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大清官譚啟與海瑞同朝 曾一月內舉報數十人

明朝大清官譚啟與海瑞同朝 曾一月內舉報數十人

明朝大清官譚啟與海瑞同朝 曾一月內舉報數十人


明朝大清官譚啟與海瑞同朝 曾一月內舉報數十人


譚啟當年考試的成績單。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說起明朝鐵面無私的官場鬥士,人們第一個想起的人也許是海瑞。但在歷史上,還有一個與之同朝,並同樣以「廉潔」著稱的官員——重慶巫溪縣人譚啟。不過,因為史料極度缺乏,譚啟並不知名。


近日,巫溪縣教育研究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劉朝敏完成了對譚啟5年的潛心研究,首次公開譚啟的求學故事與為官生涯,填補了歷史空白。

16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


劉朝敏說,譚啟生於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生於四川省大寧縣(今重慶市巫溪縣)馬蓮溪。年少的譚啟每天翻山越嶺,到縣城天寧寺書院讀書。16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眼看有望進京殿試了,父親卻病重歸西。


「按當時的禮節,父母去世,子女應回家守孝三年。」劉朝敏說,譚啟在這三年中,始終不忘學業,常常熬夜讀書到天亮。三年後,他終於參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並金榜題名。


上書批皇帝:「雖喜於聽言而未嘗有用言之實」


譚啟後來成了明朝嘉靖、隆慶和萬曆三朝的朝廷命官,更是張居正任內閣首輔10年時期的重要官員,他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四品文官,和同朝為官的海瑞一樣以鐵面無私、清正廉潔著稱於世。

隆慶帝登基後,首下求言之詔,臣子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紛紛對朝政提出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然而,被採納的只有建修翔鳳殿這一奢靡建議。見朝廷無意真心求言,隆慶元年四月,譚啟上《乞采群言疏》,洋洋洒洒兩千餘言闡述了「言路開則治,言路塞則亂」的道理,指出聖上「雖喜於聽言而未嘗有用言之實」,擔心會出現「敢言之臣將捲舌不言,天下從而解體」的後果。


「當時,隆慶皇帝聽到譚啟的批評,有些不高興,但譚啟赤膽忠心、忠君為民的聲名遠播,他也不敢對譚啟施妄加之罪。」劉朝敏說。


故事編入巫溪鄉土教材


劉朝敏說,在為官期間,譚啟反腐力度之強,曾在一個月內,舉報了數十人。


隆慶元年十二月,譚啟被任命為浙江巡按御史。到任後,即上疏請求減少僧道度牒(出家的證書,不合格的僧道往往行賄買度牒,造成腐敗)。同時,譚啟還彈劾了兵部侍郎遲鳳翔託病規避、薊遼總督劉燾失守邊防等事。隆慶二年(1568年)4月,譚啟查辦了五河知縣張憲翔居官侵漁的大貪污案,6月查辦了揚州知府衛東楚、武進知縣謝師嚴貪污案,12月,他又據實舉報了參議、僉事以及提學道等重要官員的不法行為,處理涉案人員數十人。

劉朝敏說,作為400多年前的清官,譚啟的精神仍然對現代人具有重要意義。前不久,他的故事已被編入巫溪鄉土教材,進入當地校園。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北宋名相寇準「不學無術」 四起四落凄涼客死
花生油沒加熱易誘發肝癌 預防肝癌「四不吃」
養生:飲茶17大禁忌需謹記 方法不當能要命
瓶裝水喝錯小心變毒水! 如何正確地喝礦泉水
探秘古代深宮:佳麗三千為何50歲後就不能侍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