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儒家道家相愛相殺演變史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儒家道家相愛相殺演變史

老子、孔子同為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思想巨人。對於歷史上的名人,大家一方面為其相互激賞而讚歎;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門戶之見而對他們之間的關係存在諸多猜測。


文/燕然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儒家道家相愛相殺演變史

後人想像中的孔老相見情景(資料圖:圖源網路)


對於這幅圖片,想必大家不會陌生,這幅漢代的畫像描繪了後人想像中的孔老相見情景。老子作為中國儒、釋、道三大傳統思想之一的道家思想創始人,同時又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神話體系中的始祖之一,他留下的巨著《道德經》成為中國哲學原典之一。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中國古代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他的語錄《論語》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原典之一。


老子、孔子同為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思想巨人。對於歷史上的名人,大家一方面為其相互激賞而讚歎,如貝多芬之於莫扎特;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門戶之見而對他們之間的關係存在諸多猜測,如孔子之於老子。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就言:「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家,儒家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對於老、孔思想的異同,我們暫且不論,單說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只此一事,牽涉出後世多少公案。


《史記》中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

《莊子》、《禮記》、《呂氏春秋》、《史記》、《孔子家語》中都記載了此事,我們從最權威的史學著作《史記》的記載談起。《史記》中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主要有兩處。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儒家道家相愛相殺演變史


《史記》(資料圖:圖源網路)


一為《老莊申韓列傳》中: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一為《孔子世家》中:


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儒家道家相愛相殺演變史


禮樂制度(資料圖:圖源網路)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傳統的禮樂制度,所謂的傳統是指夏、商、周三代,然而卻遇到了困難。


孔子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夏商二代離孔子的時代歷史久遠,留下的文獻資料不足以重現二代的禮樂制度與文化。幸而西周的制度是借鑒夏、商二代發展演變而來,留下的文獻資料也更豐富,可以滿足孔子恢復古禮的願望。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我們可以想見孔子說此話時的激動心情。孔子對西周文化的欣賞並不是停留在口頭,而是化為行動,四處遊歷,向通西周禮樂文化之人請教,史書中也記載有孔子問官名於郯子,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這可以看作孔子對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實踐。上述孔子請教的人之中,後世討論最多的就是孔子問禮於老聃之事,老聃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曰聃,乃是西周守藏室之史,這是掌管朝廷典籍文獻及禮儀之官,老子當時應該已經是個文化名人了,遠在魯國的孔子聽說了老子大名,專門去往東周首都洛陽,向老子請教禮儀之事。然《史記》中的這兩處只記載了老子對孔子為人處事的教誨及孔子對老子的激賞之語,並未涉及禮儀。孔子問禮之內容主要存於中國古代的另一本經典《禮記》中。《禮記》雖然不是正史,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禮記?曾子問》中涉及到的孔子問禮老子


《禮記?曾子問》篇中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向孔子請教禮儀,其中有四條涉及到孔子早年問禮於老子的內容。引文過長,就不一一引述,簡單說來曾子問了以下四個問題:


一為天子行軍,遷廟之牌位是否與軍隊同行?(古代天子宗廟,三昭三穆,合太祖之廟是為七廟。太祖之靈位一直貢於太廟,為不遷之主。若現天子薨,其子繼位,則遷新死之天子神主入祀太廟為第六代,而遷原第一代神主入遷廟。)


二為送葬途中遇到日食該如何處理?


三為夭折之人的住處離墓地很遠,該如何安葬?(因為古代對於夭折之人多將其停屍之床直接運往墓地,再入殮棺中,若住處離墓園很遠,抬著屍體則不宜遠行,故有此問。)


四為三年喪期到了卒哭階段(卒哭指喪禮百日之後改無時之哭為朝夕之哭),若遇戰事,則止喪參展,這是禮法規定還是有司逼迫?

道不同不相為謀?看儒家道家相愛相殺演變史


曾子(資料圖:圖源網路)


通過上文記敘,可以看見孔子與老子第一次見面時的和諧場景。孔子適周的時間在「釐子卒」年,釐子即孟僖子,懿子與南宮敬叔都是他的兒子,孟僖子卒於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孔子時年34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老子年長於孔子,故老子對孔子諄諄教誨,孔子歸魯之時,不僅親自送別,還送言於老子,可見對後輩的關愛,同時孔子亦對老子非常尊敬、欽佩,以龍喻老子。從孔字與老子的互動既可以百家爭鳴時代學者的開放態度,也可看出早期儒家、道家還未有門戶之見時和諧相處,這時的儒、道並沒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狹隘觀點。


可惜到了戰國時代,門戶之見愈來愈強,《孟子》中完全沒有提到老子,《莊子》中的孔子儒家聖人形象也大打折扣,要麼作為儒者宣揚儒家學說,被道家批判不知大道,甚至直接被道家學說同化,轉而歸從道家。要麼直接以道家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可見春秋之後儒道之間的關係逐漸緊張。漢初實行無為而治的統治政策,黃老之學受到推崇,及至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統治者又轉而支持儒家,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儒、道之間的競爭愈益激烈,故司馬遷發出了「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家,儒家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感慨。


門戶之見對於學術發展的危害


儒家取得獨尊的地位之後,有儒者對於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耿耿於懷,孔子向老子問禮,似乎就表明了道家思想優於儒家,這對於「衛道」者而言,是無法忍受的事情,因此就有人開始質疑此事。


目前所見較早的是韓愈《原道》中所說:


「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雲樂。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道家認為孔子師於老子,久之,儒家居然也這麼認為了,甚至記載於典籍之中,這使得後世之人雖欲學道德仁義之說亦不知何從了。這樣的語氣,可見韓愈對此現象的痛心疾首。


韓愈雖不滿,尚未明言,南宋的著名思想家、政論家葉適直接否定了此事:「孔子贊其為龍,則是為黃老學者,借孔子以重其師之辭也。」


「教孔子者必非著書之老子,而為此書者,必非禮家所謂老聃,妄人訛而合之爾。」


甚至現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其成名作《先秦諸子系年》中也因為對儒學的推崇而不顧史實明確地說:「時余治諸子,謂其淵源起於儒,始於孔子,而孔子之學見於《論語》、《春秋》。《易》系非孔子書,老子不得在孔子前。」


雖然上述諸人質疑此事各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然門戶之見對學問發展的危害也可窺見一斑,倘若孔、老復生,不知作何感慨了!(編輯:雲真)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燕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幾代明朝皇帝都敬佩一個人 還為他修了一座宮
人們常說的熱症寒症到底是什麼?懂中醫從了解陰陽開始
拘神役鬼,由頭髮引出的故事
為什麼著涼反而會發熱?從陰與陽的對立統一告訴你身體的一些變化是怎樣產生的
聽道長說句真心話:是否只有放棄親情才能修行得更好?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的人是怎么相亲的,儒家思想真是祸害不浅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對於屈原之死,儒家與道家都有話說
神、鬼、仙有什么不同?儒家和道家大有不同
老子反對儒家仁義,為何道教還提倡儒家道德?
儒家倫理與國際難民問題:愛應該有「等差」嗎?
做慈善是好事兒,大唐名相、儒家宋璟為何要和佛教過不去
儒家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的糟粕有哪些?
告訴你真正的儒家思想,它一點不軟弱
道家之道,儒家之道,佛家之道
儒家「中和」,道家「自然」,佛家「因緣」
儒家為什麼不建立自己的鬼神系統?看儒家的「天命」觀!
為什麼得意時儒家,失意時道家,絕望時佛家?
宰相系列:一心想用儒家治國的元朝宰相是個契丹人
道家儒家算是同根而生,那麼為什麼它們又如此不同?跟這個有關!
告訴你真正的儒家思想,以德報怨還有後半句,儒家思想一點不軟弱
得意時儒家,失意時道家,絕望時佛家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個鍋儒家不背
「佛家」是如何擊敗「儒家」「道家」成為主流信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