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帝臨死都沒弄清大明亡因

崇禎帝臨死都沒弄清大明亡因

日前,中央電視台12套《法律講堂》文史版已播完本人主講新系列:十集《東林沉浮》。錯過收看的朋友手機下載央視影音可隨時點播,敬請觀賞全本12—


崇禎帝臨死都沒弄清大明亡因


崇禎皇帝上台後,閹黨被剷除,東林黨人重新被啟用。但是以錢謙益為首的後東林黨人,已經發生了嚴重的異變——大量空談之士和偽君子混跡其中。這樣的東林黨人,能夠救國救民嗎?

崇禎帝臨死都沒弄清大明亡因


嚴峻的考驗馬上來了。崇禎十七年,明王朝進入了內憂外患的大限之日。


號稱百萬的李自成農民起義大軍從陝西進攻北京。同時,東北游牧部落女真的一個分支成了大氣候,建州女真在頭領努爾哈赤及其子孫的打造下,由後金變為滿清,滿清八旗鐵騎對中原秣馬厲兵,兵臨山海關。


是誰造成了這種無法收拾的局面

有人把矛頭指向朝堂上的清流們,當然包括「後東林黨人」。他們認為,是東林黨人的稅收政策,導致大明王朝經濟破產,從而引發饑民造反。


平心而論,這個指責並非無中生有。史料記載,上台後的東林人,首先禁海,不徵收海稅;其次,免徵鹽稅商稅;但政府不收稅怎麼活呢?加重農民稅賦,各地無論是否有災,賦稅照舊,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稅,還要補交。


我們知道,陝西系李自成起義的大本營,此地閹黨掌權時,賦稅每畝地2錢白銀,東林再次掌權後,賦稅擴大十倍,每畝2兩。而當時中國經濟狀況是商人有錢,農民沒錢。但是商人不加稅,負擔全部落到農民身上。


不堪重負的西北農民造反了。因為他們是最窮的,又鬧了災荒。李自成發動農民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王侯貴人,剝窮人,視其凍餒,吾故殺之,以為若曹,令飢者以遠近就食」。李自成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說國家權貴就知道盤剝農民,窮人死活他們不管,所以我起來造反,就是讓窮人吃上飯。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大明王朝的子民確實已經饑寒交迫,李自成當初,就是靠吃飽飯號召大家和他一起鬧革命的。

讓滿清兵打到家門口,也有東林黨人的財政罪過。對於遼東前線守軍,朝廷不僅沒有政策傾斜,而且還加重截留。怎麼少花錢怎麼搞。所有運送遼東的糧草軍餉,朝廷一律截留(漂沒)三成。遼東缺餉,愈演愈烈。加上各層軍官的層層盤剝,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吃不飽的士兵士氣極為低落。明軍的將領天天寫奏摺要錢,卻遭東林黨指責作風不硬,節流流於道德說教。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


所以,實事求是地說,晚明內憂外患,與東林党參與下的朝廷經濟政策不無關係。但如果把責任全推到東林黨身上,也是極為不公的。大明王朝的滅亡,首先是經濟破產嗎?我以為比起經濟破產來,最致命的還是政治破產。而政治破產的主要標誌,就是統治者腐朽沒落,病入膏肓,積重難返。


且看最高領導人崇禎執政十七年,最大的變化,是對宦官的態度轉變。在執政之初,他殺魏忠賢,體現了對宦官極度厭噁心態,而在執政中後期,他對宦官的態度大變,回到了皇兄天啟帝當初的怪圈,重用太監。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竟將京畿衛戍之權、監督軍隊之權,統統交付宦官。全國各大軍區,遍布太監監軍。可以說,崇禎後期,是太監在領導國家軍隊。


崇禎對太監從討厭到依賴。這是為什麼呢


不能排除,是大臣無能與無忠,令其失望。只有太監,對皇帝亦步亦趨。崇禎皇帝或許感到,大臣們離心離德,還是身邊的奴才太監最聽話、值得信任。

在李自成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34歲的崇禎皇帝在生命最後時刻做了反思,繼位當初,剷除魏忠賢閹黨後,他重新起用了東林黨人及復社人,但是這些人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懦弱、酸腐和無能,令其大失所望。


崇禎帝朱由檢臨死前,寫下一段著名的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顯然,這位亡國之君把亡國之責算在了外廷大臣頭上,而沒有指責內廷的太監。而他信任的太監,在國家危亡時的表現又如何呢?


史書記載,這批宦官「挾勢恣肆」,他們仗勢欺人、無法無天。掣肘將領,侵蝕軍餉,謊報軍情,冒功請賞……無惡不作。崇禎政權的崩盤是以宦官監軍紛紛主動向農民軍投降為標誌,本來,彼時崇禎帝已向各地發出「勤王」急令,各地兵馬正入援京師。熟料他所信任的監軍們降得太快。李自成的農民大軍開到京城前的居庸關,本來準備與守關的明軍大戰一番,熟料鎮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杜勛聞風喪膽、不戰而降。短短三天,李自成就越過居庸關來攻北京城,兵臨北京城下時,杜勛自告奮勇入城勸降,守城太監曹化淳一勸就降,旋即獻出彰義門。


「彰義門之變」宣告了崇禎太監軍的徹底滅亡。這些太監監軍們不僅徹底葬送了軍隊,而且最後幫著李自成把崇禎推向煤山自盡。

自古哪有太監主導的威武之師?重用太監的崇禎同樣付出了沉重代價。對於這一點,他不以為然。據明代筆記小說《燕都日記》記載,公元1644年4月,崇禎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殺,幹了一件令人驚詫的事:「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墓於香山碧雲寺」。香山碧雲寺是魏忠賢生前為自己選的風水寶地,那裡還建有他的生祠,而崇禎臨死前收集魏屍骨厚葬於此,等於了了魏忠賢生前之願。


《燕都日記》稱,崇禎之所以這麼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際,聽了貼身太監曹化淳——就是後來向李自成獻城投降那位太監,說了這樣一句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顯然,在太監們心目中,魏忠賢比東林人那幫大臣更實用、更能幹。


那麼,此時崇禎心裡是否也如此默認呢?不得而知。總之,他在最後時刻把亡國之罪全部推到大臣身上,而不從自身找原因,更沒有埋怨不爭氣的太監,還厚葬魏忠賢,可見並沒有死個明白。


大兵壓境,崇禎信任的閹軍一觸即潰,而東林黨人最後的表現又如何呢


先拿前面所講的錢謙益來說,他在國破時刻的表現如何?


我們知道,崇禎自殺,清兵入關。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錢謙益出任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攻破南京城,弘光朝覆亡,紅樓知己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她一同投水殉國。錢謙益是怎麼反應的呢?


當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que所著《柳如是別傳》記載,面對柳如是捨身取義的勸說,錢謙益遲疑許久,說道:「水太冷,不能下」。一把將柳如是拉了回來。清兵舉行入城儀式時,錢謙益主動剃髮,出城迎降,做了清廷的禮部侍郎。


外敵襲來,青樓女子柳如是抱定殉國之念,而他的情郎錢謙益卻一心賣國求榮。「清流」的氣節竟不如「清樓」。如此精神對比,令後人唏噓不已。那些滿口「大義」的後東林黨人,在滿清屠刀下大多是「脫下舊服換新袍」。


當然,不怕死的東林黨人也是有的。大家知道,東林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有個高徒史可法,可謂東林薪火相傳代表人物。在國破山河在、南明小朝廷建立之際,他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大家對他報以救國救民、力挽狂瀾厚望。


這位史可法在氣節上,確實也沒讓大家失望,清兵南下,他據守揚州,堅決不降。但同時,史可法竟然是「聯虜平寇」的提倡者。在清兵還未南下前,史可法主張借清兵平息李自成之亂,挽救大明統治。在清兵於北方與李自成大順軍作戰時,史可法等南明部隊視清軍為友軍,送錢送糧,結果引狼入室。


清將多鐸率兵圍城,向史可法出示清攝政王多爾袞勸降書,史可法回致《復多爾袞書》,毅然拒絕投降。但同時,卻仍對清兵抱有幻想:「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炤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


這封書信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史可法對多爾袞說,現在反賊李自成的隊伍還沒消滅,聽說他們又流竄西邊去了,準備捲土重來。他們是我大明不共戴天的敵人,也是貴國沒有除惡務盡的隱憂。所以,我希望你們同仇敵愾,來對付我們共同敵人,善始善終,咱們合兵一處,一起去西征討伐反賊,砍下匪首李自成的頭顱,以解心頭之恨。然後你們班師回國,如果貴國能做到這一點,則功德在千秋。我大明朝一定會竭盡全力,報答你們。


這是典型的與虎謀皮。結果,多爾袞的回答是,攻城。史可法雖然英勇不屈,但也只守了七天城池。清兵攻破揚州城後,多鐸下令屠城,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揚州城血流成河,八十萬揚州軍民遭清兵滅絕式屠戮,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拔劍自刎不成,被俘後壯烈犧牲。


左光斗,史可法,一對東林師生,兩個鐵血漢子。但在晚明末世,都無法救國救民。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無論是天啟皇帝,還是崇禎皇帝,即便全面放手,讓東林黨接管政壇,也不能挽回明王朝的頹勢。因為他們本身存在著先天不足:墨守成規,坐而論道。說白了,他們是封建道德家,而不是近代政治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無恥的能人:魏忠賢與曹操的相似之處
魏忠賢創造了兩項中國歷史記錄
血書為證,東林六君被執行死刑的方式令人髮指
清官楊漣是怎麼變成貪官楊漣的?
說評書起外號魏忠賢是個整人奇葩
您可能感興趣

晚清三大明白人:看透慈禧看死大清,倆被慈禧殺,臨死預言都應驗
清朝最慘的皇帝,曾捨棄圓明園,臨死不忘喝血壯陽
明朝魏忠賢的重要性,在臨死前明熹宗已告訴崇禎,可他沒聽進去!
漢武帝臨死頒下兩道聖旨,所有人不理解,直到清朝才明白他的明智
沒人知道死神會來,這些明星臨死前都幹了些什麼?
臨死前,慈禧太后為何必須要毒死光緒帝?原因很簡單
和珅臨死時,寫的詩是什麼,詩中真暗藏著大清滅亡之緣由么?
他為大明朝建立下不朽的功勛,然而因為疑心臨死還被開館
慈禧臨死遺言震驚整個大清朝 她說了什麼?
末代皇帝溥儀臨死之前說了一句什麼話?你永遠都想不到
他是誰?竟讓太宗託孤,讓武則天臨死不忘?
永樂皇帝食髓知味多次要朝鮮獻美女 臨死前都還想
慈禧臨死前訂下三條遺囑,目光短淺,怪不得清朝要滅亡!
偽裝者:明鏡臨死前得知明樓卧底身份,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崇禎帝臨死寫下一句話揭示了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真實原因
孝庄為何要順治追認多爾袞為皇帝,為什麼她臨死說愧對丈夫與兒子
慈禧臨死前為什麼讓他做皇帝?
清朝皇帝康熙臨死前,偷偷留了一份密詔,保了大清二百多年江山
慈禧太后臨死前,因光緒帝說了一番話,她決定立刻殺死光緒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