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抗戰時期的美械師(胡博)

抗戰時期的美械師(胡博)

抗戰時期的美械師(胡博)


說起美械,在抗日戰爭後期可謂大名鼎鼎,任何一支部隊都為能夠裝備上美械而引以為榮。換句話說,能夠裝備上美械的,哪怕是和美械沾點邊的,你不宣傳也會被世人認作是精銳中的精銳。


那麼,抗戰期間的美械師到底是個什麼面貌呢?我們不妨試著一探究竟。

一、爭取美援


抗戰全面爆發初期,國民政府先後和德國、蘇聯展開軍事合作,並爭取到大量德援和蘇援軍事物資。然而當戰爭進入到第三個年頭時,不僅與日本是協約國的德國退出援華舞台,就連支持中國抗戰的蘇聯也為本國利益而逐漸轉變態度,直至撤回軍事代表團。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為了能夠達成長期抗戰的目的,不得不尋找新的外援。


法國,是國民政府備選國中的一個理想目標。但法國雖然同意援助軍事物資,卻一直維持「高冷」姿態。儘管在駐法大使顧維鈞的不斷斡旋和爭取下,法國政府與國民政府在1939年2月簽定了軍械借貸草案,派遣以白爾瑞(Berger)將軍為首的軍事代表團赴華,並正式開通經由越南輸送各國援華物資的通道。但隨著歐洲戰火的燃起,法國的淪陷,一切都幻作泡影,國府望眼欲穿的寄望於用法械來武裝部隊的計劃也不得不宣告破產。


法國完了,國民政府爭取軍援的目標隨即轉移到英國。可英國在德軍的猛攻下,自顧不暇,後來還需要依靠美國接濟,哪有多餘物資援助中國呢?經過不斷磋商,英國終於同意援助飛機,但卻又有一個規定,這些飛機只能由來華的美國志願軍人使用。至於陸軍所需各類裝備,全無。

放眼世界各國,能夠擁有軍援實力且對戰爭還置身事外的國家,就只剩下美國了。但是美國卻繼續堅持既定的對外政策——「避免捲入任何外國的衝突」、「面對遠東危機,旨在維護本身的條約利益」。所以美國只能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對中國實施經濟方面的援助(我們同意穩定中國市場經濟並施以大量貸款,至於你們怎麼用這些錢去購買軍事物資,就不關我們的事了)。直到1941年3月由美國議會批准生效的《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國只是向國民政府提供過飛機。相反,美國在抗戰全面爆發初期,卻主動向日本出售大量軍用品,尤其是日本急需的廢鐵,繼續發他們的戰爭財。


可以想像,在1940年到1942年這三年,中國只能依靠自己薄弱的工業基礎和以往殘餘的援華軍事物資來與日軍相持,其艱難程度較抗戰全面爆發初期過之而不及(倒是從20年代末就不斷進口並武裝法國軍械的滇軍,一度依靠著穩定的庫存補給而在湖南戰場上顯露頭角)。


1941年5月,在財政部長宋子文的不斷努力下,國民政府終於和美國政府達成了軍援協定。協定雖然達成了,但美國的軍援卻遲遲不到。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將美國捲入戰火後,美國才開始積極開展援華工作。美國政府此舉,無非是寄望於數量龐大的中國軍人去牽制日本在遠東的侵略步伐罷了。


美國軍援確定了,那怎麼個具體援法呢?中美兩國最初的談判成果是,美方同意為中國軍隊武裝30個師的美械。但是當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後,美方卻改變了態度。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在此時向美國政府和國民政府遞交了《在印(度)組織訓練中國軍隊計劃書》,史迪威主張在由英國人掌握的印度某地設立訓練營,「精選中國官佐士兵十萬人赴印訓練,發用中國所得租借物資裝備,由美國軍官訓練,組成兩軍,每軍三師,另加一師及降落傘部隊六營為後備,並另訓練若干炮兵隊及坦克部隊」,目的是「為中國陸軍提供充分使用新武器的技能和戰術,以此為核心,逐步建立中國30個師的新軍」。


史迪威的這個計劃,看上去是將原定的30個美械師增加到了37個。但如果細究,剩下的30個師還得看訓練的結果才能確定呢。即便訓練成果良好,到時候是不是同意給30個師的裝備還兩說呢。

抗戰時期的美械師(胡博)


二、駐印軍的編練


1942年6月29日,蔣介石任命史迪威為中國駐印軍司令官,全權負責中國駐印部隊的指揮和訓練事宜。訓練營的用地,經過中美英三國商討,確定為印度東北部比哈省(Bihar)的藍姆伽(Ramgarh)。由於史迪威「只用中國士兵不要中國軍官」的主張遭到了中國軍方的強烈抗議,並進而對史迪威「編練新軍」的意圖產生懷疑。此外,美方雖然同意派遣美國軍官前往印度甚至是中國參與訓練中國軍隊,卻並沒有組建專門的軍事代表團(1946年才正式成立軍事代表團)。如此種種,使蔣介石決定只將已經在印度的新編第22師和新編第38師作為實驗部隊交付史迪威編練,其餘5個師視實際編練結果再決定。中國駐印軍就這樣成立了,它們的代號是「X部隊」。


新22師和新38師都是在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後撤往印度的部隊。師長廖耀湘和孫立人,一個留法、一個留美,在交流上不成問題。在派繫上,新22師屬中央軍嫡系部隊,又和中國的第一支機械化軍——第5軍有著「血緣」關係,當屬軍政部重點關照部隊。新38師源自於財政部稅警部隊,既稱不上是中央軍嫡系,也算不上是旁系,至於地方雜牌更不沾邊。可以說新38師這樣一支幾乎處於「中立」地位的部隊,是史迪威特別中意的。


事實證明,史迪威雖然對他的副司令官羅卓英十分不滿(副司令官後由鄭洞國接任),對廖、孫兩人還都是十分欣賞的。尤其是孫立人,為人處事頗具美式作風。或許正是這個原因,新38師後來要比新22師多編了一個榴彈炮營。

中肯的說,美方提供給藍姆伽的軍援物資十分慷慨(雖然是由中國出錢「租借」而來),就連吝嗇的英方也為訓練提供了輕機槍、履帶式裝甲車和單兵用具(如腰帶、背帶、背包、水壺、子彈袋)。不過英國人也特地註明了這些裝備的用途僅作「訓練」,而非「作戰」。也就是說等訓練完成,這些裝備都要歸還給英方。我們不妨來看看都有些什麼裝備吧。


據檔案記載,被投入訓練和裝備到駐印軍各師及總部直屬各部隊的美械計有155MM榴彈炮36門、105MM榴彈炮118門、75MM野炮166門、75MM山炮114門、75MM高射炮160門、60MM迫擊炮750門、37MM戰防炮130門、機關槍9677挺(其中4335挺為英國提供的布倫輕機槍)、衝鋒槍6950支、步槍20000支。


藍姆伽訓練營設有步兵、炮兵、裝甲兵、戰術和後勤5個訓練中心,各中心主任皆由美方軍官擔任,採用講解、示範、演習相結合的方式,全部在野外實施,不過著重點主要集中在訓練步兵和炮兵方面。從1942年9月開始,新22師和新38師各級官兵以及由昆明分批空運到藍姆伽的2626名軍官、29667名士兵接受美國軍官的輪訓,至1944年1月全部完成訓練。在此期間,第14師、第50師和新編第30師也陸續空運至藍姆伽,成為「X部隊」之一。加上新22師和新38師,第一批接受美械的實際部隊,總計5個師,他們成為今後在緬北攻勢作戰中的主力。


美械師的編製是什麼樣子的呢?經過中美雙方的商討,決定在保留中國軍隊普遍編定的三團制野戰師前提下,增強師、團、營、連各直屬部隊的戰鬥力。師直部隊中,編有2個M1A1-75MM野炮營(新38師後來增編一個M2A1-105MM榴彈炮營),以及工兵營、通訊營、輜重營、師部連、摩托化搜索連、特務連、軍械保養連、衛生隊、野戰醫院各一;步兵團除轄有三個步兵營外,還編有迫擊炮連、戰防炮連(因裝備沒到位,遲至1945年才成立)、通訊連、輸送連、特務排、衛生隊各一;步兵營除轄三個步兵連,還有機槍連、戰防排(配備戰防槍3枝、火箭筒3具、火焰噴射器3具)各一;步兵連配備有迫擊炮排(各步兵連擁有輕機槍9挺、衝鋒槍18枝、卡賓槍5枝、60MM迫擊炮2門、擲彈筒9具)。此外,美軍聯絡組也分別入駐到師、團、營及直屬各部隊的指揮部。這種編製使駐印軍各師的滿員數額達到了15000人,遠超國內常規步兵師編製的11000人。而事實上在抗戰後期,國內的步兵師如能維持在8000人已屬難得(屬於晉軍的第71師甚至一度只有800人)。

在裝備上,軍官配備伯朗寧M1911手槍,班長配備湯姆森衝鋒槍,其餘士兵配備M1卡賓槍或加蘭德1903A1步槍。美方還提供M1巴祖卡火箭筒、火焰噴射器,以及60MM和81MM迫擊炮。英方提供1937型單兵配件組,包括腰帶、背帶、背包、水壺、子彈袋,還提供部隊所需的布倫輕機槍、托尼MK2型鋼盔(1943年起陸續更換美式M1-Model1943型鋼盔)和軍服(部分背心、毛衣、夾克由美方提供)。


在伙食方面,駐印軍的待遇和國內軍隊也有很大區別。國內軍隊一般是一天兩餐,伙食由各部隊自行決定,大部分都是谷糧和素菜,只在特定日子享用肉食。駐印軍的待遇則按照美方標準,他們能夠享用到麵包、火腿、牛奶、蛋製品、牛肉罐頭、麥片、餅乾、茶葉、香煙和維他命丸。這些看上去都很不錯,不過對當時吃慣粗食的中國人來說,反倒有些彆扭。


上5五個美械師,以官兵素質和武器裝備論,都是民國各時期各軍隊中的上上之選,第二批在雲南裝備美械的部隊也無法達到這個程度,這就更不用說在國內戰場上的其他部隊了。


抗戰時期的美械師(胡博)


三、裝備波折及再調整


1942年9月到1942年12月的訓練,使國民政府看到了美國政府編練及武裝中國軍隊的誠意,尤其是史迪威改變了不要中國軍官的初衷,這使國民政府不僅增調三個師到印度,還於1943年1月派遣財政部長宋子文和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的陳誠作為代表,與史迪威商討後續即將實施的編練30個美械師的計劃。


需要裝備的美械師經過挑選已經出爐,他們是:雲南駐軍第2軍所屬第9師、第76師、新編第33師,第5軍所屬第96師、第200師,第6軍所屬預備第2師、新編第39師,第8軍所屬第82師、第103師、榮譽第1師,第71軍所屬第87師、第88師、新編第28師,第52軍所屬第2師、第25師、第195師、第53軍所屬第116師、第130師、第54軍所屬第36師、第198師,以及獨立部隊第93師,以上計二十一個師;湖北湖南駐軍第18軍所屬第11師、第18師、第118師,第73軍所屬第15師、第77師、第193師,第74軍所屬第51師、第57師、第58師,以上計九個師。


上述部隊中,雲南駐軍都屬中國遠征軍戰鬥序列,是根據中美兩國政府商定的為配合緬北反攻所裝備的攻擊部隊,其中只有第53軍為東北軍出身的雜牌,其餘都是中央軍嫡系部隊。兩湖地區的三個軍都是中央軍嫡系,且屬戰區攻擊軍,因第六、第九戰區為全國各戰局的戰爭焦點,也是會戰多發區域,國民政府需要在這裡部署有實力與日軍交鋒的部隊。


史迪威對此計劃表示支持,但美國總統羅斯福卻不斷地在開空頭支票(一度許諾提供90個美械師的裝備,但都被美國軍方否決),這使國內部隊裝備美械的計劃一直拖延到1943年10月才開始實施。儘管如此,運抵國內的美械仍然缺斤少兩,實際裝備量僅夠20個師所用(三分之一的裝備就這麼被「打折」了……)。


運抵的美械數據如下:75MM野炮244門(含高爆彈378334發、煙幕彈4910發)、37MM戰防炮189門(含穿甲彈55020發、高爆彈11260發)、戰防槍536支(含穿甲彈623980發)、60MM迫擊炮1238門(含炮彈630037發)、火箭筒395支(含戰防彈2880發)、衝鋒槍5631支(含子彈18640400發)、布倫輕機槍603挺(含子彈25232000發),另有步槍子彈164551500發。這組數據與上文用於駐印軍的美械數據一比就能看出差距,不僅在各類裝備上都大打折扣,步槍還需由中方自行承擔(幸運的是,「中正」式步槍已經開始大批量量產了)。


現實是殘酷的,但又不能不接受,畢竟有總比沒有要好。可問題是20個師的裝備怎麼分給30個師去用呢?兩湖駐軍首先「解決」了這個疑難。第18軍、第73軍和第74軍都選擇只裝備其中的兩個師,空出一個師等著「今後再補」。沒有裝備美械的三個師分別是第57師、第118師和第193師,都是三個軍里資歷或戰力較弱的部隊。可即便如此,那少的可憐的裝備卻仍然被掌權者私下重新分配了。如第18軍原本應該獲得的6支火箭筒遲遲沒有運抵部隊,該軍多次致電第6戰區司令長官部詢問進度,卻始終不得要領,似乎這6支火箭筒就這麼失蹤了。事後查明,這6支火箭筒被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私下調撥給自己的嫡系部隊第30軍(後經交涉,返還了3支)。


兩湖的問題容易解決,可雲南問題就複雜了,因為這些部隊都是即將要參加滇西攻勢的部隊,沒有任何一支部隊願意失去裝備美械的機會。各部隊長爭來爭去,誰都不肯讓,軍長解決不了,上報集團軍總司令,總司令也解決不了,就只能把個燙手山芋扔給了新官上任的遠征軍司令長官的衛立煌。


衛立煌最後決定,凡是兩師制的軍,按兩師裝備足額分配,三師制的軍,將兩師裝備平均分配給三個師使用,這才平息了眾師長的裝備之爭。可這樣一來,三師制軍的攻擊力大打折扣。榮譽第1師副師長的周開成就曾以「半美械」來形容自己的部隊。可見遠征軍與駐印軍在裝備待遇上全不相同,它們也因此被中美雙方稱作為「Y部隊」。


不管如何,「Y部隊」總算是裝備起來了。1944年4月,滇西攻勢正式開始,遠征軍各部歷時半年先後攻克松山、龍陵、騰衝等日軍據點,此後攻入緬北與先他們一年展開進攻並揚威異域重創日軍兩個師團的駐印軍勝利會師。


綜觀整個緬北滇西會戰,駐印軍在擁有全付美式裝備以及美軍陸空火力的支援下,給緬北日軍以重創。而缺斤少兩的遠征軍卻在日軍佔據的堅固而又複雜的防禦陣地上不斷遭到慘重損失。遠征軍雖然擁有部分美械裝備,也確實擁有陸空火力支援,但在日軍精心構築的防禦工事面前,卻只能依靠著士兵不斷地衝鋒來艱難地推進。以進攻松山的部隊為例,榮譽第1師第3團戰後僅剩200餘人,第2團第3營只剩18人,第82師第246團一個整團的戰鬥兵就剩下8人,其慘烈程度不言而喻。你無法想像,「半美械」部隊傷亡尚且如此,那如果是純國械部隊進攻松山的話,又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呢?


「Y部隊」在經過緬北滇西會戰後,等同於「美械殘軍」,許多師、團甚至因傷亡巨大無法補充而被裁撤。


四、「阿爾法」部隊的崛起


1944年10月,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駐印軍司令官史迪威因為與蔣介石產生了無法調和的矛盾而奉調回國,繼任的魏德邁隨即向蔣介石提出了改革中國軍隊的計劃,這個計劃的代號稱之為「α」,即「阿爾法」計劃。根據計劃,中方應將全國現存的327個師裁減為84個,其中39個師將在美方的訓練和裝備下成為新的美械師。根據計劃,每一個「阿爾法」師將擁有步槍6103支,輕機槍334挺,重機槍72挺,60MM迫擊炮162門,82MM迫擊炮36門,37MM戰防炮24門。而舊制師通常只有4200支步槍、212挺輕機槍、70挺重機槍、97門60MM迫擊炮,其餘裝備或有或無,各不相同。


對於美械師的數量,中方不斷地派遣代表與美方磋商,在1944年上半年確定的數量為65個(即駐印軍5個,國內60個)。但當魏德邁抵華之後,原計劃第二批「Y部隊」的30個師卻又被美方打了一個大折扣,就只剩下4個!


中方對此雖然十分氣憤,但對美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變武裝計劃也只能聽之任之。「阿爾法」計劃的實施,雖然是中方妥協後同意的產物,但也確實考慮到了國內戰場的實際情況,而不得不這麼去做。


其一,中國軍隊的軍、師單位數量巨大,人數卻普遍不足,加上軍隊內部的貪污腐化等惡疾,各部隊確實都需要精簡起來。其二,1944年底的豫中、長衡、桂柳三次會戰,中方都以慘敗告終,不僅丟失了大量國土,還讓日軍打通了大陸交通線,這使國府丟盡顏面,終於決定下大力氣整頓軍隊。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魏德邁提出的「阿爾法」計劃,雖然只是為中國軍隊增編了4個美械師的名額,但在整編軍隊精簡戰力方面,卻是符合蔣介石意圖的。


鑒於遠征軍在1944年度的作戰中因傷亡巨大而有部分師、團被裁撤的情況發生,不僅新的4個師需要挑選,就連原本的30個「Y部隊」也需要重新確定。從1945年1月的整編與再編開始,到同年4月的定編為止,39個「阿爾法」師終於確定下來,它們是:


新編第1軍所屬第50師、新編第30師、新編第38師,新編第6軍所屬第14師、第207師、新編第22師,第2軍所屬第9師、第76師、預備第2師,第5軍所屬第45師、第96師、第200師,第8軍所屬第103師、第166師、榮譽第1師,第13軍所屬第4師、第54師、第89師,第18軍所屬第11師、第18師、第118師,第53軍所屬第116師、第130師、榮譽第2師,第54軍所屬第8師、第36師、第198師,第71軍所屬第87師、第88師、第91師,第73軍所屬第15師、第77師、第193師,第74軍所屬第51師、第57師、第58師,第94軍所屬第5師、第43師、第121師。


受到運量限制,上述39個師雖然按照「阿爾法」計劃的標準予以裝備,但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之際,只完成了20個,剩餘的19個師則在拖延了2個月之後才裝備完畢。一年後,解放戰爭全面爆發,這些美械軍,以及後續美方同意武裝起來的國民黨軍隊都陸續在與解放軍的作戰中走向了滅亡。

您可能感興趣

朱日和藍軍全套「美械」 曾17年無敗
淞滬會戰,這支軍隊全部美械裝備軍官大多留美,為何戰績一般
滇西屢次重創日寇的遠征軍:並非真正的美械部隊
伊拉克軍隊開始進攻,庫爾德40個美械旅就等美髮話反擊
菲律賓閱兵儀式受閱武器全是美械垃圾處理貨
1970年,全套美械的南越軍隊入侵柬埔寨
全美械裝備的國軍七千才換一千,日軍兇悍程度遠超抗日神劇
「太敗家了」愛沙尼亞為「進北約換美械」「嶄新的槍械」全部銷毀
粟裕用兵3萬迎戰12萬美械國軍,且七戰七捷,我軍中他最欣賞此二人
又一個俄鄰居國開用美械武裝軍隊 拉脫維亞接收二手M109火炮
「印度也開始喜歡美式裝備了」「美械部隊」亮相「猛練巷戰」
與想像大不一樣!清軍1個師大炮數量:比抗戰4個美械師還多
塔利班衛隊清一色換美械 美軍軍援流失發槍像發糖
1945年,全套美械裝備的法軍進入德國南部
「解放軍的強力磨刀石」經常完虐紅軍的「全套美械藍軍驚艷亮相」
中國空軍差點全面美械化:美國差點塞給中國F14
美友軍擁十萬美械精兵不懼四國動武?土耳其不費一兵一卒令其認慫
伊土兩國不滿庫爾德獨立搞軍演威懾抗議 兩軍裝備居然全是美械
看到這張照片後 蔣介石終於明白解放軍為何能打敗他的美械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