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孟嘗君的綠帽子和保身用人之道

孟嘗君的綠帽子和保身用人之道

東方文化歷史(lishi6677):國學·禪學·歷史

孟嘗君的綠帽子和保身用人之道


齊國丞相孟嘗君養了很多門客,其中有個叫馮諼的天天要待遇,今天彈劍而歌,食無魚;明天吆喝,出無車。孟嘗君都一一滿足他的要求,然後他就沒動靜了。


有一天,孟嘗君要找個人去他的封地薛城收地租、收債。關於這個封地啊,咱們從節目第一回就講了,智伯跟趙魏韓三家要地,要的就是封地。秦孝公的招賢令里講,能出奇計強秦者,與之分土,也是給封地。封地這是個制度問題,一講到制度就複雜,同樣一個制度,歷朝歷代在操作上常常大不同,要想了解得比較準確,您最好還是看看錢穆或者其他專門學者的書。


孔子有句話叫:多聞闕疑,慎言其餘。--《論語?為政》


咱們讀書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搞得很明白,那也沒必要,莊子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道多少咱就講多少,不知道的呢?咱不提啊。

可是,為了把故事、道理講明白,對於制度問題也得有大致的了解。這個封地,大致就是國君看你有功勞,或者你有血脈關係,或者看你順眼,就給你划出一片地方來,這個地方就是你的封地。封地里老百姓種地要交租稅,就都交給你;服役也是給你效力,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你就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大地主。


地主討債,這肯定是得罪人的活。雖然不像現在講的,欠債是大爺,要債的是孫子,在當時那也不是個好乾的活,所以孟嘗君的門客們都有點怵頭。這時,馮諼就來了,主動請纓:丞相啊,這事我去辦吧。孟嘗君一楞,一下子沒認出馮諼來。怎麼呢?這叫,貴人多忘事。他不會把對誰誰的恩惠天天記在心裡。


旁邊人趕緊提醒:這不就是那個彈劍要魚的馮諼嗎?


孟嘗君笑了:哎呀,您看我這記性啊,馮先生,我就知道您是有能耐的人。然後孟嘗君就把所有的地契、欠條之類都給了馮諼。馮諼臨走時就問孟嘗君:丞相啊,等我把錢收上來之後,要不要買點啥貨禮給您稍回來啊?


孟嘗君隨口一說:你看咱家裡少啥就買點啥吧。

然後,馮諼就帶著這些地契欠條就走了,去薛城了。


隨後,沒幾天就回來了。


孟嘗君就奇怪啊,哪這麼快的啊,別人去了,怎麼也得苦幹兩月,才能把錢催繳上來啊。而且,那收上來的錢得夠拉幾車的,可馮諼空著手、空著車,就回來了。


孟嘗君就問啊:馮先生,您收的錢呢?


馮諼說:我都給您買了貨禮啦。

孟嘗君就沾急:都買貨禮了,你買的啥貨禮啊,我怎麼看不見啊。


馮諼就講了:您不是說,讓我看家裡少啥就買啥嗎。我就看啊,您現在錦衣玉食,僮僕成群,錢財如山,就缺一樣東西:就是封地薛城百姓對您的感恩。所以,我到薛城之後,就宣布,您把那些欠租、欠債全部免除了,那些地契、欠條都一把火燒了。老百姓們那個感動啊,都對您感恩戴德,我就是把這個感恩,給您買回來了。


孟嘗君的鼻子差點氣歪了:好了,好了,您下去歇著去吧。


然後,這事過去不久,齊宣王薨了,國君換成了齊湣王,一朝天子一朝臣嘛,齊湣王看孟嘗君不是太順眼,就把孟嘗君給免了:丞相你甭幹了,回你自己封地去吧。

孟嘗君沒辦法啊,帶著老婆孩子就回薛城了。在路上,孟嘗君的心情太沮喪了,前面不是講過海大魚的故事嗎,他這個大魚現在算是離了水了,失勢了,吉凶難測啊,好多門客們也都棄他而去。


正走著呢,眼看著離薛城還有百十來里路了,讓孟嘗君驚喜感動的一幕出現了,怎麼啦?薛城的老百姓們竟然都扶老攜幼地趕來迎接他呢,迎接出百十來里地。老百姓們眼裡那都是崇敬和感激啊,孟嘗君的心一下子就踏實了,我這真是回家了啊。轉回身,把馮諼的手就拉住了:馮先生啊,您給我買的這貨禮,今天我算是正式收到了,太貴重了!


馮諼哈哈大笑。他對孟嘗君講: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會給自己造三個窩,那樣才安全。您現在有了封地百姓的民心擁戴,這還只是一窟而已,還不能高枕無憂。我再幫您造兩窟,那就萬無一失了。


之後,馮諼跟孟嘗君要了十幾輛車,拉著500斤黃金就出發了。幹嘛去?遊說去。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蘇秦張儀式的人物,去了魏國,把當時的魏惠王給忽悠了一通,大致就是講:孟嘗君那是天下難得的英才,現在在齊國剛剛被免官,各個諸侯國都抓住這個機會,紛紛邀請孟嘗君去他們國家做丞相。哪個國家要是把孟嘗君請到手,那肯定就能富國強兵,稱霸天下啊。您還不抓緊嗎?


魏惠王一下子就被忽悠住了,立即把丞相免了,空出這個位子來,虛位以待。然後,派出一個豪華使團,帶著重禮來請孟嘗君。


孟嘗君呢,按著馮諼提前教好的,給婉拒了:謝謝魏王,謝謝你們,我干丞相也干累了,得休養休養。


魏國再請,孟嘗君再拒絕。


魏國還要請。這時候,這個動靜可就搞得老大了,齊湣王那心裡早就長草了,看來這個孟嘗君是真了不起啊,真要給別的國家效力,齊國那不虧大了嘛。於是,趕緊派人來向孟嘗君道歉,請其回國都官復原職,繼續做丞相。


這時,馮諼又跟孟嘗君講:現在「兩窟」已經造好了,接下來這第三窟,得麻煩您自己去找齊王,請求齊王在薛城也建一座田氏的宗廟。


宗廟就是祭祀祖宗的廟,裡面供奉著祖宗牌位。按照禮制,諸侯可以有五處宗廟,而且孟嘗君跟齊湣王是一個爺爺的。所以,孟嘗君向齊湣王一提這個請求,立即就被批准了。


那麼,這怎麼就成了一窟了呢?有什麼用呢?


咱們接著看啊,若干年後,楚國攻打齊國,薛城的位置正好首當其衝,楚國重兵打薛城。齊王就不想派救兵,他對孟嘗君還是心存芥蒂嘛,你活該挨打。可是,身邊有人就提醒齊王,薛城有田齊的宗廟啊,祖宗牌位在那呢,要是落到楚國人手中,那是對祖先的大不孝啊。齊王一聽,在理啊,只好派兵,就保住了薛城。


孟嘗君與馮諼這段狡兔三窟的故事,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最重要的思想智慧,什麼啊?保身。


保身是儒道兩家都格外強調的。《詩經》中講: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詩經?大雅?烝民》


《中庸》里也引用過這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就是明哲保身。《詩經》《中庸》這都是儒家四書五經裡面的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學、庸、論、孟。儒家從整體上是比較理想主義的,可是在理想主義的同時,要盡量懂得保護自己。


道家呢,那就更強調這一點了,它講柔弱勝剛強,講處下不爭,等等的,說到底都是為了保身,《道德經》里有句話: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老子下·第四十四》


名與貨、名與利,都不如身家性命、身體健康更重要。


那麼,怎麼保身呢?馮諼的狡兔三窟,可以說,就是三條保身之道。


第一條:你摔下去時,誰接著?孟嘗君被罷了官,失勢了,摔下去了,誰接著?是他封地的老百姓。你風光時,用不著這些人,但要怎樣?要提前把這些人給團結好。用曾國藩的話講,就是「上場當念下場時」。


第二條:要有外部的支撐。孟嘗君雖然在齊國這個圈子裡混,但不能把自己局限在這個圈子裡,關鍵時刻要能從外部借勢。


第三條:要與老大保持利益的一致。孟嘗君要想保住薛地的利益,就要讓薛地成為齊王利益的一部分。


接著說啊,孟嘗君跟門客的第二個故事有點八卦了。這也是《戰國策》里記載的,說有個門客與孟嘗君的夫人「相愛」,注意喲,原文里就是用的這個詞「相愛」。至於相愛到怎樣的程度,《戰國策》里沒講,只說有人將這個情況捅給了孟嘗君:您看這小子吃您的喝您的,還想泡您的,太不是玩意了,要不要殺了他?


這事要擱別人頭上,這對狗男女肯定好不了了。可是,你猜孟嘗君怎麼講?他說:


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戰國策》


異性相吸嘛,我夫人長得漂亮,這個門客也很帥氣,他們相愛是正常的。這個事以後就不要提了。


夠大氣啊。然後呢,孟嘗君頭上頂著這點綠,悠悠然又過了一年,最終還是沉不住氣了。有一天,他就找這個門客。這個門客很緊張,是不是要對我下手啊。可沒想到,孟嘗君對他講:您跟我也混了不少年了,也沒混出個什麼前途來。我跟衛國國君關係不錯,我向他推薦了您,您不如去衛國發展吧。


門客很高興,這是機會啊,趕緊去衛國。臨走時,孟嘗君還給了他一些盤纏。


後來,衛國與齊國交惡,衛國國君想聯合其他諸侯國跟齊國玩命。當時,這個門客在衛國很吃香,是國君的寵臣。他竭力勸止了國君,算是報答了孟嘗君的情誼。


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一個大人物的雅量和情懷。


孟嘗君的第三個故事最有名,是講用人的智慧。前面講過,孟嘗君的門客有數千,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不過,多數都是士,是底層貴族,那也都算是有身份證的人,是吧。不過呢?相對於這種身份,孟嘗君更看重門客是否有一技之長。


這個認識很高明。曾國藩在給兄弟的家書中也講過一句話,叫:


凡有一長一技者,兄斷不敢輕視。--《曾國藩家書》


我還在微信上看過一篇文章,叫《一事精緻,便能動人》,寫得非常好,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有一次,孟嘗君就收過這麼兩個門客:一個特長是模仿公雞打鳴,叫得比雞還像雞;另一個特長是鑽狗洞偷東西,就是個資深小偷唄。連這樣的人都招,有點無底線了啊,其他門客都很不滿,感覺與這樣的雞鳴狗盜之徒為伍、做同事,是恥辱。


孟嘗君不以為意,養著。然後,公元前299年,孟嘗君經歷了一段傳奇經歷。前面不是講,魏國曾想請孟嘗君去做丞相嗎?這一年,秦國也要請孟嘗君去做丞相了。不同的是,魏國的那次,是孟嘗君自己做的局。秦國這次是來真的,是秦王主動邀請的。秦王,準確的講是秦昭王,就是前面講的趙主父跑到秦國去見到的那個秦王,是秦惠王的兒子。秦惠王死後,繼位的是秦武王,秦武王很快也意外死掉了,就換成了秦昭王。關於秦國的情況,下期咱們再補上。


這個秦昭王久聞孟嘗君的大名,當時秦國與齊國正是盟友的關係,就找齊湣王要孟嘗君,請孟嘗君到秦國來當丞相,為了表示誠意,秦昭王還把自己的弟弟送到齊國做人質。


孟嘗君實在是盛情難卻了,只好就來秦國了。可是他到了秦國之後,秦昭王卻變卦了。因為有人提醒秦昭王:您有愛才之心,前面也有商鞅、張儀之類的外國人來做秦國丞相的先例,這都沒錯。可是這孟嘗君不一樣啊,他是齊國王族啊,肯定身在曹營心在漢啊--當然那時還沒有曹操什麼事啊,反正大致就這個意思。


秦王就把孟嘗君給軟禁起來了,下一步很可能就得殺掉。孟嘗君啥辦呢?逃跑唄。可是人家看這麼緊,沒法跑啊。孟嘗君就託了一個人去找秦王的一個寵姬,求她給自己說情。--您聽到了不,前面講,張儀被楚王抓了,也是去找楚王的寵姬說情。所以反腐就得先反官員的老婆,或者情婦。哈。


秦王的這個寵姬就提條件了:我們女人啊,就喜歡一樣東西--漂亮衣服,(再過兩千人,女人還這樣),我聽說孟嘗君來秦國時帶了一件白狐皮襖,把它給我送來,說情的事好辦。


孟嘗君聽說這個條件後,一撇嘴啊,因為,這件白狐皮襖已經送給了秦王。咋辦呢?「好辦啊,這事交給我吧。」說這話的是誰啊?正是那個會鑽狗洞的神偷。說完,就竄出去了,不長時間,真就把那件白狐皮襖給偷了回來。


然後,寵姬說到做到,一通撒嬌,秦王就把孟嘗君給放了。


不過,轉過天來,秦王又變卦了,派人追殺孟嘗君。孟嘗君呢,日夜兼程地往東逃,眼看著就到了秦國邊境的關口。出了關,就脫險了,卻沒想到關門緊閉。按著秦國法令,關門只能在黎明時,雞鳴之後,才能開門。因為當時沒有鐘錶嘛,人們把雞鳴當鬧鐘了。鬧鐘一響,噢,到點了,開門了。


可是,孟嘗君到達關下時,剛到後半夜,離著開門還要挺長時間呢。耳聽得後面追兵漸近,就在萬分危急之時,突然一聲雞鳴響徹夜空,引得附近村莊里的公雞們也跟著響應。門開了!開門大吉啊。這詞兒就這麼來的。哈。


沒錯,這次是另外那個門客的功勞。


我在《人生四書》里曾經引用這個故事來講儒家的用人觀,簡單講就是四個字:量材器使。


李白不是有句名詩嘛:天生我材必有用。西哲也講:存在即合理。天地間,萬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杯子有杯子的用處,瓶子有瓶子的用處,水桶有水桶的用處,水缸有水缸的用處。另外,雖然都是裝水,但用處各有不同,不能混了。


用人也是一樣,首先要量材,要衡量這個人是個什麼材料,是杯子啊、瓶子啊、還是水桶、水缸。這個衡量當然也需要一些手段,最終確定他是個杯子,就要當杯子用;是水缸,就要當水缸用,這就是器使。


劉寶瑞有個著名的單口相聲,講一個縣太爺專門招了三個夥計。一個慢性子,慢性子好,看孩子有耐心,就去負責看孩子;一個急性子,急性子好,抬轎走得快,就負責抬轎;還一個愛佔便宜的,這更好,就去負責採購,讓他去買棺材,都生讓棺材鋪買一送一。這就是量材器使。


曾國藩也有一個類似的說法:


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奇效。--《曾文正公全集》


意思是,即便這是一味良藥,如果吃得不對症,也不管用;即便這是一個賢才,讓他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可能還不如普通人。在適當的時機,適合的事務上,平凡之才用好了,也能出神奇之成效。


清朝有人還寫過一首詩講這個道理:


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資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勿復多苛求。--清·顧嗣協.


關於孟嘗君的用人,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有的人才不是拿過來就能用的,而是要先放起來,就像下圍棋的,先當作一步閑棋冷子,不知哪天就發揮了大作用。類似也有個「懶螞蟻效應」的說法,這都是用人者要思考的。


版權聲明:


作者:谷園


來源:歷史大學堂


| 軍事風雲 |ID:nanjing718


最全,最新,最給力的軍事交流平台!


| 文圖社|ID:wentushe


無論最好還是最壞的時代,等等我們疲憊的靈魂。


| 掌上理財|ID:licai978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掌上理財,您的貼身理財小秘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文化歷史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給皇帝戴綠帽子的女人——趙姬
那些給皇帝戴綠帽子的女人
給老公戴綠帽子的女人是怎麼樣的
實拍:越南街頭戴綠帽子的男人和戴白帽子的女人
唐藝昕的新街拍除了帽子有毒,更吸引人的是她和張若昀的情侶紋身
秦國最窩囊的君王,被戴了一輩子的「綠帽子」!
歷史上「綠帽子」的由來:綠帽子曾是文人的最愛
這裡的「綠帽子節」全球聞名,男人很開心妻子給自己戴「綠帽子」
什麼樣的男人喜歡戴綠帽子
史上最荒淫的君主:不僅給父親戴了綠帽子,還給親兒子戴綠帽子!
為何把老婆與其他人通姦的男人叫做「戴綠帽子」?
趙飛燕,一個敢給皇帝帶綠帽子的女人
都說羽凡被戴綠帽子 但你知道綠帽子的傳說和由來嗎?
獻出有孕之妻,戰國時真正讓帝王戴綠帽子的牛人
宋江為何不殺給自己戴綠帽子的男人
關禁閉、賜白綾:給皇上戴綠帽子的女人
此皇帝心甘情願的,讓老婆戴綠帽子!
趙飛燕竟敢給劉驁戴綠帽子?一隻男人的襪子泄露了她的秘密
什麼樣的男人最容易被戴綠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