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琴佛教的因緣

古琴佛教的因緣

古琴佛教的因緣


古琴文化具有廣博的容納度和強勁的融合力,「琴禪」的出現和存在即是明證。佛教於公元前5-6世紀創立於印度,約於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其教義迅速為民眾所接受,為文人所推崇,其佛理與中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得以快速發展,尤其是禪宗的出現,對傳統文人的人生追求、文藝創作、審美趣味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佛教最終和儒、道兩家三足鼎立,並駕齊驅。佛家文化曾對我國音樂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傳統民間音樂五大類之一說唱音樂的確立就是以變文的產生為標誌,而變文正是伴隨著佛教教義在唐代的普及應運而生的藝術形式。在後來「天下名山僧佔多」的情況下,佛教音樂活躍於各個山林寺廟中,得到系統地發展魏晉時始創中國佛曲,《魚山梵唄》據傳系曹植作,東晉時廬山慧遠(334-416A.D),以音樂舟楫弘揚佛法;「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國風格的佛樂傳統正式形成,竟陵王蕭子良、梁武帝蕭衍都信佛法,且「素精樂律」,梁武帝尤為擅長七弦琴,他親制《善哉》、《仙道》等十首佛曲定為國家雅樂,在隋代被列為「華夏正聲」。隋唐五代佛樂達全盛期,韓愈《華山女》詩「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廷」反映了當時盛況,宋元時期佛教音樂休系趨於完成,密教因《焰口》法事而作《音樂咒》,以南宋禪宗第十二代傳人普安之《普安咒》為最,該曲以奄、資、羅、支、夷等79字母,據「悉曇」「聲明」之學製成,明清時演為傳世名曲,在清朝時還有空塵法師著的《枯木琴禪譜》等還有至今盛傳不衰。自慧遠以後,凡文化較高僧人多會彈琴並與琴人結為摯友。北宋朱文濟、僧夷中、僧義海、僧則全、僧照曠五代承傳琴學,形成長期延續而卓越的琴僧系統。


佛教中,「靜」、「空」是一種宇宙間的大智慧,一種苦寂主體本身心境的提升。彈琴需要清明的心境,非清心不能盡古琴之妙,因此彈琴近似於佛家的禪修了悟人生的真理。擁有一張古琴,便多了與山水自然、與往聖先賢交流、與天地相適的樂趣,可以淡忘紅塵中名利的紛爭困擾。發展到禪境的佛家,其最高境界為不立文字,當下了悟,追求頓悟,立地成佛。這種境界實為最虛、最靈動,也最篤實、最直接的境地。音樂藝術本身不需藉助文字而明心見性;而古琴之樂所追求意境之深、遠、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的,所以,古琴之音達到一種禪的境界,琴禪的出現是很自然的。古琴之音天然能與佛家相容,佛家的境界又擴展了古琴的審美傾向。

古琴以其自身的特質和品格,契合儒、道、釋三家哲學的理念,使得它在審美意向上有極強的包容性,並以其自身所給予人們的主流審美意識特立獨行於傳統音樂中歷千年而不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民族歌舞藝術殿堂「芝麻開門」,7場演出等你來
桐廬縣非遺藝人喜獲工美展一金三銀佳績
巴蜀文化對李白詩歌藝術風格的浸潤
百年春和樓:見證青島歷史滄桑 傳承中華飲食文化
造紙術中「活化石」 安慶官莊桑皮紙
您可能感興趣

周敦頤的佛教因緣
白居易與佛教之因緣
佛教故事 佛陀與一位老人的因緣
謝靈運與佛教的因緣
念佛的福德因緣
明星林青霞與佛教的因緣!
佛教 投胎為人的因緣
告訴你龍抬頭與佛教的因緣
佛陀背痛的因緣
大唐遺教:因緣甚深的漢傳密教大護法-關聖帝君
神醫耆婆和佛陀之間的奇妙因緣(七)
神醫耆婆和大醫王佛陀之間的奇妙因緣(一)
恭迎燃燈古佛聖誕 燃燈佛與釋迦佛的因緣故事
一代女皇武則天與佛教的前世因緣
揭秘古籍善本的千古因緣
法王如意寶與文殊菩薩的因緣
普賢菩薩和法華經的因緣
佛光山因書而建 星雲大師談自己的閱讀因緣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與佛法的殊勝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