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中的瑰寶「乾隆通寶」是什麼樣的?
乾隆通寶,就是由於清高宗乾隆皇帝於公元1735年即位,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裡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的錢幣。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
乾隆通寶錢徑約2.2-2.5厘米,重約2.4-4.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鑄行「乾隆通寶」,要求仍重一錢二分,該錢書法鑄工都比雍正時更為精美。最初清政府仍繼續執行通貨緊縮的政策。錢局較雍正時有所增減,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寶河、寶鞏、寶濟三局,於乾隆五年時開寶福局,七年開寶桂局,十年開寶直局。
乾隆朝以前的制錢不加錫,以銅、鉛、鋅配製,稱之為「黃錢」,在乾隆五年規定在鑄錢銅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錫,稱為「青錢」。官方說是為杜絕私錢,實則無異於減重。「乾隆四十年時,私鑄情況日盛,各省官員出現盜鑄,政府對此無計可施,加上雲南銅產量逐年遞減,導致銅價飛漲,鑄錢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
清政府繼而又採取了通貨緊縮政策,先後停鑄了寶直、大理、廣西、臨安等局,同時鼓勵商人從海外進口銅材。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私鑄雖有所減少,但官錢不見增加,民間交易缺錢,就出現了使用古錢的現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後,又相繼開了寶直等局,同時放寬了鑄錢的標準,所以導致乾隆後期制錢的質量參差不齊,大不如初的情況。此外在乾隆朝時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寶」紅錢(也做普爾錢,「普爾」維語即錢的意思),是以新疆產銅為原料,在新疆地區鑄行的,此後各朝均有鑄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獨佔鰲頭,古錢幣典藏中的「瑰寶」——方孔圓錢
※哪種古幣才是文化中的瑰寶
※翡翠中華之瑰寶!什麼樣的翡翠值得收藏與投資?
※小時候玩的古錢幣,歷史遺留的瑰寶
※古錢幣歷史悠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中的瑰寶
※國之瑰寶:這些寶刀寶劍是中國繁榮昌盛的代表,如今卻只能在博物館中一窺真容?
※中國的這樣「瑰寶」比上帝還偉大!
※光潤如玉,通靈如寶,它是大自然奉獻給人類的遠古瑰寶
※中華瑰寶——壽山石真面目!田黃比鑽石還貴?
※艾灸真的有用嗎?中華文明瑰寶!
※這裡是喜馬拉雅山脈背後的美麗瑰寶,下一個「香格里拉」
※沉香:香中瑰寶!
※鳴彩藝術:玉石瑰寶,和田玉串珠
※大清「瑰寶」——雙龍壽字幣
※中華瑰寶,珍品唐刀
※傳統文明中的瑰寶——清龍古幣
※文化瑰寶,古錢幣與書法的完美結合,別樣的美
※古錢幣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中華民族的瑰寶:粽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