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日本刀受追捧,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們的刀和刀法,受中國人的影響很深。但是他們經過了自己的發展,而原創了不少元素,並在明清迴流中國,給中國兵器和武術界帶來過很大衝擊。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日本人民是以善於吸取外來文化而著稱的優秀民族。長期借鑒中國的經驗,結合自己創造性的勞動,使日本的劍刀鍛鑄工藝獲得突飛猛進,並終於超邁中國而後來居上。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劍,特別是興起於春秋末期、發達於兩漢的鋼鐵花紋劍刀,曾以其無與倫比的銳利精緻而冠絕世界。考古發掘所得,往往在深埋於地下千百年後,依然鋒刃如新,絢麗奪目,使中外人士嘆為奇觀!然而,由於遭受歷代統治階級的漠視、摧殘,這種先進工藝到唐宋以後竟漸衰退。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與此同時,日本的花紋劍刀卻異軍突起,大放異彩,「數百年來,在遠東首屈一指」。大致自宋代開始,日本劍刀開始向中國輸入,隨著時代的推移,輸入量愈來愈大,對中國劍刀的影響也與日俱增。 據《宋史·日本傳》記載,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曾經入宋求法的日本名僧奝然為報答宋朝對他的禮遇,譴弟子喜因奉表來謝。在喜因贈獻宋室的方物中,就有日本製作的「鐵刀」。實際上,宋代日本劍刀已通過民間貿易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在中國享有「寶刀」之譽。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14世紀的手持武士刀的日本武士插畫

請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寫的《日本刀歌》: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讓妖凶。詩人說,中國古代傳說中能夠「切玉如割泥」昆吾之劍,早已渺茫難求了,而在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卻造成了真正名不虛傳的寶刀。從詩人的詠贊中我們可以想見,日本刀不僅鍛造精良,而且裝飾也極考究,所以「好事」者不惜重價購求,競相佩帶以炫耀利器。「百金」並非虛語。據日本《宇治拾遺物語》中說:「以太刀十腰(把)為質,則可自唐人(指宋代中國人)借來六七千匹之物。」(足見當時的日本刀確實價值昂貴。正由於此,日本劍刀終於成為日本對中國貿易的只要出口品之一,這不僅在宋朝是如此,在元朝也是如此。到了明代,日本刀的製作臻於極精,傳播日遠,聲譽日隆。從文獻記載和保存到今天的實物來看,明代的日本刀一般刀身修長,刃薄如紙,銳利無比,揮動起來十分稱手,確有穿堅斷韌之效。從刀形上觀察,不難看出日本刀繼承和發揚了漢代環首大刀的優點,尺度和分量都更加有利於格殺技術的發揮。與唐宋以來形制駁雜、刀體厚重的中國短兵器相比較,日本刀無論外觀上和實用價值上,都確實要高明得多。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用武士刀破腹的日本人


明代日本劍刀大量進入中國,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


第一,是日本王室和商家對明廷的進獻。對此類進獻,明朝一般都有超值「回賜」,本質上是朝貢貿易。明初,明太祖鑒於倭寇侵擾和胡惟庸里通日本的罪行,對日本進獻的方物一概拒不接受,並實行海禁政策。據日本古籍《善鄰國寶記》記載,日本為了恢復日中貿易,於明建文帝三年(1401)派使者奉表通好,並「獻方物」,其中就包括「劍十腰,刀一柄」。明朝的詔書中還特別提到過這柄「寶刀」。緊接著,永樂元年(1403)日本第二次「獻方物」時,刀的數量就增加到了一百把。以後所獻方物中刀幾乎成了最重要的物品之一,刀的品種也增加了。以有記錄可查的宣德九年(1434)為例,一次就「獻」了撒金鞘太刀二把、黑漆鞘太刀壹百把、長刀一百柄,總計二百零二把。保存下來的景泰十年和成化十九年的兩份記錄上,所獻刀的數量與宣德九年相同,說明二百零二把是定額。由於文獻記載缺失,我們已無法得知以朝貢名義進入中國的日本刀究竟有多少。有人做過統計,僅日本足利王室各朝進獻給明朝英宗以前各帝的刀,有一千二百餘把,這些優質的日本兵器,主要供明廷的「御林軍」執用,其遺存至今猶可見到。當然實際數量肯定遠遠大於一千二百把。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第二,勘合貿易。明初,日本商人往往假借「朝貢」名義,攜帶私物以進行貿易。所帶「私物」中尤以劍刀居多。對此,明朝政府曾一再加以禁限,要求每次「入貢」攜帶劍刀「毋過三千把」。永樂元年,日本貢使攜帶兵器在民間賣買,禮部尚書李至剛要求禁止,並沒收入官。而初登皇位的明成祖為了對「向慕中國」的外夷表示「朝廷寬大之意」,主張由官方以市價收購。但是,為了對中日貿易有所控制,也為了區分倭寇船和貿易船,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與日本正式簽定了貿易條約,規定以後凡日本商船來華,必須攜帶明朝所頒發的「勘合」,以進行朝貢名義下的貿易。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規定十年一貢,人員二百,船隻二艘。顯然,這個限額遠遠不能滿足兩國貿易的實際需要,特別是日方。宣德初,明朝稍有調整,增加到人員三百,船三艘,但仍堅持十年一貢。實際上人船限額很難嚴格執行,勘合貿易的規模、頻率都大於明朝定額。日本商船循例向明朝「貢獻方物」,所獻刀劍就是上面所講的二百零二把。此外就是「國王附搭品」和使臣和隨船僧俗人等的「自進物」,實際都是商品。明朝不允許民間私鬻兵器,日本劍刀一般統由官方收購,給價很優,「一把刀在日本售價八百文以至一千文,而明朝給價為五千文,可見當時利潤竟達四五倍。」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後來進口數量驟增,質量也明顯下降,價格便跟著落下來,但仍然有利可圖。所以日船所帶國王「附搭品」和「自進物」中,一直以劍刀為主項,輸入量也持續上升。據木宮泰彥所提供的統計數,第一、二次勘合船所帶劍刀還不過三千把,第三次就飈升到九千九百六十把,第四次三萬把,第五次七千餘把,第六次竟達到三萬七千餘把!第七、第八次各為七千把,第十次是二萬四千一百五十二把。這只是所謂「國王附搭品」的數量,其中並不包括使臣「自進物」的數字。如加上「自進物」,僅十一次勘合船輸入明朝的劍刀,就應該不少於二十萬把。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第三,走私。劍刀的豐厚利潤不但剌激了勘合貿易,而且必然會剌激走私活動。整個明代,中日之間除了官方所控制的勘合貿易外,沿海一直存在大規模的走私貿易,這是無庸置論的事實。明代禁兵之律甚嚴,但民間私藏兵器者不少。特別是日本劍刀,以其質量精美,「中國人多鬻之」,成了人們喜好的收藏品,這從明人的詩文題詠中可以窺見。可以相信劍刀同樣也會成為走私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日本寬永十一年(1634,明崇禎七年)五月以後,嚴禁輸出兵器。然而,走私活動恐難禁絕。明末清初的廣東,市面上就有「紅毛鬼子」叫賣日本刀者,因為有澳門這個特殊的商埠,日本刀在澳門隨處可見,當然可以從澳門進入內地。總之,從走私渠道進入中國的日本劍刀必不在少,只是我們無從考知其數量罷了。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在明代,國家兵器製作機構還仿製日本劍刀,這早在太祖洪武年間就開始了。明代所製作的各類刀中就有「倭滾刀」。明武宗正德年間,佞臣江彬用事,曾命「兵仗局」製作「倭腰刀萬二千把,長柄倭滾刀二千把。」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正烈,經過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的積極推行,日本式的長刀、腰刀成為中國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後來又被引進到北方邊防軍隊中。這樣大量的使用,當然不可能全靠從日本進口,得主要靠自己製造。所以,兵器史家周緯曾說,在中國兵器史上,明代短兵以使用和仿造日本刀為一代特點,這個結論無疑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日本武術刀為何在明朝如此盛行?


宋代以後,日本劍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至明代達到鼎盛。明代,與日本劍刀大量輸入的同時,倭寇的侵擾給沿海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於是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日本的熱潮,日本劍刀也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參與這一話題的有文學家,還有軍事家、民間武藝家和科學家。一種國外物品在中國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牽涉面如此之廣,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老劉微信:DJLL66


獲取更多知識可關注中華刀劍公眾號:zhonghuadaojian

您可能感興趣

近代武術第一人,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他在徐曉冬必服
誰說中國武術是花架子?實測中國雙刀對抗日本刀!
功夫明星甄子丹談當今武術文化為何不如自由搏擊?
俞天任:日本的「少林寺拳法」可不是中國武術
功夫青蛙!看兩棲動物如何表演武術白鶴亮翅
武術界出大事件了 少林武僧實戰跆拳道世界冠軍釋行鴻!
都說傳統武術是假的,那如何看待大師于海與拳王周比利的比武?
俞天任:日本的「少林寺拳法」真的不是中國武術
李小飛:與俞天任先生商榷,日本的「少林寺拳法」當然是中國武術
告天下武林書:實戰,為傳統武術正名!
邱建良赴日對戰日本空手道冠軍,不同武術間的碰撞!
以表演來展示的「武術」,無法展示出武術真正的實戰作用與效果
徐曉冬揭開中國武術的黑幕,原來一龍,打小日本都是假的
武術界出大喜事了!曠世武功秘籍驚現武林堪比如來神掌!
老梁為何說李小龍的截拳道功夫不是正宗的中華武術?
甄子丹曾諷刺吳京:武術冠軍多得是,但未必都能成為功夫明星
《我們來了》經典再現《黃飛鴻》片段,弘揚中國武術
格鬥&太極,中國武術是否已經是末日?
徐曉冬批完武術又批中醫,馬雲保鏢、鄒市明都不敢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