應半斤油。後來赴墟的人越來越眾,在小溪上建了一座石橋,因墟場正在石橋的東頭,橋頭鎮因此得名,潭坑老街也隨之自然消失。1987年4月改稱鎮。


白沙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白沙鎮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境內有五條支流(長安河、納溪河、煙嶺河、汶羅河、門洞河)匯成的白沙河,因河床里均是白色石英沙粒,故名白沙。1987年4月改稱鎮。


青塘鎮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青塘鎮之地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圩地旁的鄧屋水塘水色深藍,故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設象屬岩下都烏牛長塘圖。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設青塘鄉、黃牛鄉、烏石鄉。民國21年(1932年)設青塘鄉。1958年7月劃歸翁源縣管轄。1962年9月劃回英德縣管轄。1983年7月撤社設青塘區,1987年4月撤區設青塘鎮。


溪板鄉VS橫石水


假如英德24個鎮改回古稱,知道你的家鄉是怎麼叫的嗎?


橫石水鎮之地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與翁源縣一河相隔,群眾往返以船橫渡;又因河裡多石,故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設象屬黃塘都大鎮圖。宣統三年(1911年)設輔治鄉。民國21年(1932年)設溪板鄉。1958年7月劃入翁源縣翁城人民公社。1962年9月劃回英德縣管轄。1983年撤社設橫石水區,1987年4月撤區設橫石水鎮。


你比較喜歡哪一個名字呢?


素材來源:英德歷史文化、網路


、微在線編輯綜合整理


編輯微信:WZXXDJ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德微在線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你不知道的馬家軍,到底是什麼樣?
每個人家裡的神仙,你知道嗎?
你知道我說的愛是什麼嗎?
你知道閩南講古是怎麼來的嗎?
你知道拉薩是怎麼來的嗎?
那些美到極致的古詩句,你知道出處嗎?
解密:你知道中國「萬家姓」到底怎麼來的嗎?
你知道蘇軾是怎麼離世的嗎?
你知道美国军机型号是怎么定义的吗?
鹿晗,你家甜美系這麼污,你知道嗎?
想知道古中醫是怎麼認識中暑的嗎?
千古名句,你知道它的出處嗎?
古代人是怎麼洗頭的呢?你知道嗎?
每個人都在六道輪迴中 你是如何知道的?
我好像是明白了,想知道姑娘在說什麼嗎?
媛媛媽說文化:你知道岳父、岳母稱呼是怎麼來的嗎?
汪: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汪: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知道古代的「牙膏」是拿什麼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