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死後遺體如何保存並運回咸陽?神秘的井陘秦皇古道給出答案

秦始皇死後遺體如何保存並運回咸陽?神秘的井陘秦皇古道給出答案

秦始皇嬴政,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全國的皇帝、封建皇權的創立者。在中國人眼裡,他是「千古一帝」,毛主席曾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連;在西方人眼裡,他就是「東方拿破崙」。他50歲英年早逝,病死在東巡歸途「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縣北),後車載其屍,經井陘古道繞道北上,進入九原,最後從九原直達甘泉的直道返回咸陽。專程到井陘看一段秦皇古道,其意義是特別的,對秦始皇有崇敬,也有追思,有感嘆,也有遺憾,行走在古道上憑弔秦皇,最希望的是能夠親歷那段千年舊史,企圖發現能夠證明歷史真相的蛛絲馬跡,特別是「沙丘政變」的萍影浪蹤。


秦始皇死後遺體如何保存並運回咸陽?神秘的井陘秦皇古道給出答案


進入白皮關,甬道高樹蔥鬱,蔽天遮日,路邊黃土滄桑。過了白馬廟改為新鋪的方石路,爬到白石嶺標誌處,只見三間石屋,那是一座中國現存最早的古驛站:「立鄙守路」——三間石砌小屋,正中門楣上凹嵌長方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門前盤龍石雕作橋護欄,橋兩側是長方形飲馬池。經當地專家學者考證,此驛站建於清嘉慶年間(1811年),有道光年間陝甘總督那彥成撰寫的《平安州東路修治石道碑》碑文為證,路旁崖壁上還鑲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修路碑刻一塊。驛站建立至今近200年,與秦皇古道比那是太年輕了,可如此年代的驛站,全國也僅存兩處,另一處在蘇州橫塘,為磚木結構,這兩處驛站已被中國古代郵政史專家視為「活化石」。

「立鄙守路」似乎很難讀懂,秦皇古驛道管理處的主任告訴我們:專家考證,它出於《國語·周語》:「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栽樹成行,標明道路,途中設館舍,接待過往官員和信使,這是周朝就已制定的交通法規。可以斷定,這就是一處古代郵政驛站和官道官員休息站。鄙,是距離國都很遠的地方,古時稱50里為近郊,100里為遠郊。「鄙,距國(都)五百里」,邊鄙,即有人居住的偏遠鄉村。在遠離大城市的交通要道旁,設站來接待過往信使和官員,這就是「立鄙守路」的意思了。


秦始皇在修築弛道時也是「十里設亭,三十里設驛」。雖然「立鄙守路」現存不足200年,但它有沒有可能是秦始皇時代井陘古道驛站點的傳承地?帶著疑問,我疾步上行,但見黃色清漆護欄內,古道顯現了:


秦始皇死後遺體如何保存並運回咸陽?神秘的井陘秦皇古道給出答案


秦皇古道——石頭路基上,兩道深深的車轍,簡直就是活生生的現代鐵路,蜿蜒上行,消失在叢林中。親眼看到如此這般年代悠久、前所未見的歷史陳跡,我驚呆了!隨之震撼了!這就是時代的烙印!這就是一段鮮活的滄桑史!我彷彿也置身於「車同軌」是古車馬隊伍中憑軾結轍:車馬絡繹,駕車奔走,不絕於道!否則,怎麼能留下如此憾人的轍痕!難怪《史記·淮陰侯列傳》趙國名將李牧之孫廣武君李左車說「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看看眼前的情形,別說車馬並行了,就是想改行轍道都很難,大家只能順轍而行,久而久之便「如出一轍」了。我趕緊從行李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塑料繩丈量起來,回來對照皮尺得出數據:兩車轍內徑1.05米,外徑最寬處1.35米,現存道寬2.85米。秦朝「車同軌」規定是6尺,相當於現在的1.1米。這無疑是秦皇古道!

秦始皇死後遺體如何保存並運回咸陽?神秘的井陘秦皇古道給出答案


歇靈台——路邊平緩處有一塊石坪,刻石碑「秦始皇 歇靈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病死沙丘宮,胡亥、趙高、李斯繞道北行,「遂從井陘抵九原」,走的就是這段唯一通道。因盛夏七月酷暑難當,雖然把秦始皇遺體放在溫涼車裡(閉之則溫,開之則涼,可以息卧的轎車),但時間一長,還是散發出了屍臭,引得蒼蠅逐臭而來。趙高獻計,命令隨從官員每車裝一石咸鮑魚,用來混淆秦始皇遺體的臭味,古來民間就有「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說法,於是一行人臭上再加腥臭,臭烘烘趕往咸陽。車行至井陘,關隘路窄,卻非常陰涼,是歇息的好地方。這位千古一帝生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裡會是他的冥冥西歸路,在此之前,他創造了空前偉業,在此之後,他留下了千古遺恨,隨他同行的3個陰謀家「沙丘政變」提前結束了秦帝國的使命。秦始皇開啟的秦朝二世而亡,車行井陘古道的臭氣也隨風飄散了。


轉過彎來,眼前躍然一處上書「東天門」的古關城。


秦始皇死後遺體如何保存並運回咸陽?神秘的井陘秦皇古道給出答案


井陘口東天門關城——連接秦晉、燕趙的要衝。關城下有兩條長達18米,最深處達尺余的車轍,這無疑是最險最窄的一段。這段路基岩石面明顯低於兩側,這便是「燕晉通衢」之孔道。剛建成道路時,路面較高,依託路面加蓋關城,車水馬龍長時間車輪軋壓同一地方,車轍深到一定尺寸,路基凹凸不平,凸石便托起車體不能行進,工匠只好在關城下把高於車轍的路面鑿平,再凸再鑿,東天門城下通道已向下鑿了近2米的石基。算起來,到1907年正太鐵路開通,大約500年路基就要鑿平一次,於是形成了今天這個見證滄桑歲月的關城門洞。東天門是一座雙關城,分東閣、西閣,兩閣相距不足50米,分扼白石嶺東西兩峰,屯兵把守,互為依託,渾然一體。西閣關城下為人工鋪石,中間行車軋壓部分明顯可以看出換石的痕迹。大概這就是六方面石吧。

六方面石——東天門西閣以西的170米處,有一段保存完整的陡坡路面,長約70米,方石大小不一,大者長1.35米,寬0.55米;小者長0.4米,寬0.3米。方石排列整齊,錯落有致,石質多為石灰岩,就地取材,小部分是花崗岩。這段路面較寬,最寬處約7米。在每隔20米左右的路面之間,砌一道0.3米厚的立石,問及原來這是供重車上坡時停歇和下坡時車輛緩行下滑而設的石坎,起到為車輪墊石的作用。採用六方面石鋪路也是勞動人民的創造,待正面被軋壓成凹型時,可以連續翻轉使用6次,可見當時工匠是多麼獨具匠心,秦皇古道也凝結著井陘人民的智慧和艱辛!


聯合國世界遺產調查員亨利·克利爾考證,這條古道比羅馬古道還早了100多年。井陘古道之所以得以局部保存,得益於清末修築正太鐵路在井陘險路改線,人們才逐漸遺忘了這一大約7公里險惡難行的地段。它才因此神秘起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史也瘋狂 的精彩文章:

終身未娶,培養出十幾位兩彈元勛,他是最不該被遺忘的大師的大師
他是兩彈一星元勛中的唯一烈士,為工作遇到空難,周總理失聲痛哭
明朝如何處理日本戰俘?
為何汪精衛失去行刺載灃時英勇而寧願做個漢奸?聽聽他自己怎麼說
他原是項羽部下後歸順劉邦,在呂后掌權時代說了幾句話卻救了漢朝
您可能感興趣

咸陽事變:荊軻為何不想殺死秦始皇
到底秦始皇住的咸陽宮是什麼樣子的,最後又是被誰燒的呢
關於秦朝的未解之謎,秦始皇為什麼要鑄十二金人,立於咸陽?
車裂嫪毐逐走生母 齊人一言秦始皇接趙姬回咸陽 太后擺酒席言謝
秦始皇為何執著於長生不老,都是因為咸陽城突發的一次神秘事件!
秦咸陽宮憑什麼把刺客嚇腿軟?
秦朝選擇咸陽作為首都的原因是什麼?
秦始皇焚書坑儒,坑殺於咸陽的到底有多少人?
解析巨鹿之戰後劉邦如何率先進的都城咸陽
他計劃奇襲秦國,繞過函谷關直撲咸陽捉羋八子和秦王!如果此計成功,歷史將被改寫!
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咸陽宮,哪個對中華文化的破壞最大?
劉邦進入咸陽後做了什麼?又是為何導致項羽大怒要殺劉邦?
咸陽原上的九座皇帝墓
西域歷史文物古迹之秦咸陽遺址
項羽入秦後血洗咸陽,火燒宮城,秦國慘遭滅族,卻因一種虔誠的信仰
蕭何隨劉邦攻入咸陽做了什麼事 被劉邦稱為異才
《秦時麗人》呂不韋被驅逐咸陽,公孫麗拋棄嬴政與荊軻卿卿我我!
劉邦是如何威風凜凜地進入咸陽,真的是靠項羽嗎?
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