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選舉,歷史上第一個被推舉出來的皇帝
在劉邦以前的時代,王侯將相都是世襲的。倘說秦始皇是第一位自命的皇帝,那末劉邦就是第一位被「選舉」或被「推舉」出來的皇帝。
「選舉」一詞,最早見諸《史記》,它的本意是「選而舉之」,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選和普選。中國歷史上被推舉的皇帝還多,例如漢文帝,宋太祖趙匡胤,末代皇帝溥義是被「選擇」。
劉邦當皇帝的過程能透露劉邦的為人和當時諸候王的態度,不可不察。
《史記》記得較簡單,雖然簡單,但透露出兩點:一、劉邦當帝是諸候王及將相們共同推舉的。二、劉邦謙讓過一番。謙讓是一種姿態,謙讓一下總比欣然自命為好。項羽當霸王是自命的。
《漢書》記載較詳。在劉邦大赦天下後,又經諸候將相們勸進、劉邦謙讓一番後,七位諸候王才聯名上書。《漢書》從皇家檔案中調出了這份「疏」,茲錄於後: 「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勸進的理由有兩條:一、「於天下功最多」又「功盛德厚」。二、「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家都是王,你也當王,就無上下之分了。但劉邦並未立即就位,仍推辭:「漢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諸侯王皆曰:『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又以辟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願大王以幸天下。』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漢書-高帝紀下》)據《史記》和《漢書》載,劉邦12月份葬項羽,諸候將相們兩次勸進是在一月份,劉邦二月初三當皇帝,此事議了一個月許。通觀這個過程,劉邦這個皇帝,還不是自命的。當時包括劉邦在內的八個王,地位是平等的,都有「被選舉權」,也都可以「自命」。由於他的功最多,威望最高,是諸侯王們心悅誠服地「選」而「舉」之誕生的。這兩道上書應是諸侯王們態度的真實寫照。
王陵的母親送使者時,「泣曰:『願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以死誡兒,是何等的悲壯!「漢王長者」是陵母對劉邦的評價。楚懷王的老將們在討論入關問題時,一致認為「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現在諸候王們亦說劉邦「功盛德厚」,「 德施四海」。
不同的時期,不同階層的人物,皆眾口一辭地說劉邦是「長者」。劉邦德高望重、眾望所歸是無疑的。因此,那個時代劉邦的道德品質應是最高分,《史記》中得到「長者」這個稱號的還只有他一人。項羽的霸王是自命的,所以,劉邦這個皇帝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推舉出來的皇帝。

※「幾十年來最糾結的」法國選舉和中國有何關係
※揭秘劉邦真的是歷史上第一個被選舉登基的皇帝嗎
※中國史上也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
※法國選舉進入第二輪,民意靠前的兩個候選人都是什麼背景?
※震驚!今年AKB總選舉出現了史無前例的一幕!
※最低估了的美國總統:唯一未經選舉產生,躲過兩次暗殺,壽命最長
※百年攝影史上最令人震撼的十佳照片,最後一張還改變了選舉
※對薩達姆絞刑宣判兩天後,美國舉行中期選舉,兩者之間有無聯繫?
※島國選舉的畫風,大家一看就笑了
※花國大總統選舉,一元一票,投給最喜歡的姑娘
※法國選舉制度下,勒龐雖然進入第二輪,但隨後將「慘敗」
※一場總統選舉,讓我們看清了這個「分裂」的韓國
※韓國的總統選舉戰結束了,硝煙接下來將蔓延到……
※吳敦義任上第一次中常委選舉開打,卻被諷為「選風最敗壞的一次」?
※兩黨制下的第一次總統選舉
※【德國選舉】「德國統一以來最艱難的選舉」德國大選時間已定!
※中國歷史也曾有選舉登基的皇帝,留下一個什麼問題困擾子孫60年?|劉三解
※那位前幾天在AKB總選舉上宣布結婚的小姐姐,還真的和自己粉絲處上了?
※民國初年辮子與選舉權的較量:果然高手在民間,最後的時論夠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