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臨終脈案看清帝的死因

從臨終脈案看清帝的死因

在宮中,再沒有比皇帝罹患重症會令御醫們驚惶失措的了。但他們又必須面對皇帝們遲早要發生的沉重病勢甚至死亡,用盡全部智慧做最後的挽救,一旦失敗,他們很可能落入不知何去何從的境地。他們也以其診視療病的記錄,成為皇帝「最後時刻」的見證人。


從臨終脈案看清帝的死因乾隆的臨終醫案是從乾隆六十三年十二月開始的(為了在位時間不超過祖父,乾隆帝讓皇位給嘉慶帝。但皇宮內依然用「乾隆」紀年),當時他已是太上皇,有八十八歲高齡。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中,身體並無大病。御醫沙惟一、錢景診脈的結果顯示,皇上脈象安和,只是心氣不足,身體發軟,夜間少寐,開的藥方如參脈飲、燈心竹葉湯、養陰育神湯、鎮陰育神湯、參蓮飲等等,這些都是幫助年邁的乾隆帝進補氣血的調理湯藥,這些補劑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於年老氣虛的皇上來說,絕不是起死回生之術,不過乾隆如此高壽,也算是善終了。


從臨終脈案看清帝的死因嘉慶是乾隆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二〇年去世,終年六十一歲,他的死因從醫案上看,源於一次暑熱風寒。當時嘉慶雖然已年過六十,身體卻相當健碩,在軍機處的上諭檔案中,也有他登山跋涉,不知疲倦的記述。嘉慶帝是在去避暑山莊的路上偶感暑熱,到了避暑山莊後又有點著涼,加上顛簸勞累,身體狀態不佳,勤勉的嘉慶帝卻還不以為然,繼續帶病批閱奏章,終於積勞成疾,而且這一病竟然不到一周就駕崩了,實是令人惋惜。

當時隨行的郝進喜、商景霨、李澍名、蘇鈺等都參與了對嘉慶的救治,他們先是用藿香正氣丸以及一些清鮮代茶飲、導赤代茶飲等調理嘉慶的濕熱,雖然解了表面的熱,但是風寒傷到元氣,嘉慶的虛火更盛,咽喉疼痛難忍,還產生氣喘,御醫們的參脈定喘湯最終也沒能救活嘉慶。


從臨終脈案看清帝的死因現有的清宮醫案記錄中,要數光緒帝的病案記錄最多、最全。他在位三十三年,這期間的病案記錄有千餘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戊戌變法前的二十年,病案記錄並不多,有七十六次,但是變法失敗後被囚灜台的十年中,記錄竟然達到了九百多次。這樣算一下,每年要讓御醫診視九十多次,差不多月月都看病。尤其在光緒三十四年,他死前的一年中,僅從三月到七月的二百一十天的時間裡,記錄就有二百六十次,給他診治過的御醫就有三十多人,其中陳秉鈞是診療最多的一個,給光緒看過一百多次病。


光緒的病,從病案上看,御醫們多強調脈沉弦數,主要的癥候是肝臟鬱熱、肝旺脾弱、心腎兩虧等。光緒自感飲食沒有胃口,經常有耳鳴現象。御醫們認為是他天生體弱造成的,治療上都按照這些癥狀處方,不過並沒有明顯效果。在對光緒帝的治療過程中,有些人物和事件特別值得關注。


從臨終脈案看清帝的死因法國駐京使館的醫官多德福在光緒被囚禁二十七天後,進宮給光緒診治,他根據光緒自述的病情給光緒做了化驗,最後認為光緒之病叫做「腰火長症」,即腎炎。多德福認為應避免腎功能過度勞累,並建議服食人乳或牛乳,建議用外洋地黃末,或者用拔火罐。不過,當時光緒身邊的御醫並沒有採納多德福的意見,還是用傳統的中醫辦法治療。

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光緒的身體似乎有了起色。在光緒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七月前,竟然沒有醫案記錄,不過這到底是因為病癒還是資料丟失,現在很難下判斷。


從光緒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年)七月開始,我們又看到一名新御醫出現在給光緒治病的行列中,他就是力鈞。他在七月到八月間成為給光緒看病的唯一御醫,共計診病二十三次。力鈞是個中西醫結合的醫家,他在論述病理時運用了西醫解剖學的知識,光緒能讓一人診治一個多月,恐怕也是看重了他匯通中西的治病特長,可惜仍是不見效。因此,又改由力鈞與陳秉鈞、曹元恆等傳統中醫共同進行診療,但皇帝的病勢卻是逐漸加重了。


從臨終脈案看清帝的死因可能是光緒帝久病成醫,對御醫的藥方倒也瞭然, 他訓斥御醫們道:「我的頭暈癥狀一直都不能完全治好,經常複發,所以你們一直給我吃藥,各種溫熱補瀉的丸散湯膏等方劑七七八八地開了這麼多,可也都沒什麼效果,現在還生出許多其他病症。我看都是因為亂服藥造成的。」他還直接指責為他看病最多的御醫陳秉鈞說,每次用的葯都不是很對症,診脈的時候也是例行公事的樣子,這樣怎麼能仔細推敲病情,不過是敷衍了事而已。還號稱是名醫,怎麼能這麼草率呢?陳秉鈞被點名斥責之後,光緒半個月都不讓他給自己看病。其實御醫給皇上看病哪敢有半點不精心,只是光緒病情總不好轉,只好沖御醫們發脾氣。


在光緒臨終前的四個月中,各地舉薦的名醫也進宮與其他御醫一起參加診治,其中包括杜鍾駿、張彭年、周景濤等。但是光緒的病症實在太多太雜,在最後的一個多月,光緒腰痛極其嚴重,他自認為是服藥過多,越服藥就越感覺病重,並且告訴御醫應在開方時明確告知是否有療效,不能以葯試病。其實,御醫們心裡明白皇帝已經病入膏肓,不僅絕不敢說出,甚至還在病案中加以隱瞞。


從臨終脈案看清帝的死因杜鍾駿在《德宗請脈記》中記述了參與搶救光緒的事情,在記述每日診療病簿時,自認為「予於案中有實實虛虛,恐有猝脫之語」。他預見到光緒之病危在旦夕,但內務大臣們認為這樣會嚇到皇上,不允許他照實記述。杜鍾駿只好在當天醫案中刪去了「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險」的字樣。

杜鍾駿的預測果然正確,沒過兩天,光緒忽然昏厥,召來杜鍾駿及周景濤、施煥來診脈,他們診過之後,實告內務大臣說,今晚必不能過,不用再開方了。可是大臣還要他們照開方,說怎麼寫都行。於是幾位御醫只好寫皇上危在眉睫,擬生脈散,不過葯還沒進上,光緒已經駕崩了。


光緒死後第三天,御醫們的災難就開始了。朝廷下了兩道詔書,第一道先處罰各省所薦進宮的御醫,陳秉鈞、周景濤、杜鍾駿、曹元恆等都在名單之中,均被降級留任。第二道就是處罰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御醫全順、醫士忠勛等人,也是革職帶罪效力。


鏈接:光緒死於砒霜中毒


近年來,經過現代測試,國家清史工程編纂委員會最終就光緒皇帝死因公布了一份有權威性的報告,這是採用現代刑偵和高科技手段檢測的報告。報告所給出的結論是光緒的死為砒霜中毒所致,從古墓中提取光緒的兩小縷頭髮,經核分析方法檢測頭髮中的元素含量。結果顯示,光緒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砷,其中一縷頭髮的砷高峰值達到二四〇四微克/克。而與光緒同時代並埋在一起的隆裕皇后為九·二〇微克/克,清末一個草料官乾屍頭髮為一八·二微克/克。而光緒頭髮上的高濃度砷物質經過檢測,也並非來自環境沾染。最後他們得出結論:光緒頭髮上的高含量砷並非為慢性中毒自然代謝產生,而是來自於外部沾染;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於光緒屍體的胃腹部,而砷化合物也就是劇毒的砒霜。


這個結論是現代人對光緒皇帝之死最權威的結論,但是誰是下毒者,在清史醫案中關於御醫診治的過程為什麼絲毫沒有提及中毒之事,都還是歷史謎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