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琳: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中华妇女的活菩萨
作者:孙宅巍 、王晓华
在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即原金陵女子大学的东侧,掩映在绿树之中有一尊外国女性的雕像,她戴着眼镜,面容安详,令人倍感亲切。铜像的下方,镌刻有「金陵永生」四个金色大字。她就是明妮·魏特琳女士。
69年前,日军攻入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几个星期的无情杀戮,血洗古城。日军攻占南京前,金女大奉命西迁,而执掌校政的魏特琳先后五次拒绝了美国大使馆的撤退通知,毅然选择留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保护安全区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免遭伤害,堪称一位保护神。
明妮·魏特琳生于1886年美国伊利诺州中部的一个小镇西科尔,卒于1941年。在她55年的生命中,有28年服务于中国。临终前,她说:「假如再活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
有志于服务中国大众
1919年10月,魏特琳来到南京,受聘金女大教务主任,并代理校长一职,开始了她与南京、与金女大长达二十多年的不解情缘。
魏特琳矢志做一番事业,为推广中国女子教育倾其全力。在她看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培养女子中学教员及行政人才着手,于是革新校务,在该校增设行政管理课程。又在教育系建立学生教学实习制度,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通过教学实践,熟练运用自己所学专业。这一模式,开中国教学之先河。
未雨绸缪勇挑重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首都南京虽然远离战场,但已充满了浓厚的战争气氛,积极做备战准备。
因对未来事态发展不明,魏特琳一方面召开特别会议,决定秋季学校仍照按原定日期开学,另一方面则未雨绸缪,带领校工在校园里做战时防备工作。先把三幢校舍的地下室清理干净,以供员工及学生躲避日机空袭及贮藏贵重仪器等物。又将金女大的重要文件装箱打包运送到上海。同时,还请中国及德国军事专家来校指点,挖建了四条防空壕,以备空袭时大楼地下室容纳不下的人使用。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
两日后,日机开始轰炸首都南京。当晚,魏特琳带领六个校工在女生宿舍北面的走廊用沙袋垒起了一条防空壕,以备学生夜间就近躲避空袭而不必到远处的地下室藏身。次日,她又把校工分成三组,分配救火任务,一旦遇到火情立即扑灭。
日机对南京的轰炸步步升级。8月27日,十几架日机同时空袭南京,主要目标为国民政府的军事设施、政府机关以及电力和通讯部门,但倾泻的炸弹不长眼睛,殃及民居、学校和医院,许多无辜百姓、病人和医护人员不幸罹难,伤亡惨重。同日晚,美国大使馆再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国侨民及使馆的妇女。
大使馆给魏特琳送来一封措辞强硬的信,表示,如果她不撤离南京,今后发生的一切事情,大使馆概不负责。魏特琳很感谢他们的好意,但认为自己此时此刻绝不能离开南京,她不忍,更做不到。
魏特琳为了让日军空袭时知道金女大是美国人的财产,以尽量避免校舍受损,在征得吴校长的同意后,向美国大使馆借来了一面九英尺的美国国旗。然而旗帜太小,铺在草坪中央,从空中难以辨识,于是她立即让事务员赶紧买布制作一幅三十英尺大的美国国旗。
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的金山卫一带登陆,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形势日渐不利。15日,上海被攻陷。随后,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大举进军,首都危在旦夕。
南京的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蒋介石曾于11月中旬召开了三次幕僚会议,讨论南京守弃问题。与会大多数人认为南京守不住,不过南京是首都,若不战而弃,会影响中国的形象和士气,所以主张象征性地防守后再撤退。唯有唐生智力主坚守,直言这里既是国都,又是总理陵寝所在,不守无以向国人交代,并且表示愿意领命。蒋介石遂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守城官兵,同时下令迁都重庆。
日军一天天进逼南京,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加强学校警卫,魏特琳对6名留校的工友加以训练,协助警备,维持治安。又多方设法购买了米粮贮存起来,以便应急。
12月1日,有人预测,日本攻打南京的军舰会在三日内抵达浦口,于是美国大使馆召集所有仍留在南京的美国公民开会,以确定去留与否。次日,见危局日甚,大使馆再次下令所有人,是走是留,务必做出抉择,魏特琳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
12月8日,美国大使馆会同其他外国使馆分别下令,撤出尚留在城里的人员,暂驻停泊在三叉河的美国军舰上。当晚,金女大开始收容第一批女难民。次日,日军向南京城发起猛攻,中国守军奋勇抵抗。日机连续轰炸扫射,城内多处起火。大批难民拥入安全区避难,栖身金女大的妇孺有300人左右。
12月13日,侵华日军由谷寿夫所率的第六师团从中华门、雨花台和光华门入城,南京陷入敌手。随后,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及各种暴行就此展开。
日军入城后,马上就对无辜百姓以及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大开杀戒。当天中午11时,有部分日军跑到安全区内,无视国际委员会副总干事美国人菲奇的存在,当着他的面,枪杀了20多个看到日本兵到来而惊慌奔跑的难民。
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暴行中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像禽兽般奸淫蹂躏中国妇女。他们不但强奸、轮奸妇女,往往还在强奸后用种种残酷手段把受害者折磨致死。上至80高龄的老妪,下达9岁的孩童,都未能幸免。此时听到的消息,全是强奸;耳闻目睹的,尽是日本兵的兽行。
自13日始,在日军疯狂地烧、杀、奸、掠之下,南京面目全非,城里城外全是尸体,到处断垣残壁,原本繁华的街道多已化为焦土,夜间火光冲天,白日黑烟迷漫,再加上时刻听闻的枪声和随处可见的哭号,一片恐怖凄凉。
21日晚,魏特琳在金女大校门口守夜,门房对她说,每天好像「度日如年,生命已失去了意义」。是夜,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可悲的是我们看不到有任何前途,这个原来有生气、希望的首都,现在几乎已是一个可悲、令人心碎的空壳子了。」
悲惨黑暗日子中的活菩萨
日军毫无人道的大肆屠戮,使得南京成了恐怖之城,无处藏身的百姓只好拥入安全区,3.86平方公里的区域,一下子挤满了20多万人。虽然安全区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罔视它的日本人依然践踏,烧杀奸掠,无恶不作。但主持安全区的20多位欧美人士尽力阻止日军行凶,挽回了许多无辜百姓的性命和清白。而在这其中,魏特琳可谓居功至伟。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女性,每天如同生活在地狱中,日军恣意纵欲,她们成了最大的牺牲品。为了保护这些妇女免遭厄运,她是殚精竭虑,操碎了心。
金女大收容了4000多妇孺,早已超出预定容量。可日寇暴行有增无减,在恐怖笼罩下的女难民无处藏身,于是大量拥入校园,22日到达顶点,超过了12000人,大厅和走廊里都住满了人。由于缺少住所,许多人只能睡在水泥路和露天草坪上。尽管如此,仍有很多惊恐的妇女苦苦哀求,希望能进校避难。魏特琳看着那一张张充满忧伤的脸庞,慨然敞开大门,留下她们。
在那段非人生活的日子里,南京与外界音讯隔绝,人人气馁。尽管魏特琳也深感前途黑暗,但她还是常常鼓励金女大的员工及女难民们:「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日本人一定会失败的。」
不久,国际救济委员会决定在5月31日前关闭尚存的6个难民收容所。但当时南京的秩序并未完全恢复,日军的各种暴行屡有发生,魏特琳决定,继续收留保护800名年轻妇女。她为成年女子开办工艺班及实验班,提供急需而实用的技能,为适龄女生办实验中学班,学习文化课。她还计划为农村妇女开设相关课程,甚至考虑未来在金女大校园旁建一所成人学校,让四邻的文盲有机会受教。
在南京大屠杀的那段悲惨日子里,受过魏特琳保护与帮助的女难民和家属都亲切地称她为「活菩萨」「观音菩萨」。但魏特琳强调,金女大之所以能保护1万多妇孺,实则归功于留校员工们日夜不懈的集体努力。
中国政府为了感谢魏特琳,于1938年7月30日秘密授予她赠给外侨最高的荣誉——采玉勋章。并通过特别途径,把勋章送到沦陷区南京美国大使馆转交给魏特琳。这对她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以上内容摘选自《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
更多好书,尽在微信号:hnwyc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