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成功術之馭人之道:僅靠尊重人才就夠?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那些締造王朝的強大帝王,成功之術有哪些?有個標準答案:尊重人才。
這個標準答案,正史上常贊,教科書里總講,野史演義甚至民間故事影視劇,更是五花八門編,諸如劉邦拜韓信,李世民用魏徵,劉備三請諸葛亮,相關的光輝事迹,早被加工出各色感人橋段,激勵熱心票友們好多年。
但如果仔細看看每位帝王的成功過程,這個看上去很標準的答案,其實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這就好比告訴一個初入江湖的毛頭小伙:想要稱霸武林不難,練好九陰真經就行。話好說,功夫有這麼好練?
尊重人才這件事,就是人生戰場上至高的功夫。各種成功者的感人故事,都是表面招式,看上去容易學,內中深沉的「心法」,卻真心難修鍊。
有些看上去尊重人才的英雄們,賣力忙碌一輩子,可就差在這心法上,於是各個悲催失敗,反而為那些風光的成功者,做了倒霉的歷史人肉背景。
一
第一位這樣的可憐人物,就是楚漢爭霸的失敗者:項羽。
這位英雄的悲劇與愛情,兩千年來出名的拉同情,一曲《霸王別姬》唱了不知多少代,捧紅的戲子名角扎堆,烏江邊上絕望一嗓子,常能惹來不少觀眾熱淚。相關的嘆息,正史野史中也類似:勇猛,好奇,純爺們,就是不尊重人才。
為啥說他不尊重人才?看看勝利者劉邦身邊的文臣武將們,稍微起下底,就知道多少人是項羽這邊跑來的,而且他和劉邦越猛掐,身邊的人才,越是組團往劉邦這裡跑。直到烏江邊被團團包圍,落得英雄末路,滿眼劉邦的部將,卻是好些自己昔日舊部。才知這一生縱橫捭闔,基本都在給劉邦做「人才運輸大隊長」。
這位運輸大隊長,到底多麼不尊重人才?看看他的日常生活表現,卻又得大吃一驚:這是個多麼尊重人才的好領導。
項羽的領導水平,出名得手段高,曾經激得子弟兵破釜沉舟,也曾三萬男兒大破劉邦五十萬大軍,霸王風采十足威猛。身邊的鐵杆兄弟,比如龍且虞子期,更是彼此感情深厚,出名的同甘共苦,相關的熱血情懷,從來感人至深。
不但愛兄弟,這英雄還極尊老,最受尊捧的當屬范增,日常稱呼都是亞父,哪怕是倚老賣老吹鬍子瞪眼,當著項羽的面摔劍砸碗,還放出過你不聽我的就等著被抓俘虜這類狠話,也是絲毫不怪。始終陪著笑臉說好聽的,從來都是表裡如一拿著當爹一樣孝敬。尊重到這地步,能說他剛愎自用?
這樣一位胸懷廣闊禮賢下士的明主,整個中國歷史上都少見。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尊重來尊重去,卻把江山尊重沒了?
對這個問題,勝利者劉邦也感興趣。建立西漢後,還專門召集大家開會學習,還做了個總結髮言: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統兵大戰我不如韓信,安撫地方我不如蕭何,但我用好了他們所以我贏,項羽連一個范增都用不好,當然輸給我。
這段回答,在後世史家眼裡,長期讚譽不斷。但要結合實際情況看,基本就是勝利者劉邦自己貼金,捎帶踩老對頭項羽幾腳。而就是這場會議上,真正點中項羽失敗原因的,卻是另一位大將王陵的一段話。
「項羽這個人表面上慷慨待人,其實卻小肚雞腸,立了功不賞有了錯也不罰,當然輸給我們!」
其實這幾句簡單總結,才是項羽真正的要害。
項羽的用人,正似王陵形容的那樣,平日里稱兄道弟,滿滿都是情懷,但這世間的事,能為情懷走到一起的,也許堅定卻註定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關係,卻更要有利益做紐帶。
從打下咸陽火燒阿房宮起,項羽的分封和賞賜,就引起了部下好些的不滿,連各路諸侯也不滿分封劃分,除了劉邦翻了天外,東部的田榮也造了反。就連他身邊的部下們,好些也因為分配不公,前後腳的投向了劉邦。最初還是韓信陳平這類他看不上眼的小角色,而後卻是英布周殷這樣的心腹,等到烏江邊被圍的時候,項羽放眼望去,滿眼的漢軍漢將,好些都是自己昔日的部舊。這主帥做的,就是這樣失敗!
決定這失敗的,正是「尊重人才」這功夫中,第一樣重要心法:賞罰。
如果說人才的來去如流水,「賞罰」就好似河岸水道,只有這心法到位,人才就會源源不絕。項羽弄不了這訣竅,身邊的人才也就決了堤,撒歡朝著劉邦跑!
而且千萬別以為,這事只是錢的事。劉邦就是典型,為啥各種窮各種困難的時候,大家還不離不棄,說個人就知道:雍齒!這位劉邦早年的頭號死仇,後來卻成了劉邦的開國功臣,等著大漢開朝,大家全盼著封賞,可偏偏劉邦手頭上正不寬裕,誰知劉邦二話不說,先出人意料給雍齒封了侯,這消息一宣布,先前臉紅脖子粗著急的各位功臣們,全都歡天喜地不急了:雍齒都封了,還忘得了我們?
不要以為「賞」這事上,人才們很貪婪,其實他們要的是心理上的平衡。
「賞」如此,罰更不例外,項羽在這一條上,比「賞」還失敗:當年彭城大戰,差點活捉了劉邦,只因部下丁公放水,才讓劉邦撿了命。給項羽造了這孽的丁公,非但沒受項羽懲罰,反而在西漢開國後,歡天喜地來找劉邦領賞,誰知劉邦當場翻臉,把這小子遊街後砍頭,理由也很明白:封賞了他?難道讓大家學他不忠?砍了當反面教材!
連清理門戶這事,都是老對頭劉邦替項羽做了,如此用人水平,又怎能不敗?
二
尊重人才且賞罰分明,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功?
元末明初就有這樣一位英雄:張士誠。
在元末農民戰爭的波瀾壯闊中,這位英雄的光輝奮鬥,公認其中一組最華彩的音符:鹽販子出身的草根英雄,十八個弟兄歃血為盟鹽場起事,竟旋風般橫掃蘇北,電光火石拿下重鎮高郵,生扛了元朝頂級政治家丞相脫脫率領的百萬大軍,而後探囊取物般拿下富庶江南大地,從此以吳王的名號,書寫下東南大地傳奇般的英雄形象。
由於成功得太過神奇,以至於連今天好些專家都考證:他就是《水滸傳》里宋江的原型,不但成功過程跟梁山泊驚人相似,人氣也最像:宋江一百單八將群英薈萃,張士誠的用人水平,也真叫一個強。
有多強?其部下文武精英,好些都是中國頂級名流。幾個胞弟各個生猛,呂珍和李伯升都是一時名將。最強的還是文臣團隊,參軍葉德新是當時堪與劉伯溫媲美的智囊,秘書陳基更是聲名遠揚的昔日元朝學士。尤其吸引眼球的是文化人才,高啟楊維貞這幾位中國文學書畫史上的熟臉人物,當時全在他身邊效勞,流傳文化精品眾多。
如此要啥有啥的強大團隊,又佔據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大地,這樣的人生事業,堪稱如日中天。但比這最讓人羨的,卻是張士誠高超的馭人之術:賞罰分明!
哪怕被老對頭朱元璋打敗後,明初的文人們一個勁的猛黑,可黑不掉的公認事實是:張士誠政權的紀律性,公認當時最好。軍隊里極少有禍害老百姓的事,哪怕是胞弟家屬犯罪,一樣嚴懲不饒。好些從嚴治軍愛護百姓的好事,今天還在蘇州廣為流傳。更有一個公認好品格:氣度涵養。不管話說得多難聽,從不因怒濫殺,這樣好脾氣,就連死對頭朱元璋也感慨,說我修養比張士誠差多了。
其中尤其令各位吳政權感動的,就是他的慷慨大方:只要認準是人才,真箇是要啥給啥。在蘇州特設了弘文館,專用招攬人才。請到的人才,不但禮遇隆重浩大,待遇更出名豐厚,車馬居室傢具,要啥就立刻給。高興了就隨時封賞。典型大文學家高啟,來的時候餓的前心貼後心一身破爛,沒幾天就吃得油光滿面不說,大宅子還給了好幾套,全是今天蘇州黃金地段的典雅園林。嚇得高啟連連求饒:大王您別賞了,真吃不消了。
如此賞罰分明,這位大王的人氣,更是火熱傳遍各地。就連死對頭朱元璋的愛將謝再興,也就是大明第一武將徐達的岳父,竟都拼著女兒女婿的性命不要,撒丫子投奔去也。
因此也有人感嘆:如果不是因為碰上朱元璋,他的人生得多精彩?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元末那場殘酷較量中,尊重人才到賞罰分明的張士誠,依然鬥不過朱元璋。
因為僅僅賞罰,卻還不夠。賞罰分明,規範的是管理,但倘若選拔人才的方向錯了,再規範的選拔,也必然帶到臭水溝里。
張士誠最糊塗的,卻正是這事,打下了江南成了吳王,接下來該幹什麼,卻是腦子一團漿糊。所謂信用人才,卻是各行各業各領域的人物都收,有能打仗的,也更有政治軍事一竅不通,偏偏琴棋書畫極精通的。而志得意滿的張士誠,晚期最愛的偏就是這事,成天就知道關起門來吟詩作畫,各種飲宴,人才薈萃的大好局面,就在這糊塗定位中,完完全全跑偏了!
於是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的全面總攻下,饒是張士誠經過悲壯抵抗,依託蘇州堅城給朱元璋沉重的殺傷,卻終於還是在朱元璋隆隆戰車碾壓下,最終悲情兵敗。沉於享樂的張士誠,其揮灑氣度與耿耿不屈,甚至也得到了勝利者朱元璋的敬重,一度有心招降,卻被他傲然拒絕,最終在朱元璋的軟禁下慨然自盡,結束了傳奇一生。
他的失敗與遺憾,勝利者朱元璋的評價最到位:張九四(張士誠)終歲不出門理事,豈有不敗者乎!
尊重人才是好品質,可自己沒有方向,以至於被人才遮住眼,就只能像張士誠一樣跑偏。
三
一個尊重人才的人,倘若有了堅定的信念方向,更有賞罰分明的眼光,是否就一定能成功?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可以回答這個心塞的問題。
這位皇帝的用人水平,被吐槽的極多,特別是晚年用過的幾個人才,比如大學士陳演和首輔魏藻德,都是既貪且鄙,一個賽一個的不靠譜,等他煤山上吊後李自成打進來,更是爭著賣身投靠,氣的連死對頭農民軍大將劉宗敏都看不過去,啪啪幾個大耳瓜子扇魏藻德:崇禎有什麼對不起你的,你就這麼著急賣他?
和項羽一樣,也是死對頭替他料理了這幾位,清理了門戶。
但他最失敗處,還不是這個。
其實不小心用到了幾個宵小之徒,這個哪怕再聖明的帝王,也都難免,包括開創了盛世的那幾位,誰身邊沒幾個招罵的奸佞?有沒有不要緊,關鍵看會不會用!
崇禎這方面的本事,實事求是說,有些是比較強的,他非常敬重人才,別看平日一本正經,總是一副惹不起的模樣,真到了和臣子開討論會的「經筵」上,立刻就轉了性,出名的謙虛認真,平日大臣不敢說的話,再難聽這時候也敢說,對說話的大臣,也是各種體貼溫暖,饒是手頭緊窮的很,也經常賞賜好東西,常把大臣感動掉淚。
而且別看他剛愎自用,真到關鍵時刻,也能聽取意見。有武舉人上書言事,宮門外跪一天一夜,他知道後立刻接見,陞官賞賜表彰,虛心納諫之名,一度全國遠揚。到了平定農民軍這類關鍵戰事,他更是常敢放手,還專設過「五省總理」「七省總理」這樣的官職,認定你有多大本事,就敢給你多大的權!
而且就在看人上,崇禎眼光的精準程度,有時也令後人驚嘆:他執政十七年間,經常憑著臣子一些蛛絲馬跡的表現,立刻判定此人的水平。從陝西動亂中發現了洪承疇,從一封奏疏中發現了孫傳庭,從京城保衛戰中發現了盧象升。甚至從招撫陝西農民軍的失敗中,發現了楊嗣昌。
這幾個被他看中的人物,哪一位都是當時幹才,洪承疇打過農民軍虐過八旗軍,雖說氣節差點事,能力卻是沒的說,盧象升橫掃中原,多次重創農民軍,被農民軍稱為「閻王」,孫傳庭活捉了高迎祥,打的李自成一度只剩下十八人,眼看就把農民起義打到灰飛煙滅。楊嗣昌雖說自己指揮差點事,但親手籌劃的「四正六隅十面網」,公認頂級軍事戰略。就能力說,崇禎都沒看走眼!
看人准,用人大氣,目標堅定,一路狂奔,為什麼依然上了吊,難道因為明朝真的無藥可救?
另一個原因,卻或許比這更重要:治大國如烹小鮮,放在用人身上,更重在調和!崇禎的毛病,正是調和!
人才既然有才,就不可避免有脾氣,不同脾氣湊一起,難免就有鬥氣。歷代帝王用人,都是這個難題。
其實有鬥氣不怕,關鍵還是調和,就像烹飪一樣,人才就是作料,鹽多一點還是辣椒多一點,就看廚師的手藝。
在這問題上,崇禎的老祖宗明宣宗朱瞻基,就是開創仁宣之治的那位,就有個典型表率:他的親信重臣楊榮,也就是「三楊大學士」中最懂軍事的那位,提出了邊境軍事改革方案,可偏偏要動邊關軍將的乳酪。沒想到方案報上去,就被明宣宗否了,直到另一位大臣上奏了這事,明宣宗才拍板同意。楊榮一開始不明白,仔細想想就明白了,立刻感動的熱淚盈眶。
感動啥?楊榮與邊關幾位將領,本身就各種矛盾積怨,又是動他們利益的事,一旦以楊榮的名義辦這事,必定彼此各種互撕。現在換另一個和他們沒矛盾的人上奏,事情性質就不一樣,說到底,這正是帝王的巧妙調解。
正是有這樣的調解,才有了公認大明王朝黃金十年的「仁宣之治」。
可是崇禎懂這個道理,方法卻是反著,最怕的不是大臣互撕,怕的卻是他們不撕,嘴上說對人才信任有加,其實卻是從人事任免到權力分配,各種互相牽制,經常是事情還沒辦,人才間先打起來。比如大凌河大戰,還沒怎麼和後金打,經略孫承宗就和巡撫邱禾嘉打,又比如巨鹿大戰,剛讓盧象升臨危受命,又讓楊嗣昌分他的權,鬧的忠心耿耿的盧象升,最後被楊嗣昌坑死在巨鹿,說是殉難於清軍,卻是替李自成消滅了大對頭。最倒霉的是孫傳庭,同樣是和楊嗣昌互掐,被氣聾了耳朵又下了牢,好不容易平反出來統兵,又被崇禎賣力死催,戰機不成熟就催上戰場,最終壯烈殉難,傳庭死,明朝亡!
好好一個人才薈萃的局面,卻弄成這樣子,好比一鍋各種珍貴食材的湯,卻做成了難吃的苦味。崇禎這個廚師,確實很別緻!
套一句老話劇《陳毅市長》的台詞說:我只是一個劑,催化劑!
用好人才的最高深境界,就是這個催化劑。只可惜崇禎,不懂!






※尊重人才是根本
※杜蘭特怒懟雷霆:不懂尊重人才,難成大氣候!
※劉曉慶的火鍋店零薪水招CEO?網友:她不尊重人才!
※劉曉慶的火鍋店零薪水招CEO?網友指責她不尊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