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流得繁榮來
德州,「枕衛河為城」,「控王齊之肩背,為河朔之咽喉」,是一座因糧倉而建的軍事重鎮,漕糧轉運,軍糧囤積不僅帶動了糧食貿易的繁榮,而且對德州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明清時代,德州倉成為運河沿岸的四大名倉之一。
當年的運河上,「舳艫首尾相銜,密次若鱗甲」。年遞運南糧一度達600萬石。永樂年間,德州已是「四方百貨,倍於往時」。運河兩岸商賈雲集,舟車如鱗,產品堆積如山,進入全國33個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之列。工商業的迅猛發展,促使明廷重新定位了德州,從軍事重鎮逐步演化為商業名城。在德州增設了行政管理機構,從城市的規劃,到工商業戶的經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辦法。明成化年間,推行輸銀代役法,允許工匠不到京師當班服役,產品可更多投入市場。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今河南原陽)決口,會通河盡淤,漕糧全部陸運至德州下河。直到1415年(永樂十三年)復航。
明代專業運軍隊伍達十二萬人,漕船上萬艘。為了提高運軍運糧積極性,政府允許運軍攜帶一定的私人物品在水次倉駐地交易,船平均攜帶「土宜」150石。大量民船和商船在德州停留貿易,使德州百業興旺、富甲齊郡,其中最大宗的是糧食貿易,每年交易量往往在上百萬石。德州市場通過運河轉運返銷的商品還有棉花、雜貨、草編品、煙草、藥材等等,從而使德州經濟伴隨著漕運繁榮了200多年。
漕運帶來了人流、物流、財貿流,德州旅館等消費行業迅速發展。這些店鋪均集中在順成街、米市街、西關街、小鍋市、北廠,以及河西劉智廟。「幾乎家家戶戶打鍋餅、烙麻醬火燒,或燒羊肉,到處擺攤售賣」。德州最著名的雜貨店為德和號和德大號,均經營紙類、江大米、紅白糖等與運河有關的商品,並隨運河的暢通而持續了200多年。德州的農產品,如棉花、小麥、芝麻、玉米、紅粱等,暢銷外地,「頗屬繁盛」。
據德州方誌記載:永樂九年(1411年),統治者「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對德州城進行集中規劃:南關為民市,為大市。小西關為軍市,為小市。馬角市南為馬市,北為羊市,東為米市,和柴市,西為鍋市和綢緞市,中心角以北為舊線市,南門外以西為新線市。小西關軍市的貨物都由南關運過去的,所以市名前邊用「小」字進行區別,後來因為每歲冬天要從北廠運糧,所以小西關故又有了北市之名。
在德州,有大批為漕運服務的人員。德州城設有專管漕運、倉儲和驗收的官吏和兵士,更還有專門收售糧食的「麥子店」和「江米店」等。每當夏初漕糧抵壩之時,漕糧搬運工達幾千人。乾隆時期,德州城內共有糧食市場十幾處,經營糧食的店鋪多達百餘家,每年糧食交易量在五、六百萬石,是全國數得著的糧食市場。
清代中葉,海運逐漸興起,加以黃、淮、運交會處——清口逐漸淤塞,河運逐漸衰落。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後,運河被埋,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漕運全線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