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歷史鉤沉曾經蒲州去又來

千年歷史鉤沉曾經蒲州去又來

歷史上先有蒲州(蒲州稱州始於北周558年),後有永濟(1728年置永濟縣)。蒲州是山西的南大門,《蒲州府志》云:「得蒲州者,可壯其肩背;失蒲州者,則三晉難保。」可見蒲州地位之重要。


□傅晉宏


「命運跌宕」的蒲州

幾乎每個河東人都有濃濃的蒲州情結。中國古代將沒有獨立縣城而將縣治附設於府城、州城的縣稱為「附郭縣」。明清時期,絕大多數府城至少有一個附郭縣。蒲州府也不例外。永濟縣就是蒲州府的附郭縣,位於今蒲州故城的東城牆到今「蒲州古城」石牌坊之間,或稱外城。一般認為,蒲州府和永濟縣是縣府同城,或者說永濟縣是「有縣無城」,就好像今天鹽湖區與運城市的位置關係。


千年歷史鉤沉曾經蒲州去又來


蒲州古城遺址(資料圖)


歷史上先有蒲州(蒲州稱州始於北周558年),後有永濟(1728年置永濟縣)。蒲州是山西的南大門,《蒲州府志》云:「得蒲州者,可壯其肩背;失蒲州者,則三晉難保。」進入清朝,蒲州先是一個縣級州(散州),管轄一個縣的面積,雍正六年(1728年),蒲州升格為府,增設附郭縣——永濟縣,該縣管轄的面積相當於蒲州作為縣級州所轄土地,蒲州府成為地級行政單位,管轄永濟、虞鄉、臨晉、猗氏、萬泉、榮河六個縣。民國元年(1912年),精簡機構,撤蒲州府,存永濟縣,永濟縣遂歸另一個較大的地級單位「河東道」(駐地運城)管轄,後有所歸屬的行政區劃名稱屢有變化,但蒲州作為地名是不存在了,成為一個「歷史地名」或永濟的別名了,說起這塊土地官方文書中只有「永濟縣」,地圖上標為「永濟(蒲州)」。

1933年開通同蒲鐵路,蒲州附近的火車站卻是永濟站,雖然號稱同蒲,但卻沒有蒲州站一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歷史悠久、地位尊貴的蒲州消失了,略顯稚嫩的永濟倒保留了下來,這不能不說是蒲州的尷尬。


具有戲劇性變化的是,被屢屢泛濫的黃河水步步緊逼,再加上永濟與虞鄉兩縣合并,稱永虞縣,縣城明顯偏西,永濟縣城1947年剛解放就被迫東遷,「蒲州」的命運卻因此發生了重大逆轉。


永濟縣行政中心移至蒲州城東15公里的趙伊鎮,10年後的1957年趙伊火車站改名為「永濟站」,而原來的縣城,蒲州故城同年也因地處三門峽水庫淹沒區而人遷城廢,城內居民悉數遷至位於蒲州故城東兩公里地勢較高的新盛鎮,即現在的蒲州鎮所在地。永濟火車站同年改為「蒲州站」。新盛鎮幾經變化,到1961年改為蒲州公社,1984年置蒲州鎮,從此擁有厚重歷史的「蒲州」一詞,經過1912年到1961年的半個世紀丟失,死而復生。雖然只是個鎮,不能與當年統轄六縣的「府」同日而語,但畢竟避免了滅失的命運,屬於不幸中的萬幸。過去是蒲州轄永濟,現在是永濟轄蒲州。「角色互換」,卻給蒲州留下了勃勃生機。


人間蒸發的「同州」


大河彼岸同州的命運就不一樣了。如果說蒲州是「從將軍到奴隸」,自由落體,級別大跳水,那麼同州則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了,來了個可憐的人間蒸發。

同州即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周初為古同國。西魏時改稱同州,設州時間比蒲州還要早些,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同州為同州府,設府時間比蒲州晚了七年。同州府管轄今渭南市的十個縣市,它的附郭縣是大荔縣。


據說大荔縣城門上有一副對聯,上寫:「二華關渭水,三城朝合陽。」因其工整、簡潔而又包容豐富深為世人讚譽。其中二華指華陰、華縣,關即潼關,渭即渭南,水為白水。三城指韓城、澄城、蒲城,朝為當時的朝邑縣,余合陽縣用全名,恰到好處。因為是府治所在,所以當時大荔城的規模、格局都領導著「時代的潮流」,寬敞通達,商賈雲集。澄城、白水山區的農民,窮一生的憧憬,也許只是走一趟同州府。


就是這樣一座名城,遭遇了1912年廢府留縣的命運。幾經廢興,與蒲州歷史一樣悠久的地名,不復存在。同州的衣缽雖然被大荔完整地承襲下來,但不同的是,「蒲州」50年後失而復得,「同州」從此卻一去不返,不禁讓人感到惋惜和痛心。現在同州只在一些文學語言和非主流的環境中奄奄一息地存活著,如特產「同州帶把肘子」、休閑場所「同州廣場」等,誠如河津的古耿、平陸的古虞、芮城的古魏、臨猗的古郇一樣。


今天鸛雀樓北面匾額為「文萃李唐」,南面「道弘虞夏」,東面「隆樓鵲起」,而西面的匾額則是「風聯同華」四個楷書大字,是我國已故著名書法家劉炳森的墨寶。「同」是古同州,「華」是華州或華山,泛指蒲州的黃河對岸的廣袤地區。大河兩岸,蒲州同州,一衣帶水,共沐春風。隨著三門峽水庫蓄水,黃河小北幹流水位抬高,河水流速變緩,泥沙沉澱加劇,河床抬高,河道變寬而撕裂成若干股,行舟擱淺,渡河困難,蒲津古渡廢弛,交通阻隔,原來情同手足的黃河兩岸,倏忽咫尺天涯,幾乎斷絕聯繫,視同陌路。如果沒人解釋,恐怕很多人便會不理解「同華」二字的含義。


前一段時間,部分同州粉絲呼籲更改縣名,希望恢復「同州」大名,不想用大荔這個名字了,認為與雲南的「大理」同音,容易產生誤會,況且這裡又不出產荔枝。在他們看來,大意失「同州」,損失太大了。隨著歲月流逝,對同州的懷念還會愈加強烈。估計改名是很難很難的事了。

「有名無村」的「首陽」


無獨有偶,「同州」的逝去,就好像「蘇聯」的解體。同樣的情形還有首陽鄉,首陽原來是永濟最西南的一個鄉,駐地是長旺村,雖然不大,管轄長旺、獨頭、上源頭、夏陽四村,但畢竟是鄉的建制。自從2001年撤鄉並鎮,首陽鄉併入韓陽鎮。從此首陽這樣一個詩意的地名,氤氳著伯夷叔齊高尚氣節的地名,成為人們美好的記憶,不免產生一絲懷戀,屬於典型的「有名無村」。心若在,夢就在。好在留下寓意「長久興旺」的長旺村,以及以「首陽」來命名的首陽火車站,也讓人在一絲嘆息中聊以自慰。


同州一去不復還,歸去來兮是蒲州。世事變化無常,唯有珍惜當下。


長按二維碼通過圖片識別下載客戶端

掃描二維碼,下載《黃河晨報》客戶端——「運城新聞」


智能手機全線覆蓋 24小時滾動更新


黃河晨報新聞客戶端


「運城新聞」是《黃河晨報》編輯部為新生代讀者量身打造的隨身新聞源,精選黃河晨報最新鮮的時政新聞、運城本地新聞、民生資訊、文化、娛樂、體育、戶外等報道。智能手機全線覆蓋,24小時滾動更新,歡迎各界朋友下載。


如果您覺得資訊不錯,請別吝惜在左下角點個贊哦~


如果你需要新聞爆料或者投稿,致電晨報熱線:2233366 或 登錄晨報客戶端使用爆料功能


版權說明


本公眾微信之發布內容歡迎微友在朋友圈分享,其他微信公眾平台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經授權者使用時須註明「稿件來源:運城新聞網;微信號 sxycxww」 字樣。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有認為本公眾微信內容發生侵權,請電聯0359-2233273。


本期責編


:張軍娜




運城網信備案號 A00049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運城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遺產山西丨蒲州,滿目蒼涼記載著唐朝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