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張飛之死,看劉備與諸葛亮的薄恩寡義

從張飛之死,看劉備與諸葛亮的薄恩寡義

當我們習慣於用大眾的眼光來看待經典的歷史,固化的思維往往最易阻擋人們對歷史真相的接受。就好比在讀《三國演義》時,我們欽佩和感動於劉、關、張桃園結義時義薄雲天的豪邁,和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卻看不到這背後權力的傾扎和現實的較量。當劉備面臨帝國的利益角逐和兄弟的感情大義時,他會如何地取捨?這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詩經》中有:「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結局,那麼在劉備集團中「狡兔死,走狗烹」的現象,就再常見不過了。


從張飛之死,看劉備與諸葛亮的薄恩寡義


三國歷史研究學者汪宏華曾撰文指出,《三國演義》對張飛之死做了隱諱處理,以迎合擁劉反曹的正統觀念。劉備為讓劉禪順利繼位並保持漢家天下的純正血統,不惜一切用各種手段過河拆橋,清除異姓兄弟關羽、張飛。而且諸葛亮也早有借劉關張勢力,自立諸葛王朝的異志。汪宏華還認為羅貫中虛構劉關張結義的用意是,通過三姓共治寡頭政治的幻滅,反向為後人提供破除「家天下」的解決之道。

揭秘了關羽死亡背後的巨大陰謀之後,我們不妨在來看看張飛的死和關羽有沒有相同的軌跡。


1、關羽、張飛,「以短取敗」的背後


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我們嚴謹地分析關羽、張飛死於非命的主觀原因時,認為他們倆所共有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利用的一點就是「以短取敗」。關羽的「短」,表現為「剛而自矜,偏好逞勇」。而張飛的「短」,則是「暴而無恩,偏好耍智」。這種觀點可以很好的解釋關羽和張飛的直接死亡原因。關羽鎮守荊州時,孫權曾特意派陸遜前來結交,並且還表示要和關羽結為兒女親家。但是關羽非但不領情,還大罵孫權:「虎女焉能嫁犬子」。正是他的這種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心態致使了東吳對關羽的怨恨,攻下荊州並且一路追殺關羽,一定要致他死命。


而張飛的「暴而無恩」,在這一點上表現的最為鮮明。他喜怒無常,由愛酒後鞭笞士卒,甚至把人毆打致死。他在閬中屯兵準備出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時,仍然軍前酗酒,並且無故鞭打范疆、張達,導致二人忍無可忍,心生叛意,刺殺了張飛。如果說他的暴虐殘忍直接促使了他的下場,倒也無可厚非。如果把范疆、張達看作是劉備埋伏在張飛身邊的卧底刺客,卻是沒有任何證據的。歷史不容許我們主觀的臆測和一廂情願的認為。但是,如果結合現實的事件進行嚴密的抽絲剝繭般的推導,不難發現很多結論並非憑空得來,而是有理有據的。就像關羽的「剛而自矜」導致了東吳對他的怨恨一樣,劉備身為大哥,為何要對關羽的這種性格放任不管?不但不管,還讓他去掌握荊州六郡的兵權,一味地放縱他,導致他橫遭慘禍,這一切劉備難道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從張飛之死,看劉備與諸葛亮的薄恩寡義


2、劉備的薄恩寡義,放縱張飛「自取滅亡」


張飛遇刺除了有「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的內因外,最重要的是這種致命的缺點被他人惡意放縱的外因。《老子》中說:「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當下的網路上也流行過「上帝要想讓一個人滅亡,就必先使他瘋狂」這樣的話。張飛的專長是勇,卻「偏好耍智」。缺點則是「暴而無恩」。諸葛亮正是利用這一點,使劉備手下的每一個將領都把他們自己的缺點和優點都發揮的淋漓盡致。


從張飛之死,看劉備與諸葛亮的薄恩寡義


諸葛亮知道關羽重義,那就讓關羽去把守華容道,因為他知道關羽一定會放了曹操。諸葛亮也知道張飛好逞匹夫之勇,於是就讓他去獨噹噹陽橋頭,結果張飛果然一聲斷喝嚇退曹操百萬大軍。若想毀滅一個人,就膨脹他的偏才。而偏才往往由後天的慾望驅動,和人們對自己的阿諛奉承和言不由衷的誇獎與讚歎。一旦放縱起來,就會讓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像關羽在接到孔明送來的五虎上將第一位的勇名後,說道:「知我者惟孔明也。」就以為自己真能威震華夏,天下無敵了。殊不知這種糖衣炮彈是最能蠱惑人心的毒藥。當一個人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應該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地位之時,就是他忘乎所以,防守最薄弱的時候。

張飛愛酗酒,酗酒之後大發脾氣鞭笞士卒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劉備為此曾說過張飛:「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可實際情況呢?他從來沒有用實際行動阻止過張飛的這種行為。張飛在瓦關口於張頜對戰時,諸葛亮派人給張飛送了三壇美酒,意思是慰勞張飛作戰的辛苦,結果張飛喝了一個一醉方休。軍中規定作戰時不得飲酒,諸葛亮明知張飛喝酒誤事的性格,為什麼還要送酒給他?張飛也知道此時飲酒犯了軍中法規,他為什麼還要喝?因為他知道,劉備是他的大哥,而大哥是萬萬不會懲罰小弟的。所以盡可以敞開肚子來喝。而且張飛喝完酒之後,用奇計打敗張頜,這就使張飛的自信心大大增加了。從此以後,張飛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智神加酒神,而且還相信喝酒能給他帶來戰爭的「靈感」。這就使他愈加放縱,飲酒更甚。


事實上,在計劃謀害張飛的過程中,劉備不僅是縱容者,還是積極的合作者、操刀者。他和諸葛亮沆瀣一氣,常年遠程攻心,長期運作。他不贊同諸葛亮送酒給瓦口隘的張飛,以免他貪杯誤事,實則根本未加阻止。關羽死後,他知道張飛報仇心切,卻把報仇時間拖延了三年。這三年里,任憑張飛屢次請命攻打東吳,劉備只是以軍備未妥不予理睬。張飛不知所從,終日借酒澆愁。等到時機成熟,就突然下詔,發兵東吳,「克日興師」,讓長年被酒傷身、意志消沉的張飛急火攻心。他明知張飛酗酒已成習慣,鞭笞士卒更是家常便飯,卻讓他獨自屯兵在閬中,不派其他將領去監管他,也不設法隔離他身邊危險的士卒。以張飛的性格秉性,他如果不犯他那些毛病簡直就是不正常的事情。而反觀劉備的做法與態度呢?劉備未加阻止,也未在張飛身邊增派關係親近的將領給予張飛妥善的保護。而且,當閬中的守將前來報告劉備時,劉備不等來報信的人開口,就來了一句:「噫,三弟休矣!」這就不得不令人費解了。劉備這句話的意思很顯然能夠說明他早就能預見這一切的發生。能夠預見而不採取辦法,那就只能說明這是劉備長期經營並且期待的結果了。


3、劉、關、張三人到底有無兄弟情義


其實歷史上是沒有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的。但是這並不妨礙後人對他們兄弟間的情意的讚揚和傳頌。但是,他們三人的關係似乎遠遠不是如同手足兄弟那麼單純。劉備的一句「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也幾乎矇騙了天下的所有人。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兄弟三人的政治立場。關羽熟讀春秋,明白春秋大義。一直以來,關羽的核心信念也都是「匡扶漢室」。而劉備呢?劉備雖然打著舉兵勤王的口號,但是當劉備取得漢中和西川逐漸坐大以後,竟然自封為漢中王。不但如此,還大封功臣爵位,這很明顯是「不臣」的表現。要知道,你劉備勢力再大,那也是漢室的臣子。而臣子是沒有封爵的權力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關羽對自己「漢壽亭侯」這個爵位這麼看重了。雖說壽亭侯這個爵位是曹操的意思,但畢竟是是經過漢獻帝授權,並且公佈於天下的,具有完美的正統性與合法性。而劉備封的上將之名,無漢獻帝授權,也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往往以漢壽亭侯的名稱自居。這就表明關羽看重「正統」的思想。

可是劉備呢?儼然一副要做中興皇帝的意思。這與關羽「匡扶漢室」的理念是完全相違背的。這就不得不使劉備和關羽之間會出現嚴重的政治上的分歧。


但是張飛卻不相同。史載張飛「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這說明什麼?說明張飛初時是一個很富有的人。既不像劉備早年喪父、家貧,不得不編席織屢以維持生計,也不像關羽除滅豪強,身負殺頭的罪名,背井離鄉,逃難於江湖。他之所以跟著劉備,完全是憑藉著一腔報國的熱血。他既無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也無封侯拜相的功名之心,他就是一個想做一個為大哥鞍前馬後萬死不辭的小弟。所以他在劉備婉拒進位漢中王時勸道:「異姓之人,皆欲為君,何況哥哥乃漢朝宗派!莫說漢中王,就是皇帝,有何不可!」


縱然如此,「兔死狗烹」的結局仍然像歷史的詛咒一樣,讓張飛這樣一個也許並無二心的人也無法擺脫。劉備爬得越高,他們兄弟之間的裂痕就會越多。統一天下要比同舟共濟難得多,他不僅需要犧牲無數的將士的性命,更需要犧牲在拼搏的道路中建立起來的「有難同當」的兄弟感情。因為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允許任何人來分享。作為帝王的劉備自私自利,最終註定要獨自一人上路了。這終究是一條稱孤道寡的路


文/小小人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小故事 的精彩文章:

?深度:五大因素導致抗戰時的日本無法佔領重慶和延安
魏蜀吳,吳為什麼不能成為正統?
發生在乾隆時期的種族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