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項羽成長經歷


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長八尺有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九月,會稽太守殷通對項梁說:「江西人全都造反,這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刻,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為人所制,我準備發兵,想要用你和桓楚為將。」當時桓楚在大澤逃亡,項梁說:「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裡,只有項羽知道。」於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後又進來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說:「把項羽召來,讓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後,項羽在項梁的指示下將殷通殺死。項梁手裡提著郡守的頭,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羽連殺將近一百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項羽揮刀自刎


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於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


於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後數里!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麼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項羽於是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千百年來,人們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產生過很多說法


最權威的當然是司馬遷的說法了,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之所以自殺而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自己「羞見江東父老」。


項羽被劉邦軍隊追趕,逃到烏江江邊。烏江亭長停船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著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此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之後項羽與劉邦軍作了最後的一拼,後自刎而死。


司馬遷這段記述甚為詳細,而且帶有非常大的感情色彩,人們也因此對項羽產生了窮途末路卻不失英雄本色的形象。

可是,後人們對這個記載卻是有很大的異議的。


呂叔湘先生就認為,項羽的死是「敵生我死,成人之美」。他認為,項羽信奉「非我即他」的鬥爭哲學。當他勝利的時候,他要把敵人徹底消滅,而受到阻礙時,他就甘願把自己毀滅。烏江自刎,是這種品性的最後一次迸發,是一種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別人的選擇。因此,導致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是項羽獨特的個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個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還有人認為,這是楚國將領的傳統,兵敗即死,像當初的日本軍人一樣。如如春秋時期打了敗仗的楚國將軍子玉就在兵敗後自殺,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羅而死。項羽當時已經彈盡糧絕,兵敗至此,對於項羽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決計不肯過江東,而只會選擇自殺這樣一種行動。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以上兩種說法,與「羞見江東父老」差異不大,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


與《史記》裡面的觀點針鋒相對的說法是,項羽是不相信那個亭長和其他人,覺得走投無路,才選擇自殺的。這種說法認為,項羽在自殺之前曾遭遇了多次失敗:他的軍隊在垓下被劉邦大軍包圍,愛姬自殺而手下散落;因為受到農夫的欺騙而身陷大澤,狼狽不堪;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自度不能脫」。如果談及項羽是因自己葬送了八千江東子弟而無顏見江東父老,那麼如前所述的失敗他為什麼沒有因羞愧而自殺?恰恰相反,從前的那些失敗雖然也令項羽陷入了極端的窘迫之中,但是他卻沒有動搖東山再起的決心。而他被劉邦大軍追趕時,由陳下到垓下,又南逃至陰陵,至東城,最後來到烏江邊,這一系列的逃跑路線,表明他正是打算要退守江東。可是為什麼終於來到烏江,並且有人願意助他渡河時,他反而生出羞愧之心要與劉邦作決一死戰?這顯然與他一直以來的撤軍計劃不符,是不合情理、不合邏輯的。他們認為,司馬遷是為了使史書的情節更為完善,所以才補充了這個結局,但是後人卻將此當成了信史,並傳之於世。


持這種說法的人有不少,而且很多是年輕的學者。他們在分析史料的時候,犯了想當然的錯誤。即在分析的過程中,只是考慮到出現的事實,並按正常的理論推斷,這樣才得出這個結論。依照他們上述的道理,對《史記》的懷疑當然就不奇怪了。


但是事情的發生並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一樣的,歷史不能像數學一樣,等號這邊就是一個正確的答案。


項羽對其他人的懷疑定然是有的,但這絕不是他自殺的理由,就這樣自殺,項羽似乎連普通人的心裡都不如,何來統領千軍萬馬,何來破釜沉舟。司馬遷在那個時候能感覺到項羽的感覺,後來的學者居然想像不到。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項羽對劉邦一敗再敗,逃至陰陵,至東城,最後來到烏江,他沒有自殺,虞姬死,軍隊散,他沒有自殺,為什麼到了烏江,快到安全的地方,項羽選擇了自殺呢?這絕不是不合情理、不合邏輯。試想一下,項羽是一個堅強的人,一直抱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雖然他自己也不會相信這個希望很大,但總歸還有希望,所以他跑,他逃,他保存著生命力。但是當他來到烏江,亭長勸他過江為王的時候,他猶豫了。過江為王?就是從這個地方走的,風風光光地走,可是現在,打敗了,窩窩囊囊地回來,再稱王,和那個時候能一樣嗎?還會有人像以前那樣尊重我項羽嗎?想起了八千子弟兵,都沒了,心痛啊。過了江,見到父老鄉親,他們問我項羽他們的孩子哪去了,我怎麼說?我還哪有臉在江東稱王啊。


換成了你我,這是何等的心情!對於項羽來說,站在烏江畔,此時,已經生不如死,好好和劉邦的兵干一場,然後了結自己的生命。


人是感情的動物,不考慮到感情,事實怎麼能夠成為事實,歷史又怎麼能夠成為歷史。


這樣看來,項羽的確是死於烏江,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戰爭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而且他治學嚴謹,在項羽之死這樣的大問題上應該不會妄自猜測。而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並為後人反覆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讓人扼腕嘆惜。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樣一條絕路,面子很重要嗎


他人對項羽的評價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諸葛亮:「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您可能感興趣

項羽是不肯過江東,還是不敢?烏江船夫一句話,讓項羽不得不自殺
項羽為何寧死不肯過江東?事實絕非死要面子那麼簡單!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其一?還是其二?
項羽至死不願過江東,並非只是因為面子,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項羽寧死也不肯過江東,背後的終極原因到底是什麼?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三大致命原因,面子都是小事,死了才能安心
項羽並非不肯過江東,而是過不去江東!
西楚霸王項羽,寧死也不願過江東,這三個原因才是關鍵
劉邦有一特質,項羽比不了,即便項王過江東,也不可能翻身
項羽並非不肯過江東,而是不能過江東!
揭秘: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的是怕丟面子嗎?
揭秘: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的是怕丟面子嗎
揭秘:這才是項羽至死也不肯過江東的原因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為什麼明明是一副好牌,他卻打成這樣
項羽為何寧可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原因有三
項羽為什麼最後不肯過江東?
揭秘:項羽為何寧死而「不肯過江東」!其中又隱藏著有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