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任性的雍正:誰說死後就得去東陵?我非要自己去西陵做老大

任性的雍正:誰說死後就得去東陵?我非要自己去西陵做老大

說起清朝的陵寢,除了瀋陽的永陵、福陵和昭陵,在關內最著名的要數清東陵。東陵為啥出名?因為它被盜過,還住著大名鼎鼎的慈禧老佛爺,當然,最關鍵是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選的萬年吉地。


順治選了東陵之後,想著以後的皇帝都在這裡長眠了,可是就有人不服氣,我憑啥要按著你說的住?再說你把好地方都佔了,我找的地方再好,風水也沒你的好了。這麼任性的皇帝是誰?就是這兩年出鏡率比較高的四爺雍正皇帝。

任性的雍正:誰說死後就得去東陵?我非要自己去西陵做老大

曾被父皇康熙「 常稱為誠孝」 , 一繼位便聲稱「 永遵(皇考) 成憲, 不敢稍有更張」(《清世宗實錄》)的雍正,卻率先打破子隨父葬制度, 遠離東陵, 在易縣泰寧山( 後改為永寧山) 太平峪為自己修建萬年吉地, 即泰陵。此後, 嘉慶、道光、光緒三帝也先後葬在這裡, 這就是清西陵。


對於雍正為何要這麼做,野史界最流行的說法是從雍正「篡位」說事,認為雍正當時為奪取皇位,不擇手段,心中自然不安,害怕自己無法安寧,故而有此一舉,但這實在說不通。一是雍正帝是否篡改遺詔,謀奪皇位,在學界尚無定論,無法確證。二是倘若雍正真的相信死後的懲罰,即使逃出五百里,甚至一萬里又能如何呢?所以這種說法,確屬無稽之談。


另外兩種說法就比較普遍了,一是風水說,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


其一,關於風水之說

1729年,雍正即位的第七個年頭,便派風水先生在清東陵界內為其尋找「萬年吉地」,在孝陵景陵附近的九鳳朝陽山找到了吉穴,經堪輿之人再加相度,又覺得未為全美,後來,又在河北省易州境內的泰寧山(乾隆元年敕封為永寧山)下發現了「上吉之壤」,《清實錄》里卷八十九詳細記載了這一經過。


「朕之本願,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他,而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後經選擇九鳳朝陽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願相合。及精通堪輿之臣士再另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今據怡賢親王、總督高其倬等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寺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等語。朕覽所奏,其言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且與古帝王規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著大學士和九卿詳細會議具奏。尋議謹按帝王世紀,及通志通考諸書,歷代帝王營建之地,遠或千餘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曆數千百里蟠結之福區,自非一方獨擅其靈秀。今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然易州及遵化州皆與京師密邇,實未為遙遠。又泰寧山雄高群嵫,抽脈自管涔恆岳而來,襟帶百Jll,分水以拒馬、滹沱為界,相其形局,既屬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欽派大臣,遵照定製,敬謹辦理。自集純嘏於萬年,流嘉祉於亦業矣。」


在雍正的《起居注》中,也記載了選擇萬年吉地的情況。由此可見,雍正廢掉清東陵界內的九鳳朝陽山陵址,把易州境內泰寧山下的太平峪選為他萬年吉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風水問題。

任性的雍正:誰說死後就得去東陵?我非要自己去西陵做老大


清東陵全景圖

在雍正看來,昌瑞山下三座帝陵的風水狀況,就沒有符合雍正「十全十美「標準的。如此一來,他便放棄了東陵,而將範圍擴大到遵化州,在距離馬蘭峪東約60里的九風朝陽山下尋得一塊吉地,並很快就確定下來,立即準備工程用料。就在動工之前,風水大師們反覆相度、研究,認為九鳳朝陽山下「規模雖大,而形具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這樣大的缺憾對雍正來說是絕不能容忍的,當即頒旨廢棄該地,另行卜選。經過十三王爺胤祥及大臣高其倬帶隊,在京畿周邊長時間地尋找與選擇,終於在雍正七年(1729年冬)在京西易州境內的太寧山下,這塊「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得到了雍正的認可,「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可見雍正的滿意,隨後於次年興工,歷時六年,泰陵建成。


事實上,清西陵的風水,特別是雍正的泰陵在的風水,的確是不錯的。太平峪地處永寧山主峰之下,根據「陵制與山水相稱」,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清代建築學家和風水學家巧妙地利用了天然的山川河流。他們把形態端莊的元寶山作為泰陵的朝山,永寧山為泰陵的靠山,永寧山是太行山余脈,主峰突起聳人云端,饒有插天之勢,屏立於陵寢之後。大紅門兩側的東西華蓋山已恰似陵區兩扇大門,煙雲在山腰繚繞,頗有渡雲之險,還有九龍山、九鳳山、蜘蛛山等,都是天造地設、自然成趣的天然景觀。


古代堪輿之人為什麼對山如此重視呢?原因有兩個。第一,山是溝通天上人問最偉大的造化,所以對山的崇拜就成了國家最大的典禮,難怪歷代帝王為了本朝的興旺,都要到泰山去封禪;第二,山能永遠存在,皇帝的英明就與山一樣永遠同光。


太平峪「山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岭崇崗,遠拱於外,靈岩翠岫,環衛其間」,確有絕妙之處。即在順天的同時,對地形進行積極處理,使之趨於「山川形勢,務臻全美」的「理想模式」。泰陵左右的砂山、後寶山均系人為堆成,劉敦楨先生的《易縣清西陵》中還記載了泰陵的案山——蜘蛛山亦屬人工所為,這些人工堆置的砂山起到了「以其護衛區穴,不使風吹,環抱有情,不逼不壓,不折不竄的效果。


清西陵全景圖

任性的雍正:誰說死後就得去東陵?我非要自己去西陵做老大


在對河流的處理方面,除去易水河自然地流經大紅門前的五孔橋下外,建築學家又令工匠們在大紅門對寶頂的五華里神道中,酌量地勢,開挖了四條馬槽溝和一條環繞陵寢的龍鬚溝(排水道),並分別於上面架設了平橋或拱橋。這些河流彎如飄帶,柔如輕紗,極大地豐富了環境景觀,起到了蔭地脈、養真氣的最佳效果。「陵區三十里內外,彌山漫谷,盡皆松林」,放眼望去,綠海無垠,紅牆黃瓦的宮殿鑲嵌其中,既協調了陵寢建築環境景觀的空間層次,又渲染和強化了莊嚴肅穆、崇宏神聖的山陵紀念氣氛。


泰陵的風水與建築是人文美與自然美的完善結合,是「天人合一」的陵寢總體環境的有機構成。


其二,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之說

對於第一種說法,其實也存在了幾個疑點。


第一, 「 堪輿之人」 俱稱孝、景二陵附近已無吉壤, 但後來乾隆、咸豐、同治三帝卻為何又都在二陵近旁相繼找到萬年吉地?


第二, 距離孝、景二陵較遠的九鳳朝陽山吉城被否定後, 雍正為何不指示「 堪輿之人」在東陵其它地區堪察萬年吉地?因為其後乾隆已明確指出: 「 遵化(東陵)、易州( 西陵)兩處, 山川深邃, 靈秀所鍾, 其中吉地甚多。」


第三, 怡親王允祥和「 通曉堪輿術」 的高其悼, 為何也不在東陵廣大陵區內尋找


吉地, 偏偏跑到遠離東陵數百里之外的易縣地區進行勘察? 對於另闢陵區這一違背子隨父葬制度且又勞民傷財之舉, 他倆豈敢自作主張?


有一種說法,據乾隆年間撰修的《易水志》記載: 「 雍正八年( 應該是七年),世宗憲皇帝欽命怡賢親王會同兩江總督高其悼在京師西南一派山麓間往來采卜, 至易州之西太平峪興隆庄, 萬峰環列, 百泉迴繞, 四周佳氣共抱龍穴, 敬謹擇定萬年吉地, 奏准。」 如果從這裡看,另闢陵區是雍正的決定, 出自其本意。


那麼雍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打算?可以從政績與抱負、性格特點以及當時的形勢等方面來分析。


雍正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對清朝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康熙晚年, 由於種種原因, 朝政和財政上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雍正繼位後開始全面整頓, 他大刀闊斧, 雷厲風行, 幾年內便基本改變了康熙晚年的局面, 使原已激化的各種矛盾有所緩和, 從吏治到財政上都有所突破,為後來他兒子的繁華打下了基礎。


雍正又是一位很有抱負的皇帝。他的治國目的是「 務期振數百年之頹風, 以端治化之本」 , 「 移風易俗,躋斯世於熙皡之盛」 ,(《清世宗實錄》)並認為科舉出身的朝廷大員們如「 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果能盡行洗滌, 則天下永享太平。」

任性的雍正:誰說死後就得去東陵?我非要自己去西陵做老大


雍正繼位後,不僅大膽清除前朝敗政, 而且敢於標新立異,行前人所未行。打破子隨父葬制度另闢陵區本身, 就是一個例子。如果他不具備很大勇氣與膽識, 無疑不敢如此行事。只是,這樣做也隨之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帶來了不少麻煩, 從這一角度看, 不能不說他做此決定時帶有一定的輕率性。


雍正的自視甚高, 也表現在他對父皇康熙的真實看法上。他除去對康熙晚年的儲位安排及一些失誤深為不滿外, 還認為在為政最重要的問題上, 自己勝過康熙:


「 朕事事不及皇考。而惟有洞悉下情之處,則朕得之於親身閱歷而皇考當日所未曾閱歷者。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蒙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所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雍正起居注》)


雍正另闢陵區還與當時朝廷內外總的形勢有關。雍正五、六年( 1727、1728 年) , 初政時期的改革與整頓已大見成效, 清王朝各個方面又重新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勢頭。政敵允撰、允搪集團已被肅清, 雍正在這一關係到皇權是否得以鞏固的鬥爭中獲得全勝, 中央集權也隨之進一步加強; 西南地區大規模改土歸流進展順利, 取得很大成功; 經過長期、周密準備後. 清軍對準噶爾部的征討即將開始, 雍正自以為勝券在握。


這些十分有利的條件, 無不使他更加躊躇滿志。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正是由於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 當堪輿之人報稱孝陵、景陵附近已無吉壤, 而九鳳朝陽山吉壤也被否定後, 雍正終於萌發了遠離東陵另闢陵區的想法, 旨在為自己身後安排一個與生前業績相適合的位置。因為在他看來, 自己雖然並非開國之君, 但卻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所以也就有理由遠離東陵, 去做新陵區的第一位主人。


簡單地說,雍正就是覺得自己的豐功偉績雖然比不上開國之君,但如果委屈將就在東陵也十分不甘心,雖然有些對不起自己的老爹康熙,但是誰讓自己覺得有些地方康熙做得不如自己好呢!

任性的雍正:誰說死後就得去東陵?我非要自己去西陵做老大


乾隆皇帝說


皇阿瑪你任性了半天不要緊,我接下來該去哪住啊?要是去西陵,那東陵就荒廢了?不能就把我太爺爺和爺爺放在那裡孤零零的吧?


雍正這一任性不要緊,留給後繼之君諸多難題了。出現了西陵之後, 後來的清朝各帝就遇到了在何處擇吉建陵的問題。


第一個遇到這個問題的就是高宗。高宗最初是想按照傳統的「 子隨父葬」 的做法, 將自己的陵寢建在西陵的泰陵附近, 但考慮到如果後世子孫都這麼做,以後各陵就會都葬在西陵, 這樣就冷落、疏遠了遵化的東陵, 「 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 , 十分不妥。(《清宮檔案》)為了平衡東、西兩陵的關係, 高宗經過深思熟慮, 制定了「 昭穆相建」 的方法。東陵為昭, 西陵為穆。如果父陵在昭, 子陵則在穆, 以此類推。昭穆相建可謂萬世良法。(《上諭檔》)


乾隆在這條諭旨中還進一步指出: 「 且遵化( 東陵)、易州( 西陵) 兩處, 山川深邃,靈秀所鍾, 其中吉地甚多, 亦可不必於他處另為選擇, 有妨小民田產, 實為萬世良法,我子孫惟當洛遵聯旨」 。(《清高宗實錄》)乾隆就怕後世每個皇帝都給自己另開一個陵墓,到時候大家都不在一起,各家找各家的,那不是全亂套了,所以就跟大家說,這兩個地方有的是風水好的地兒,以後別拿這個當借口另闢陵寢了。


高宗以身作則, 率先垂範, 將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東陵的勝水峪。為了保證此法的貫徹落實, 高宗在晚年將其子嘉慶皇帝的萬年吉地確定在了西陵的太平峪。不止如此,高宗為了表示自己的這一決心, 將向他建議再到盛京一帶相度萬年吉地的欽天監監正進愛嚴加治罪。


高宗的「 昭穆相建」 的方法雖然後來被道光皇帝打亂了, 但後來的事實表明, 以後各陵並沒有一邊倒地建在一處, 而且也沒有在關內開闢新的陵區, 這不能不說高宗的「 昭穆相建」 及不得另闢新陵區的思想起了一定作用, 從而使清代陵寢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


快五一了,除了去欣賞海景風光,也可以考慮去一下清東陵以及清西陵,感受一下,這兩處陵寢究竟有什麼不同,感受一下這些帝王的小心機。


參考資料:


《迷蹤帝陵》作者: 諸葛文


《深宮軼事》作者: 上官豐


《論清代陵寢制度在乾隆朝的完備及其原因》作者:徐廣源


《順治親卜陵地與雍正另闢陵區》作者:楊珍


關於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本正經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梅韻蘭質永留芳:紀念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的京劇人生
明末與後金的議和較量:崇禎為面子誅殺「替罪羊」錯過最後機會
叫甄嬛等娘娘們為「小主」對嗎?細說清朝后妃稱呼的正確叫法
您可能感興趣

順治搞個東陵,他孫子雍正整個西陵,乾隆懵了,你說他埋哪邊好?
慈禧問:我兒子應該葬在清東陵還是清西陵?恭親王回答:臣不敢說
中國講究人死後要進祖墳,為何雍正卻鄙棄清東陵,獨自葬在清西陵
嘉慶登基後,卻無法去清東陵拜祭,因他不知如何給死去的兄長見禮
孫殿英盜掘清東陵,只是給人做嫁衣,看看誰得到的珍寶最多?
雍正所在的清西陵,是否也同清東陵一樣遭逢不幸
孫殿英是怎麼盜取清東陵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清朝為什麼會有東陵和西陵,它們分別安葬著哪些皇帝?
康熙十四子允禵死後竟不想葬入清東陵,原因為何?
雍正帝為什麼不葬入清東陵?陵墓位置風水不佳,還是有其它原因
雍正不敢葬入清東陵,找借口說清東陵風水不好,被乾隆一語拆穿
孫殿英為什麼敢盜慈禧的東陵,看看他這些前期投資,太牛了
雍正不敢歸葬清東陵,借口說風水不好,不料乾隆一句話露了餡
孫殿英為何要盜清東陵?說出的理由連馮玉祥都自愧不如
雍正死後為何不葬在清東陵康熙旁邊?發掘其陵墓,最後被緊急叫停
東陵大盜為何只對清陵下手,看馮玉祥怎麼說
東陵被盜後,溥儀曾派人去善後,他們見慈禧遺體後為何痛哭流涕
孫殿英挖滿清東陵的原因?你殺我祖宗,我挖你祖墳。
真相揭秘:身為雍正妃子的她,卻獨自葬在清東陵,身份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