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凝聚力量 提振士氣 武警部隊新聞隊伍抖擻精神再出發

凝聚力量 提振士氣 武警部隊新聞隊伍抖擻精神再出發

凝聚力量 提振士氣 武警部隊新聞隊伍抖擻精神再出發

篇首語


浦江之畔,明珠閃耀;群賢畢至,精英薈萃。4月25日至4月28日,由人民武警報社組織承辦的武警部隊新聞骨幹隊伍業務培訓會在武警上海政治學院順利舉行。這次培訓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提高武警部隊新聞宣傳隊伍素質,加強武警部隊新媒體發展與建設,推進武警部隊新聞宣傳工作邁上新台階。


培訓著眼於強軍改革的大背景,著眼於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新形勢,重點探討和培訓了四方面內容。

培訓期間,來自武警部隊各大單位的新聞記者認真聆聽了新聞業界前輩以及新媒體戰線專家學者的精彩授課,彙報了部隊建設發展中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在會後交流中大家深感信心倍增,將把此次培訓會汲取到的知識和能量與本單位的新聞骨幹進行分享、傳播,與全部隊新聞界戰友一道抖擻精神再出發!


部分名家授課精彩回顧

凝聚力量 提振士氣 武警部隊新聞隊伍抖擻精神再出發

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流傳播與典型塑造


(授課提綱)

原新華社軍分社社長、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副主任 賈 永


22年前,也是這樣一個季節,發生了一件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也影響了我們新聞傳播的一件大事。1994年的4月,我們國家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也許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件事會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工作帶來如此重大的影響。那時候,真正開始使用互聯網的人,也不過一些科研單位和極少數的新聞單位。而今天,互聯網的影響已輻射到我們國家十三億多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遠到偏僻鄉野搭乘電子商務快車發展起來的「淘寶村」,近到幾乎人手一機、須臾不可離身的移動網路平台,互聯網的普及是當代中國社會最為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


一、軍隊典型宣傳現狀


第一,價值多元化的發展,影響了典型報道的認同感。


這些年,社會上有一種愈演愈烈的歷史虛無主義的傾向,懷疑歷史的文章屢見不鮮,抹黑英雄的現象時有發生。從對董存瑞事迹的戲說,到對黃繼光事迹的懷疑,再到對狼牙山五壯士的誣衊,一次更比一次嚴重。儘管無良媒體和無良寫手只是極少數,但在網路和自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這樣的行為對英雄人物的傷害乃至顛覆作用卻是巨大的。

第二,傳播多元化的加劇,消解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


過去,新華社發一條通稿,所有媒體全文轉發;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全國的報紙都會對口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隨著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媒體運用,這樣的景況再也不復存在了。當今時代,哪一方的傳播理念先進、傳播手段領先、傳播能力強大,哪一方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對受眾的影響也就越大。


第三,媒體傳播理念落伍,弱化了典型宣傳的效果。


去年年底,我開通微信之後才發現,就連我的那些退了休甚至下了崗的戰友,也早就開通了微信,並且這個群那個群的十分熱鬧。當今的網路社會早已不再是一個虛擬空間,而成為百姓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台。今年1月23日,騰訊網總編輯王永治發表題為《傳統媒體的超級冬天》的演講。他主要闡述了四個觀點,第一,「舊媒體是不可能活的」。第二,「未來視頻是一個大的趨勢」。第三,「泛媒體人永生」。第四,「生存平台是兩微多端」。兩微,就是微信,微博;多端就是各種客戶端。因此,各大傳統媒體必須儘快轉變觀念,彎道超速、迎頭趕上。


二、主流傳播的幾點缺憾

衡量一篇文字報道、一幅新聞攝影作品、一檔新聞類的電視節目是否有品質有格調,無非這麼幾條:


一是吸引人:好看耐看才能吸引人。


二是激勵人:震撼感人才能激勵人。


三是啟迪人:內涵深刻才能啟迪人。

如果用這樣三條標準來衡量,我們的新聞報道還是存在著相當差距的。


表現一,思想性還不太夠。


表現二,新聞性還不太夠。


表現三,故事性還不太夠。


表現四:平民化視角還不太夠。


三、新媒體環境下典型塑造與主流傳播


新媒體環境下的典型宣傳,應該把握以下三點:


一是找准典型人物和社會環境的交匯點;


二是突出典型人物和普通受眾的共振點;


三是用力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間的結合點。

凝聚力量 提振士氣 武警部隊新聞隊伍抖擻精神再出發

貫徹習主席新聞輿論工作講話精神


進一步提高新聞評論質量和引導力


(授課提綱)


解放軍報高級編輯 陳賢德


第一個問題:談談提高新聞評論質量和引導力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思想有多遠,人就走多遠。對於評論來說,當然不能簡單套用:認識有多高,評論質量就有多高,但有一條確定無疑:認識上不去,評論質量也肯定上不去。認識這個問題,至少有三個方面視角:


首先從歷史上看,重視新聞評論質量,是無產階級政黨抓宣傳輿論工作的優良傳統。


其次從理論上講,提高新聞評論質量,是做好軍隊新聞輿論工作的內在要求。


再就是從實際情況看,我們武警報的評論質量還有提升空間。


第二個問題,談談如何嚮導向性要評論質量和引導力


研究導向性,就是要防止和克服一個「偏」字。習主席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習主席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也強調,解放軍報是黨的領導和掌握,直接為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服務的,軍報必須姓黨。我們武警報是武警黨委的機關報,同樣必須姓黨,這是報紙的政治屬性決定的,與生俱來,天經地義。提高新聞評論的質量,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就是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導向。黨性弱化,導向必偏;導向一錯,一切皆錯,這是不言自明的。前一段,有些人在網上把黨性與人民性對立起來,這是極其荒謬的。講黨性、講導向,至少要從三個方面努力。


一是在為黨立言發聲上發揮導向作用。


二是在服務部隊官兵中發揮導向作用。


三是在意識形態鬥爭中發揮導向作用。


第三個問題,談談如何向針對性要評論質量和引導力


研究針對性,主要是防止和克服一個「空」字。空泛議論是評論的大忌。我們講針對性,包括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一是分析的問題,闡述的觀點,要有現實的而不是虛構的針對性;二是讀者的層次或群體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如果是對領導幹部講的,就不能用切合基層官兵的思想狀態、接受水平的寫法,儘管二者有內在聯繫,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讀者層次。總之,從選題立意到具體論證,觸及部隊中心工作的矛盾愈是準確深入,愈是貼近讀者的工作、思想和生活中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其現實針對性就愈強,文章就越有引導力。我們常說要「有的放矢」,這個「的」就是針對性;我們說要「對症下藥」,這個「症」便是針對性;我說要「言之有物」,這個「物」的首要因素也是指具體針對性。當然,有了針對性,不一定就能寫出高質量評論,但沒有針對性,則肯定是不成功的評論。事實證明,凡是能寫出高質量評論的人,頭腦中始終裝著許多問題,始終瞄著問題去構思去寫作,始終有很強的問題意識、針對性意識。從特約評論員文章的一些成功實踐看,加強針對性有幾個共同特徵:


首先是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


其次,選擇的角度要有針對性。


再就是論述的觀點也要有針對性。


加強言論針對性,我還感到,有一些關係要處理好:


要處理好從上面精神中選題與從部隊實際中選題的關係。


要處理好現象與本質的關係。


要處理好明靶和暗靶的關係。


第四個問題,談談如何向說理性要評論質量和引導力


怎樣加強說理性?我感到至少要從三個方面努力:


一、善於說虛實結合之理。


二、善於說辯證思維之理。


三、善於說貼切比喻之理。


第五個問題:談談向可讀性要評論質量和引導力


研究可讀性,主要是防止和克服一個「板」字,就是防止文章寫得死板、刻板、呆板、古板。新聞評論作為一種指導性的議論文,內容是莊重的、嚴肅的,但這並不排斥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和語言文字的生動性。毛主席說,評論寫得不要刻板,形式要多樣,尤其要防止板起面孔訓人。我理解,評論不是「紅頭文件」,其功能的發揮要以受眾樂於接受為前提,如果評論寫法老套、語言枯燥、筆尖毫無感情,那麼,你的思想再好,見解再多,讀者也不看,豈不是白寫!從這個意義上講,講究評論的可讀性,不光是個業務問題,更是個政治問題。不能把這個問題看小了,看輕了。


一、寫法要抓人。這裡重點講一下標題、開頭和結尾。這三個方面是抓住讀者眼球的關鍵。


二、文字要優美。這裡所說的優美,不是要大家刻意雕琢,而是要講究文筆,目的是增強可讀性。寫評論最忌諱端著架子,官話連篇,語言乾癟,讓讀者受罪。


三、筆尖帶感情。情感屬於非智力因素、非理性因素,但在一定條件下能起到智力因素、理性因素起不到的作用。

凝聚力量 提振士氣 武警部隊新聞隊伍抖擻精神再出發

清醒的堅守


(授課摘要)


武警部隊電視宣傳藝術中心藝術指導 陳勝利


都說這是個價值多元的時代,那麼,究竟何為價值,何為多元?


比如請客吃飯,你愛吃辣的,我愛吃甜的,你愛吃火鍋,我愛吃拉麵,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這叫胃口多元。如果我們要吃飯,有人非要吃屎,恐怕這就不是多元,而是基本價值觀的問題。價值多元不能沒有底線,再多元也要知好歹分香臭。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當下有些人就是香臭不分是非不辨,有些人寡廉鮮恥打著色香味美的多元幌子,兜售的卻是熏人的臭蛋。還有些人將香臭混搭、是非涼拌,讓人嗅覺失靈眼花繚亂。面對如此多元不清醒何以明辨?不明辨何言堅守?


一、好人冰與火


李雪健主演的電影《楊善洲》在北京上演,老伴打電話告知中午去看一共有兩個觀眾,其中一個是她。之後,兒子打電話告知比媽媽看的那場人多,有三個觀眾其中還有兒子。從《焦裕祿》票房過億,到《楊善洲》的無人問津,李雪健老師哭了,他一直想不開;一樣的好人,自己的表演一樣嘔心瀝血為何會冰火兩重天。是好人太好不近人情,還是人心壞了不識好人?


李雪健的結論是,好人太好不近人情,觀眾對造神的逆反。雖然這樣的感悟並無大錯,但是問題絕沒有這樣簡單。


英雄好人往往是一個時代價值的坐標,焦裕祿作為共產黨幹部的道德楷模,一心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忠誠和敬業,感動萬民是那個時代的價值追求和道德理想。即便是高於生活,人們也深信不疑。改革開放初期即便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利己主義、實用主義和享樂主義開始登堂入室,但人們仍然懷念那個即將逝去的年代。焦裕祿的熱映滿足了人們的懷舊和對現實的不滿。然而,在一浪接著一浪的物慾大潮的沖刷下,貧富兩極官場腐敗成為新常態,在「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皆是王寶森」的官場生態面前,楊善洲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笑話,和為當下官場遮羞的謊話。


在啟蒙去魅人漸自醒的當下,「樹典型」神話英雄的老手法早已捉襟見肘漏洞百出,即使改頭換面與時俱進,也難免被明眼人看穿,若因循守舊仍要一意孤行,那只能是自取其辱授人以笑柄。文以載道成為了文以載笑。高台教化變成了高台笑話。


其實,好上天、壞到底,神話和矮化好人都是有害的,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好人,才是大家需要的。


二、壞人好與壞


「甄嬛」說做好人吃虧,只有比壞人還壞,才能生存,這叫以毒攻毒。「長今」說無論他人如何,還是做好人值得,善惡有報這叫以德報怨。甄嬛開始並不是個壞人,是讓壞人成堆的後宮逼成了壞人。


「比壞」二字提綱挈領說破了《甄嬛傳》之所以火紅的奧秘。儘管故事流暢製作精良語言講究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真正擊中人心的還是「比壞」二字,這兩個字說破了當下世風日下的真相。做好人傻,做好人難,好人只有變成比壞人更壞,才能活的下去,才能活的「好」。這種想法幾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識,人心變壞的現實讓好人委屈不知所措,讓壞人僥倖心安理得。所以才有了大眾的共鳴。


說《甄嬛傳》的紅顏禍水敗壞了世道人心,未免故弄玄虛也言過其實了。


至於是《大長今》正確不真實,還是《甄嬛傳》真實不正確,只能見仁見智。《甄嬛傳》雖有批判之名,卻無批判之實,更無批判之果。話又說回來,當下究竟有多少作品的價值觀經得起推敲呢?


三、英雄紅與黑


前兩年一股打著「揭露歷史真相」的幌子,顛覆歷史抹黑英雄的陰風毒氣從互聯網上驟然颳起;「劉胡蘭是被老鄉鍘死的」,「黃繼光堵搶眼是腦子有問題」,「狼牙山五壯士,因為欺壓百姓才招致日軍的追殺」,把為民族解放捨生忘死的英雄說成「傻瓜」,將抵抗外辱英勇獻身的壯士描繪成「土匪」,這些所謂的真相被加工成惡搞的段子,從互聯網迅速擴散到許多人的手中。儘管在良知和憤怒的抵抗下,這股陰風被及時驅散,然而,事後想來,仍令人不寒而慄。


如果精忠報國的英烈被推倒,那精忠報國還有什麼意義?捨身取義的行為被譏諷,那捨身取義還有幾人會追求?抵禦外侮的壯舉被惡搞了,那抵禦外侮又剩下幾分價值?沒有什麼比一座座民族精神豐碑被毀壞更可怕的事情了,伴隨著一個個英雄倒下,是全體國民信仰支柱的崩塌,繼而是整個國家的分崩離析。果真如此,這一次就再也沒有英雄站出來拯救她了。


一個不崇尚英雄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希望的。中華民族向來是個崇敬英雄和英雄輩出的偉大民族。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拚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取法的人,他們是這個民族的脊樑和英雄。沒有他們,我們這個民族不可能五千年生生不息香火不斷。


正是脊樑和英雄不計得失的付出和捨身殉難,才使你我能夠在今天明媚的陽光下安享平淡幸福的生活。他們的業績我們無以為報,但他們的壯舉我們必須銘記,他們榮光和英名我們必須永遠守護。


英雄的血是紅的,請不要抹黑她。


四、價值根與源


不僅是文藝作品,幾乎所有問題都能扯上價值觀。樹有根,水有源,價值觀問題究竟出在何處?有制度說,有文明說,也有祖宗說,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學者說中國歷史上三次信仰危機和禮崩樂壞。


一次是周秦之變,也就是被孔夫子痛罵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其次是清末民初開啟的西風東漸。第三次是文革結束直至今天。


也有一種說法,持續了一個半世紀的中國文明危機,至今沒有獲得解決。到了21世紀,中國雖然已經實現了富強的崛起,有了可以與西方媲美的綜合國力,然而,文明依然沒有崛起,在「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的時刻,在文明抉擇上依然在「摸著石頭過河」,更要命的是不知彼岸究竟在何處。民族的核心價值迷失、社會的倫理秩序混亂、政治制度面臨合法性的挑戰、政府的權威與信用失落……


西方的活法雖然比咱家的高級,不能對著干,照搬也不行。單學強兵富國,不學文明就會走火入魔。德國、日本都是前車之鑒。不顧民族文化習慣,全盤照搬別人的文明也會水土不服,土耳其乃後事之師。


中國的一國多教,和歐洲的一教多國雖然都是政教分離世俗統治,其本質區別是中國的多元宗教只是為強權所用,並不為宗教所統。它只信仰成王敗寇贏著通吃。他們深信不疑的依然是強權,而非什麼文明。各類宗教,對它不過是個說法,而不是活法。所謂「霸王道雜之」,就是實用主義。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靠的也不是什麼文明,恰恰是強權。


五、價值公於私


西方學者安德蘭說;當代世界的問題是歸根到底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兩大原則的對立。


公與私、集體與個體是對立還是統一的?其實,是對立統一的。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公以私而興,物以用而繁。從個體出發,最終落腳到個體。公乃大私。無私何來公?無公私何存?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現在更多是真與假的問題,大公無私很容易變成假公濟私。


我們對「大河沒水小河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國哪有家」之類的說法早就耳熟能詳習以為常。很少反過來想,大河之水從何而來,沒毛的皮還有何用,沒有家還有國嗎?其實,大河沒水小河干,還是小河沒水大河乾的問題,乃當下思想之根本問題。是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道德觀念、啟蒙轉型的總問題。是一百多年來繞來繞去沒有繞明白,或者說是個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問題。


個體主義非同於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所謂個體主義是以個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集體不過是馬克思說的「自由人的聯合體」。


一個社會如果不是以人為基礎,所謂以人文本,那麼,個人就是整體的附屬和工具。國和家的存在必須是以個人為目的才是人間正道。為了某種的生活需要,個人與個人訂立了契約,才有了國家。沒有獨立、自由和平等人與人就無法簽約。這個條約就是「群己權界」。沒有權界就沒有責任,國若是人家之國,干我何事?權威非我所認,為何還要服從?


六、群己權界


這個名詞是嚴復對穆勒《自由論》的天才翻譯,僅四個字傳神達意一語中的。西方近現代思想史里左右兩派主要的爭論焦點正在於此。所謂社會主義以集體為本和資本主義以個人為本說法相當不準確。雖然說社會主義強調平等,資本主義強調自由,但是,社會主義不能沒有自由,資本主義也不能沒有平等,這其中的根本就是群己權界。


大家的事兒大家做主,而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做主,這才叫民主;個人的事兒自己說了算,而不是大家或別人說了算,這才叫自由;而你的自由不能以別人的不自由為代價,才叫公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意思。個人的東西不是不可以充公,但充不充公必須個人說了算,公家的東西不是不可以分私,但分不分、怎麼分必須經過大家的同意才行。只有劃清群己關係的邊界,才能公私分明,才能公平合理。


制度設計離不開人性的基礎,熱愛自由,也恐懼競爭,既有冒險精神,也有怯懦害怕,這是人性的局限。自由主義鼓勵冒險和競爭,社會主義主張保護弱者給人以安全。沒有自由主義的冒險和競爭,人類社會就沒有活力;沒有社會主義的平等和保護,人類就失去了安全和秩序。兩條腿走路,一個社會才能在發展中保持平衡。 其實,群己關係不僅關乎政治制度,也關係社會的倫理道德。中國當下社會正在經歷著一場從「集體主義的責任倫理」,「向個體主義的權利倫理」轉變。


前三十年通過種種宣傳動員,實際上是把集體主義價值觀推到了極致,試圖培養一種為了某種宏大目標而不惜犧牲個體利益的道德情感。而從倫理話語的角度出發, 這套價值觀犯下了跟傳統儒家道德觀同樣的錯誤,就是立意過高,道德標準是比照聖賢來制定的。儒家這樣做可以理解,因為儒家這套標準根本不是面向老百姓的,而是對上層精英的要求,以他們為榜樣來感化普通百姓。集體主義價值觀一開始就把標準定得很高,同時要求每個老百姓都做到,最終就導致話語和實踐之間的脫節,形成了極大的落差。經歷這個落差之後,人們就走向了原來那套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反面。最終人們發現,個體利益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成了個體主義轉型的發端。在我看來,這個轉型一旦開始,就無法回頭了。事實上,這些年來,不斷有人在反思,為什麼官方的道德提倡最終收效甚微,原因就在於官方沒有關注個體主義的轉型,所提出的倫理話語不能突破原先集體主義的框架。


從公而忘私、大公無私,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背後,不是簡單的意識形態選擇,而是道德背後的真偽。高不可攀的道德標準可敬不可愛,而假公濟私會讓大家憤然走向它的反面。最終美好的道德理想,敗給了世俗的實用主義。


七、人性善與惡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有自利性與人有惻隱心、有利他主義舉動、有對他人的愛並不矛盾,惻隱心、利他主義舉動、對他人的愛的存在都不意味自利不是人的本性。所以,任何人都是自利人,人性自利就是一個普遍的事實,而不是什麼假設。但這並不妨礙你做個真實的好人。


我以為就是在考慮問題時,能夠為了他人,不為自己——此乃聖人情懷;或者多為他人,少為自己——此乃大師情懷。季羨林先生生前說,所謂好人,就是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微多一點;而王選院士則退一步講,說「還是把季老的標準再降低一點,就是考慮別人和考慮自己一樣多,想到自己的時候,也能想到別人,這也就是好人了」——這就是大胸襟,這就是「大家」!


人非聖賢,食人間煙火者多為凡夫俗子。聖人多為理想的化身和終極的榜樣。即便有之,恐怕也只是千古一人。大人雖少、還不能說絕無僅有。而好人還是有的,也是學的來、做的到的。都說做好人難,做好人再難還不至於難於上青天吧?


過去要求大家都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聖人,希望「六億神州盡舜堯」的願望雖好,恐怕是起調太高,曲高和者甚寡。既然做不到嘴上還要說,就難免心口不一弄虛作假。所以,做不做聖人另說,心中有敬畏即可,向大人看齊,老老實實地做個好人不做壞人還是不難的。


做人保持一份清醒,要堅守住做人的底線。


無論中國怎麼樣,請記住;你所佔的地方就是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蘇聯的變色,肯定會有種種說得清楚或說不清楚的因素。每一種因素都會在它該發生作用的時候發生作用。其中,有一種因素所起的作用,則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那就是崩潰前,瀰漫在蘇聯人心中那曾如火炬般燃燒的激情的消退、理想的幻滅和意志的沉淪!


對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支軍隊來說,當支撐它的信念和意志開始消退時,失敗也就為期不遠了。令人惋嘆的是,蘇聯的瓦解,並不是國力和國運走到了盡頭,而是其領導人在對手的價值觀面前打出了白旗,而蘇聯人精神的「大堤」,從那一刻起,就一潰千里!。


歷史的考驗再度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她的軍隊身上,是繼續堅定自己的信念,還是像我們的鄰居「老大哥」那樣,亮起白旗?


毋庸置疑,我們絕不會不戰而降。因為中國共產黨人具有博大的胸襟,她善於觀察他人、反思自己,她號召解放思想,但又堅持腳踏實地。更重要的一點,是她從來就不曾低下過自己驕傲的頭顱,是她對自己理想的執著和信念的堅定,她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動搖過自己對人類未來偉大理想的選擇。


我相信, 紅色的旗幟永遠不會退色!我相信,我們的隊伍永遠向太陽!


(文字:魏國榮 攝影:孫玉山)


覺得不錯,請點贊↓↓↓

您可能感興趣

美軍換新手槍 優先配發精銳部隊
朝鮮炮兵部隊進行集中火力打擊演習 蔚為壯觀
武警部隊裝備國產高精度狙擊步槍 外觀新穎工藝精湛
激發官兵訓練激情,提升部隊戰鬥力
首見解放軍駐吉布地部隊全副武裝出動 輕重火器連續發威
波蘭軍隊精銳狙擊部隊曝光 幾款大槍造型都很霸氣
你能發現狙擊手嗎?精銳部隊的偽裝技術
邊防部隊驚現軍犬哈士奇,中國最具威懾能力的戰略拆家部隊
敘利亞出動精銳部隊執行蛙跳戰術,一悍將現身讓士氣大振
駐港部隊多兵種聯演 隊員出手震撼
廣西崇左邊防支隊舉行裝備車配發儀式 增添部隊新動力
泥石流搶險部隊奮戰 官兵雙腳泡的發白
美軍特種部隊研發提升人體潛力技術 打造「超級海豹部隊」
大開眼界!武警部隊高精智能化裝備亮相防汛演練
「虎口奪糧」保豐收 武警水電部隊排澇利器顯神威
波蘭軍隊重炮部隊實戰演習 苦練戰力提高抵禦俄軍能力
俄國又一個精銳警察部隊 「大馬士革鋼」快反特警隊
裝甲部隊,現代軍隊的中堅力量
阿富汗安全部隊士兵能玩蒙眼拆裝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