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點擊圖片購買


文 | 白孟宸

《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5月上(微信號:gjrwls ),原標題《雍熙北伐,皇帝憑想像指揮》,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


宋太宗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四年對北漢和遼國發動的戰爭,先勝後敗。而且這一敗高粱河,除了損失大量人員、裝備和物資以外,對整個宋軍的士氣打擊極大。作為全軍主帥的趙光義,不但沒能實現以軍功壓服太祖諸子和朝中重臣宿將的目的,還被朝野視為失敗的主要責任人。更令太宗無法釋懷的是,在撤退的過程中,曾有官兵在「找不到」太宗的情況下,試圖擁立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稱帝。這次未遂的政變觸動了太宗深埋在心底的最大恐懼,結果當趙德昭為參戰官兵邀功請賞時,太宗大怒,遂逼德昭自殺。


無敵天下聞


當然,太宗征伐北漢也並不是一無所得,雖然經歷苦戰得來的太原城被太宗下令平毀,但北漢那支身經百戰,以強悍聞名於北方的軍隊,卻大部歸了趙宋。在北漢投降官兵中,最著名的一位,名叫劉繼業,此人是北漢三代皇帝麾下最出色的將領,也是後漢開國皇帝劉崇的養孫,本姓楊。《宋史》中記述劉繼業「以驍勇聞」,「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由於當時北漢主要的敵人正是南邊的後周和趙宋,因此劉繼業作為北漢將領經常與宋軍作戰。同時,他生長於當時稱為麟州的陝西神木,後又到太原投軍,對契丹人南下打草谷的行為深惡痛絕,曾向北漢皇帝進言,認為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主張向趙宋投降,以主要精力打擊契丹。

在宋軍最後一次征伐北漢時,劉繼業又力勸國主劉繼元投降。但當劉繼元終於投降時,劉繼業並沒有立刻交出城防,而是「猶據城苦戰」。趙光義對劉繼業這樣一位善戰又忠義的將領頗為欣賞,「聞其勇,欲生執之」。最終劉繼業跟隨主君投降宋朝,太宗「召見業,大喜」,立刻將其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並下令劉繼業「複姓楊氏,只名業」。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楊業像,出自清光緒《繡像楊家將全傳》


從劉繼業到楊業,趙光義獲得了一位「老於邊事」的悍將。據時人記載,太宗對這位降將「賜予甚厚」,將其升為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可謂特加賞賜,放手任用。按說太宗並不是一位知人善任的帝王,他重用禮遇楊業,一方面說明遼軍給太宗留下了太深的心理陰影,他認為必須使用楊業這樣的宿將才能對抗契丹鐵騎;另一方面更說明太宗與太祖遺臣關係已經降到冰點,只能以外來降將來平衡太祖朝的老將。


事實證明,太宗把寶押在楊業身上,是賭對了。太平興國五年,也就是楊業歸宋第二年三月,契丹兵十萬入雁門,楊業率領數千騎兵自西陘而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從這一仗,我們就能看出楊業的水平:首先他是「以騎制騎」,率領精銳騎兵對抗數量幾十倍於己的敵人。其次,他對雁門周圍的小徑等地形地貌異常清楚,不愧「老於邊事」。楊業由於雁門大捷,「遷雲州觀察使,仍制鄭州代州」。

雖然楊業以大捷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但太宗對楊業的禮遇,還是遭到了宋軍將領們的敵視。《宋書》記載「主將戍邊者多忌之」。後來很多研究者認為,時任三交都部署的潘美也是嫉妒楊業的「主將」之一。但是在歷史上潘美並不是一個性格陰暗之人,在此前率軍平定廣東等戰爭中也未與手下爭功。而太宗本就有以楊業壓軍內宿將的意思,因此「有上潛書斥其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太宗這種做法,頗有戰國時秦武王嬴盪不疑甘茂的意思,楊業自然是感激涕零,但卻沒有從實質上平息北漢降將與太祖宿將之間的矛盾,只是將其暫時壓制。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關關門。雁門關扼守著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楊業在此取得雁門關大捷,獲得了太宗的禮遇,也遭到了宋軍將領的嫉妒


女主臨朝就必定內部不穩?


楊業取得雁門關大捷之後兩年,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九月,遼景宗病逝,他12歲的兒子繼位,是為遼聖宗。聖宗年幼,其母蕭綽攝政,就是著名的「大遼蕭太后」。對於蕭綽的能力,《遼史》和《契丹國志》都評價較高,說她「神機智略,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明達治道,聞善必從」。說起來,蕭綽也確實很善於利用女人的優勢,史載她哭著對大臣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引得皇族青年將領耶律斜軫和燕雲地區漢族大地主韓德讓挺身而出。有了皇族、本家大貴族蕭氏和契丹化的漢族地主的支持,蕭綽開始在國內發展生產,整頓軍隊。而受到太后支持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也在燕雲十六州「均戍兵,立更休法,勸農桑,修武備,邊境大治」。

按說遼國在蕭太后統治下秣馬厲兵,應該引起宋朝君臣的重視。誰想到宋朝這邊的官員,看到蕭綽以太后身份攝政,便想起了漢族王朝太后攝政每每帶來的問題,並將這些問題自動腦補到遼國身上。宋雄州知州賀令圖等人紛紛上奏,將遼國說成太后專權、韓德讓寵幸用事,大臣不附,國人疾之。應該說宋朝官員抹黑遼國,情有可原,主旨還是迎合太宗的報仇心理。而太宗再次犯了高粱河慘敗時不知己不知彼,剛愎自用瞎指揮的老毛病,決心乘遼國「內部不穩」,一舉奪回幽薊。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儀衛圖》,遼代壁畫,縱84厘米,橫73厘米,1991年內蒙古敖漢旗貝子府鎮大哈巴其拉村喇嘛溝遼墓出土,位於墓室西壁,現藏敖漢旗博物館。畫面表現5名契丹男侍分別持弓箭、琴、高靴、海東青等,在春季出獵前的場景


宋朝的大部分官員並不贊成太宗蠻幹,例如給事中李至就提出,幽州需要數萬軍隊才能攻破,這幾萬人的給養是個巨大問題。而且幽州地勢平坦,「難以取石(投石機的石彈)」。但也有官員支持伐遼,例如刑部尚書宋琪,提出應該從太行東路北進,一舉佔領燕山和軍都山,切斷幽州與遼國深腹的聯繫。為了阻止遼軍南援,宋琪還提出應該引桑乾河水灌入高粱。此外,宋琪還根據宋遼軍隊特點,繪製了陣圖。太宗對於宋琪提出的伐遼戰略戰術十分滿意,決定照此辦理。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軍正式發動三路伐遼,史稱「雍熙北伐」。東路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指揮,從保定出發攻擊涿州,馬軍都指揮米信則帶兵從雄州趨新城。這一路是兩支軍隊互為犄角,兵力較多。中路以步軍統領田重進指揮,從定州出發攻擊淶源的飛狐口。西路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出雁門向雲州攻擊。西路和中路得手後,應該立刻合兵一處,迂迴包抄從北方攻擊幽州城。為了最大限度牽制遼軍,太宗甚至派使臣聯絡高麗,要求它向遼東側後進攻。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負箭持弓人物圖》,遼代壁畫,縱130厘米,橫75厘米,1998年河北省宣化下八里2區遼墓2號墓出土,位於墓室東壁南側,原址保存


在太宗的計劃中,東路曹彬實力最強,但戰役開始後先擔任戰略佯動,因此他專門叮囑曹彬「卿以十餘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毋得貪利以要敵(截擊敵人)」。趙光義的如意算盤是,曹彬部佯動,將遼軍主力吸引到幽州以南,中路和西路趁此切斷幽州對外聯繫。


有趣的是,遼國在戰役開始後,所作出的決斷正合太宗之意。宋軍三路大軍在二月二十一日出動,遼國竟然是在三月初六才得知宋軍動向。蕭太后與眾將商議後認為,宋軍西路和中路對遼國威脅有限,而東路是心腹大患,因此必須以主力與東路宋軍展開決戰,取勝後,再轉鋒消滅西路宋軍。


撤退演變為潰敗


戰役打響後,宋軍開頭打得很好。中路步軍統領田重進先在飛狐北全殲遼冀州防禦使全軍,四月十七日田部打破河北蔚縣。而西路潘美三月初九在寰州擊敗遼軍,十二日遼寰州刺史投降。隨後這一路宋軍又連克應州和雲州。但東路情況較為複雜,米信出雄州後,渡過拒馬河,在新城打敗遼軍。曹彬則前進過快,三月十三日便佔領涿州,三月十七日日曹部輕騎在涿州城城南大敗遼軍。


雖然曹彬佔領了涿州,但他的前進速度明顯過快,與後勤運輸線脫節。趙光義得知曹彬過早佔領涿州,大驚失色。而遼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根據高粱河大戰的經驗,採取堅壁清野,以輕騎晝夜襲擾宋軍,並有意識切割曹彬、米信兩部聯繫。遼國游騎很快切斷了宋軍的糧道。曹兵所部十餘萬人在涿州城裡坐吃山空,十餘日後不得不撤回雄州,「以援供饋」。


曹彬後撤的行為,徹底打亂了宋軍三路並進的計劃。十幾萬宋軍敵前退卻,除了人困馬乏外,戰鬥意志和士氣也損耗殆盡。而趙光義遙控指揮,認為曹彬決策失當,遣使制止,令曹彬沿白溝河向米信軍靠攏。這樣一來曹彬軍士卒更為混亂,將領則擔心會因為師出無功受到處分。當部隊聽說中路和西路已經捷報頻傳後,紛紛要求出戰,曹彬不能制止,只得下令部隊帶足糧食後沿撤退原路向涿州攻擊前進。


就在曹彬往來於涿州和雄州之間、徒費精力時,遼國太后蕭綽和遼聖宗已經領大隊人馬行至涿州城東50里。為了進一步削弱曹彬,蕭太后命耶律休哥派輕騎沿路襲擾曹彬,節節抵抗。加上天氣炎熱,曹彬軍第二次進抵涿州時士卒已經疲憊不堪,糧道又被遼軍騎兵掐斷。正在曹彬手足無措之時,又傳來消息,蕭太后率領遼軍主力南進,試圖與耶律休哥一起,夾擊宋軍。


眼看遼軍主力壓來,曹彬完全喪失了理智,決定立刻放棄涿州,在遼軍合圍前撤回雄州。他一面命令部將盧斌帶領城中百姓先行南撤,一邊組織本軍主力,準備斷後。由於曹彬所部士卒已經連日斷糧,人困馬乏,因此撤退迅速演變為混亂的潰敗。遼軍將領耶律休哥見此情景,立刻下令全軍追擊。五月初五,遼軍在涿州附近的岐溝關追上宋軍,戰鬥很快演變為單方面的屠殺。驚魂未定的宋軍在夜暗條件下冒險渡過拒馬河,在半渡之際再次被遼軍追上,溺死和被殺者不計其數。在宋軍退往高陽過程中,遼軍發揮騎兵機動性優勢,通過尾追和側翼迂迴結合的方式,多次截殺宋軍,數萬宋軍陳屍戰場,好不容易徵集來的物資和兵器裝備則全部為遼軍奪走。


犧牲楊業換取主力撤離


岐溝關慘敗的消息傳到汴梁,太宗急令中路宋軍退守定州,西路潘美退回代州,同時調動汴梁禁軍北進,封堵岐溝關慘敗造成的空檔。但遼軍並沒有像宋軍猜測的直接南下,而是轉往西方,連克蔚州、飛狐和寰州。趙光義只得令潘美掩護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南撤。考慮到遼軍具備絕對的機動優勢,宋軍又是失敗之後敵前退卻,楊業提出一個「圍魏救趙」的方案:向北攻擊應州,威脅遼軍寰州部隊的側後。同時讓百姓從朔州東南石碣谷南撤,以精騎伏在谷中段,幾千弩手扼守谷口。但是監軍刺史王侁和劉文裕卻污衊楊業貪生怕死,甚至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這樣一來,楊業被逼到了絕境,只得帶兵對寰州進行正面攻擊。他已經知道自己此戰難以生還,臨行明確表示「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同時,楊業又與潘美約定,在朔州南方的陳家谷埋伏步兵強弩,當楊業撤到此處時予以救援。


楊業寅時出擊,到巳時,王侁看到經過6小時遼兵仍未到來,便以為契丹軍撤走。為了邀功,他擅自帶兵出谷前進,潘美並沒有制止。但王侁沿桑乾河支流前進了不遠,便得知楊業戰敗,為了逃命,便帶所部逃走。結果楊業在黃昏時且戰且走來到陳家谷,卻沒有找到援兵,最終在谷口力戰被俘,留下「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的遺言,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的壯烈殉國,是雍熙三年太宗二次伐遼最讓人悲傷的一幕。遼國對這位縱橫邊疆30年的名將評價極高。據說蕭綽曾下令必須活捉楊業,因此將楊業射落馬下的遼將耶律奚底沒有得到賞賜。而在大宋這邊,潘美、王侁等人最初試圖掩蓋楊業殉國的真相,但楊業的夫人折氏「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天下之人和皇帝都站在了楊業這邊,《東都事略》記述「天下聞其死者,皆為之憤嘆」,《宋史》說太宗「聞之痛惜甚」,都說明了輿論的導向。最終,太宗追贈楊業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錄用六子(楊延昭),將大將潘美降三級,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處理根本無法彌補大宋的損失,《遼史》記述「自是宋守雲、朔諸州者,聞繼業死,皆棄城遁」。


宋朝的知識分子和老百姓同樣認為楊業死得太冤,蘇轍就曾寫道「一敗可憐非戰罪」。而百姓對楊業的尊崇,則催生了一大批以楊業,以及其子楊延昭、其孫楊文廣等楊門人物為主人公的評話,例如南宋評話已經有《楊令公》和《五郎為僧》。除楊業外,折氏在口耳相傳中被演義為佘太君。而潘美則被演義為潘仁美,徹底成了奸臣的模樣。


那麼,現實中楊業戰死與潘美到底有多大關係呢?後世對此始終有所爭論,一派認為潘美很早就開始嫉妒楊業,在岐溝關慘敗後,有意借遼軍之手除掉楊業。但也有人認為潘美至多是沒有阻止王侁和劉文裕而已。單純從軍事角度分析,楊業提出的「圍魏救趙」計劃有些過於理想,而且沒有解決如何儘快與機動力占絕對優勢的遼軍脫離接觸的問題。在潘美看來,楊業本身是騎兵將領,這點從此前雁門關之戰就可以看出,他所部騎兵機動性極強,在混亂中容易撤退。而宋軍主力以步兵為主,如果被遼軍纏上,很難逃出重圍。因此潘美命令楊業直接向寰州進攻,明顯是準備犧牲楊業換得宋軍主力撤離戰場。如果再考慮楊業北漢降將的身份,以及太宗與潘美等太祖舊將的私人恩怨,潘美做出這樣的決斷雖然無情,但也不難理解。而宋太宗事後的處置,也是在綜合考慮了各方利益之後做出的決斷。


楊家將門


楊業和折氏,都出自河北地方豪族,這些大族自有武裝,對周邊政權採取朝秦暮楚的態度。楊業本身從小善於騎射,所指揮的部隊也以騎兵為主,這在宋軍中屬於異類。楊業死後被封為崇儀副使的六子楊延昭同樣是活躍在河北邊境地區。宋真宗稱讚其「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楊延昭的第三子楊文廣曾在范仲淹和狄青麾下為將,宋英宗認為「文廣,名將後,且有功」,最後他當到了步軍都虞侯,成為三衙的將官。楊文廣娶了當地豪族鮮卑族慕容氏為妻,這就是「楊家將」傳說中穆桂英的原型,只是民間將慕容訛傳成「穆」姓而已。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繡像楊家將全傳》 熊大木著 清光緒十八年 上海脩文堂石印本


應該說,楊家三代,從楊業事劉崇到楊文廣去世,經歷了河北割據和宋朝從太宗到神宗5位皇帝,前後近130年。楊家作為地方豪族,能夠審時度勢,在宋軍中建立一番功業頗為不易。尤其是他們作為宋軍中的非嫡系部隊,又有戰功,極容易為世代高門所嫉妒。但是對整個宋軍而言,楊家這樣善於使用騎兵,甚至能夠做到以騎制騎的部隊,正是宋軍最缺乏的短板。


正是在楊業戰死的太宗二次北伐中,後來困擾宋軍將領的陣圖開始出現。皇帝不上戰場,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廟堂上憑想像來指揮戰鬥,是很難做出正確決策的。而且,隨著楊業等名將凋零,宋太宗乃至整個宋軍徹底喪失了在野戰中與遼軍對抗的勇氣,片面追求依靠城池甚至地理環境來克制遼軍騎兵的發揮。在伐遼失敗後,太宗在位期間,宋遼之間又發生了君子館、土蹬寨、唐河、徐河、子河叉和雄州之戰。雖然宋軍取得了其中幾次防禦戰的勝利,但整體的劣勢已經不可逆轉。宋太宗要為這一局面負主要責任。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太宗終於下詔,承擔伐遼失敗的責任。


在改變戰略,將積極進攻改為消極防禦後,太宗將大量兵力放在河北平原,依託天險和築壘組織防禦。雄州以東,多河流沼澤,遼軍無法展開。而定州方向上大多是平原,太宗在此地植樹,並開始根據翰林院天文官孫士龍的設計,設置形如陷馬坑的方田,引水入田後,「限其戎馬而大利我之步兵」,加上有意識地在河流間修築運河。這些工程規模浩大,至仁宗年間才基本完成,大量人工修築的水田、水塘、運河與天然水道和沼澤結合,各種水域中滋生的蚊蟲病菌,也讓北方的游牧民族防不勝防。這樣一來,原來的平原變為騎兵難以馳騁的陷阱。


當然,從戰略角度,如果太宗在北伐中能夠做到步步為營,逐步蠶食,那麼燕雲方向中遼宋兵力對比可能會向有利於宋軍的角度發展。在楊業等老於邊事的將領訓練和指揮下,北宋邊軍完全有可能擁有在野戰中力克契丹騎兵的能力,這才是擊敗北方游牧騎兵最有效的辦法。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大國弱軍 趙宋武力真相


北宋開國


犧牲軍事效率 終結五代亂世


燕雲地區北屬契丹


趙氏官家接過的爛攤子


「一鼓作氣」和「速戰速決」的誘惑


趙光義的軍事冒險


楊業當了掩護主力撤退的棄子


雍熙北伐,皇帝憑想像指揮


誰都有機會小勝,誰都無法吞掉對手


澶淵之盟:宋遼之間的雙贏選擇


帝王心術與武將自願


御賜陣圖:「宋朝特色」作戰模式


堡寨戰術步步緊逼


多少從西夏身上找回點面子


女真興起,宋遼比爛大賽誰勝出?


醜態百出的宣和北伐


好 文 推 薦


想想這樣的情況:A.你是一名秦朝女性,這天準備住店,沒招誰沒惹誰,突然就有歹徒跳出來要把你拖走劫色,你怎麼辦?

大宋太宗系軍事幹部楊業之死的真相


為什麼韓國軍隊的口號是「團結」,而在有的韓劇中很多士兵一直喊「忠誠」?《請回答1988》中,最後擔當空軍軍人的金正煥,又以「必勝」為軍人口號!韓國軍隊的口號到底有標準嗎?怎麼變來變去的?


在舉世矚目的天安門廣 場,在無數人的眼皮底下,天安門不為人知地涅槃重生。 直到今天,天安門的這次重建工程仍鮮為人知。


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百年普利策獎:新聞鏡頭中的美國
斯大林母親臨終的話:真遺憾 你沒當成神父!
陳獨秀帶小姨子私奔 做繼母又做姨母最終仍被拋棄
復仇重鎮多恩的血統來源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