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開時。尚有山榴一兩枝。
扶桑枝葉婆娑 花大如菊似葵
朱槿:又名扶桑、佛槿、中國薔薇。由於花色大多為紅色,所以中國嶺南一帶將之俗稱為大紅花。常綠灌木,高約1-3米;小枝圓柱形,疏被星狀柔毛。葉闊卵形或狹卵形,兩面除背面沿脈上有少許疏毛外均無毛。花單生於上部葉腋間,常下垂;花冠漏斗形,直徑6-10厘米,玫瑰紅色或淡紅、淡黃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圓,外面疏被柔毛。蒴果卵形,長約2.5厘米,平滑無毛,有喙。花期全年。
朱槿在古代就是一種受歡迎的觀賞性植物,原產地為中國。在西晉時期的一本著作《南方草木狀》中就已出現朱槿的記載。花大色艷,四季常開,主供園林觀用。在全世界,尤其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多有種植。
中國對朱槿(扶桑)的栽培觀賞歷史悠久,將其視為神樹。《山海經·海外東經》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郭璞註:「扶桑,木也。」
《楚辭·九歌·東君》云:「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王逸註:「日出,下浴於湯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漢代《海內十洲記·帶洲》云:「多生林木,葉如桑。又有椹,樹長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也。」
西晉植物學家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就有朱槿的記載,內容如下:「朱槿花,莖葉皆如桑,葉光而厚,樹高止四五尺,而枝葉婆娑。自二月開花,至中冬即歇。其花深紅色,五齣,大如蜀葵,有蕊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焰生。一叢之上,日開數百朵,朝開暮落。插枝即活。出高涼郡。一名赤槿,一名日及。」晉代陶潛《閑情賦》云:「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逯欽立校註:「扶桑,傳說日出的地方。這裡代指太陽。」
唐代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詩云:「將欲倚劍天外,掛弓扶桑。」傳說日出於扶桑之下,拂其樹杪而升,因謂為日出處。亦代指太陽。唐代詩人李紳的《朱槿花》詩曰:「瘴煙長暖無霜雪,槿艷繁花滿樹紅。繁嘆芳菲四時厭,不知開落有春風。」
宋代《太平御覽》卷九五五引郭璞《玄中記》云:「天下之高者,扶桑無枝木焉,上至天,盤蜿而下屈,通三泉。」宋代詩人蔡襄酷愛朱槿,在漳州做寫事判官時,晚秋季節,在西耕園驛庭園內看到數十株朱槿,當即時作詩讚賞,不久他離漳州東下,臨行前特地去觀看一回,又作詩一首。15年後,他再次來到漳州,專程去觀賞朱槿,並寫了一篇小序,將前後15年3次觀賞不槿之事記錄下來留作紀念。15年之久不忘朱槿,詩人愛此花之深切可見一斑。
明代凌雲翰《關山雪霽圖》詩云:「扶桑飛上金畢逋,暗水流澌度空谷。」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扶桑》載:「扶桑產南方,乃木槿別種。其枝柯柔弱,葉深綠,微澀如桑。其花有紅黃白三色,紅者尤貴,呼為朱槿。」《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認為:「東海日出處有朱槿樹,此花光艷照日,其葉似桑,因以比之,後人訛為佛桑,乃木槿別種,故日及諸名,亦與之同。」認為佛桑是朱槿之誤。
清代李調元所著的《南越筆記》中記載:「佛桑一名花上花。花上復花,重台也。即朱槿。」認為佛桑是指一種花上有花的朱槿品種。清代吳震方《嶺南雜記》載:「扶桑花,粵中處處有之,葉似桑而略小,有大紅、淺紅、黃三色,大者開泛如芍藥,朝開暮落,落已復開,自三月至十月不絕。」清代顏光敏《望華山》詩云:「天雞曉徹扶桑涌,石馬宵鳴翠輦過。」
詠梔子花
南朝梁-蕭綱
素華偏可喜,的的半臨池。
疑為霜裹葉,復類雪封枝。
日斜光隱見,風還影合離。
註:梁簡文帝蕭綱(503年―551年),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貴嬪丁令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文學家。
由於長兄蕭統早死,蕭綱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蕭綱因其創作風格,形成「宮體」詩的流派。
朱槿花二首
唐-李商隱
蓮後紅何患,梅先白莫誇。
才飛建章火,又落赤城霞。
不卷錦步障,未登油壁車。
日西相對罷,休浣向天涯。
勇多侵路去,恨有礙燈還。
嗅自微微白,看成沓沓殷。
坐疑忘物外,歸去有簾間。
君問傷春句,千辭不可刪。
註: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朱槿花
唐-李紳
瘴煙長暖無霜雪,槿艷繁花滿樹紅。
每嘆芳菲四時厭,不知開落有春風。
註: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唐代宰相、詩人。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朱槿花
唐-薛濤
紅開露臉誤文君,司蒡芙蓉草綠雲。
造化大都排比巧,衣裳色澤總薰薰。
註:薛濤(約768~832年),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16歲入樂籍,與韋皋,元稹有過戀情,戀愛期間,薛濤自己製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脫樂籍後終身未嫁。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薛濤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餘首。
朱槿花
唐-張登
甲子雖推小雪天,刺桐猶綠槿花然。
陽和長養無時歇,卻是炎州雨露偏。
註:張登,[唐](約公元七九四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南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德宗貞元中前後在世,年約八十餘歲。性剛潔。初應闢為衛府參謀,遷延平尉,拜監御史。貞元中,改江南士曹掾。滿歲,計相表為尉中侍御史,董賦江南。俄拜漳州刺史。居七年,坐公累被劾,吏議捃摘不堪,感疾而卒。登著有文集六卷,《新唐書藝文志》權載之為之序,行於世。
採桑子·林間摘遍雙雙葉
宋-晏殊
林間摘遍雙雙葉,寄與相思。
朱槿開時。尚有山榴一兩枝。
荷花欲綻金蓮子,半落紅衣。
晚雨微微。待得空梁宿燕歸。
註: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朱槿花二首
宋-張俞
風雨無人弄晚芳,野橋千樹斗紅房。
朝榮暮落成何事,可笑紛華不久長。
朝菌一生迷晦朔,靈蓂千歲換春秋。
如何槿艷無終日,獨倚欄干為爾羞。
註:張俞(《宋史》作張愈),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舉不第,因薦除秘書省校書郎,願以授父而自隱於家。文彥博治蜀,為築室青城山白雲溪。著有《白雲集》,已佚。
朱槿花
宋-董嗣杲
朝開暮落自籬頭,此種南來翠葉稠。
輦致一壺舒數艷,時當三伏眩雙眸。
麝香藤畔遺丹碗,葉莉窠邊吐綿球。
涼月在天天似水,深紅獨照滿堂秋。
註:董嗣杲,字明德,號靜傳,杭州(今屬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縣。宋亡,入山為道士,字無益。嗣杲工詩,吐爵新穎,有《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詠二卷,(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著作除《西湖百詠》二卷外,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見《西湖百詠》自序及本集有關詩篇,《絕妙好詞箋》卷六有傳。
朱槿花
宋-陸壑
壁槿扶疎當縛籬,山深不用掩山扉。
客來踏破松梢月,鶴向主人頭人飛。
註:陸壑,字景思,號雲西,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陸佃五世孫。理宗紹定五年(1232)進士(《寶慶會稽續志》卷六)。
夜飛鵲
宋-陳允平
秋江際天闊,風雨凄其。
雲陰未放晴暉。
歸鴉亂葉更蕭索,砧聲幾處寒衣。
沙頭酒初熟,盡籬邊朱槿,竹外青旗。
潮期尚晚,怕輕離、故故遲遲。
何似醉中先別,容易為分襟,獨抱琴歸。
回首征帆縹緲,津亭寂寞,衰草煙迷。
虹收霽色,漸落霞孤鶩飛齊。
更何時,重與論文渭北,翦燭窗西。
註:陳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號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縣)人。生卒年俱不確定,前人認為「把陳允平的生年定在寧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間(1215-1220)比較合理」,「卒年疑在元貞前後,與周密卒年相去不遠」,暫依之。少從楊簡學,德祐時授沿海制置司參議官。有詩集《西麓詩稿》,存詩86首,《全宋詩》另從《永樂大典》輯3首,從《詩淵》輯50首,共計139首。有詞集《日湖漁唱》和《西麓繼周集》,各存詞86首和123首,還有5首有調名而無詞,《全宋詞》無另輯者,共計20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