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樂遷都,為何歷四代才完成

永樂遷都,為何歷四代才完成

永樂遷都,是指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故宮博物院研究院趙中男老師,近日在濟南做題為《永樂末年反遷都風波及其意義》的講座,對遷都引發的政治風波作了深入的闡釋。記者張雙


紫禁城大火,明成祖納諫卻殺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作為新都城的北京建設完成,大明王朝正式遷都。可是,遷都沒多久,同年四月初八紫禁城發生大火,三座大殿盡數燒毀。朝野議論紛紛。成祖於是下詔檢討過失,同時希望大臣們直言遷都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舉措。

鄒緝等大臣上書反對遷都。其中,鄒緝在奏章中列舉了遷都帶來的七大弊端。包括:遷都消耗巨大;賦稅徭役沉重;買辦科派之苦;動遷之災;貪官腐敗加上自然災害;買馬養馬之禍(首都需要邊防部隊,必須飼養戰馬,這項負擔也由百姓承受。百姓替官家養馬,養不好或戰馬病死就要巨額賠償);僧道宮觀之耗,比如武當山的建設就徵調30萬人建了十幾年。


由於以上種種,鄒緝建議成祖不要遷都,而是再將都城遷回南京。其他大臣也紛紛上書附議。在中下級官員中形成了反遷都風潮。


接著,禮部主事蕭儀也上書反對遷都。


蕭儀了解民間疾苦,曾寫過一篇《續伐木謠》,其中感嘆「君門如天多隔阻,聖主哪知萬民苦」。在反對遷都的上書中,他強調遷都使得「天下供役,民力凋敝」,遷都後諸事不便,且棄絕皇脈與孝陵,有違天意。

成祖大怒,以誹謗罪處死蕭儀,並下了《禁謗訕敕》,壓制朝中大臣。


反遷都派多能臣,開啟仁宣之治


讓大臣上書檢討遷都問題是成祖的提議,為何卻致蕭儀引來殺身之禍?


其實,成祖希望大臣談論的是遷都過程中存在的失誤,並非否定遷都決策本身。永樂十四年,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


這次借著京城大火,眾多大臣舊事重提,尤其蕭儀的上書直接否定遷都,遠遠超出了成祖的預期,挑戰他作為皇帝的權威和底線。

風波愈演愈烈,支持遷都派和反遷都派爭執不下,於是,成祖令兩派大臣跪在午門外辯論。其實,這是羞辱大臣和言官的一種做法。此時,戶部尚書夏原吉出面擔責,向皇帝檢討,上奏說:「他們響應詔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犯罪。臣等一幫湊數的大臣,不能協同輔佐國家大事,應當有罪。」


夏原吉深得成祖信任,既委以重任處理政務,還負責培養皇太孫(即後來的明宣宗)。他出面平息風波,使得成祖消了怒氣,釋放了上書的言官。幾個月後,上書反遷都的官員大多被貶、發配。但鄒緝不但未受罰還得以陞官。可能也是因為他是輔佐皇太孫的大臣吧。


風波暫且平息,但影響深遠。此次風波在大臣中形成了反遷都派,這些大臣都是受儒家思想影響,關注國計民生的棟樑之才,他們日後在仁宗、宣宗時期,都成了治國能臣,輔佐二位君王開啟了仁宣之治。


北京、南京,雙都遙相呼應


成祖作為奪位之君,為了顯示政績,征戰、工程不斷,百姓負擔過重。反遷都風波波及到了成祖開創的其他政績工程,使這些工程的進展遇到很大困難。為了扭轉消耗過大的開創政治格局,成祖還下令暫停鄭和下西洋的活動(雖然沒實際執行)。

而原都城南京,也沒有因為成祖的廢棄終結歷史使命。


明成祖下詔遷都後,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明成祖死後,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長期作為太子在南京監國,即位後,面對殘破的北京皇宮,有還都南京的打算。但仁宗享國日短,未滿一年即已駕崩,此時還都的實際行動尚未展開。儘管仁宗的遺詔中強烈表明了他希望還都的意願,繼位的明宣宗還是暫緩了還都的計劃。為什麼?如果宣宗支持遷都,就是反對自己的老爸仁宗,如果反對遷都,就是背叛自己的爺爺成祖。所以就將這個問題擱置了下來。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北京的機構和南京的機構,都各自行使著自己的職能。而且,隨著唐宋之後經濟中心南移,南京所轄的江南地區確實需要高水平的治理,所以,明朝南北直隸的管理模式慢慢成型。


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繼位後,正式確定北京為明朝京師,從此終明一代再未改變。

相關鏈接


關於明初紫禁城修建以及大火


修城


從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皇帝朱棣下詔營建北京宮殿,後來歷經十多年的準備和五年的集中營造,到十八年年底,北京城的中央終於建起了一座新的紫禁城,比他父親朱元璋修建起的南京宮殿更加宏大。於是,永樂帝下詔正式定都北京。大明王朝的政治重心就此移至朱棣的「龍興之地」了。


永樂十九年的正月初一,永樂帝在禮官和儀衛的護擁下,來到新落成的奉天殿中,升上御座,在一片金碧輝煌中接受百官和諸國使臣的朝賀,並且大宴群臣。志得意滿的永樂帝還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他盛大的船隊再次出使西洋。


大火


永樂十九年陰曆四月,北京正是夏初的雷雨季節,高聳在皇宮中央的奉天殿雖然傲視京城,但卻上接風雲,因此成為雷電最近的襲擊目標。四月初八這天,奉天三大殿真的起火了,那時的三大殿比現在的更宏大,殿之間距離也更近,而大殿與兩旁廡房都是以華美的斜廊連接,還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防火牆,所以火勢順廊廡很快燒成一片,至尊的三座大殿頓時成了壯觀的火場。熾烈的火光映亮了京城遠近一張張震驚的面孔。


嶄新而輝煌的三大殿轉瞬化為廢墟,這樣的災難在古人看來必定是出於上天的警懲。面對三台上觸目驚心的慘景,永樂皇帝痛定思痛,他下詔請群臣直言朝政過失,又下詔免除各地拖欠的錢糧賦稅,停止用於營造的買辦並施行賑濟災貧等惠民措施。火災九天之後就是皇帝的生日,也諭令不許舉行慶賀了。但在群臣紛紛上書提意見中,對於遷都的非議藉機四起。午門之外,大臣們為遷都的對錯分成兩派掀起大辯論。這使永樂皇帝大為惱火,他接受了很多批評意見,但唯獨打擊反對遷都的聲音。在這位剛強的皇帝的鐵腕下,遷都之爭又漸漸被平息下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我網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