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自然缺失症:我們漸漸失去了品味自然的本能

自然缺失症:我們漸漸失去了品味自然的本能

自然缺失症:我們漸漸失去了品味自然的本能



窗邊牆角,秋蟲呢噥,那滿耳的蟲聲,讓夜色更寂靜。。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宋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描寫的是孩童捉蟋蟀的場景,而台灣詩人余光中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是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


情感不需要穿梭時空,往往就能輕而易舉的相似,雕塑家熊秉明先生感嘆:「一個人的生命在童年開始儲存記憶,像一隻小貓到處用爪撥弄,用鼻東嗅西嗅。這些最初的認知資料混入我們的感官本能,形成物性的反應,肉體機能的反應,它們比後起的思維更基本,更頑強。當它們醒來,向我們召喚的時候,比邏輯的推理更雄辯。」

自然缺失症:我們漸漸失去了品味自然的本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三千年前先人們的記錄。那時的人們,土生,土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比我們更了解自然的習性,夜色,在蛙聲蟲鳴中酣睡;晨光,被雄雞聲聲喚醒。


就像那些活躍的小生靈一樣,過去的時間也是鮮活的,詩人于堅有一篇寫老昆明的文章這樣說:「舊日昆明的時間是多種多樣的,還沒有統一到格林尼治的12個數字上來,雞鳴是一種時間,鳴炮是一種時間,早晨街道上鋪面下門板的聲音是一種時間,黃昏賣紙煙的鋪子掌燈是一種時間,小巷裡櫻花落下是一種時間,太陽照著劉家的房頭草是一種時間,火車的汽笛聲從南方的天空下傳來是一種時間,倒垃圾的大爹搖響鈴鐺是一種時間,有人挑著山茶花來賣是一種時間,燕鴻居開始賣陽春米線是一種時間。有閑階級看著手腕上的表,是一種只有一個枯燥的羅馬數字,沒有氣味、色彩、光線變化的時間。」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是我們曾經熟悉的「十二時辰」,每個詞語背後都有帶著溫度的真切感受。萬物清清楚楚的呈現在心中,這是農耕時代的生活特色。

自然缺失症:我們漸漸失去了品味自然的本能


錢鍾書談到南朝詩人王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時曾言:「寂野之幽深者,每得聲音襯而愈覺其深。」


在自然幽深靜寂的背景上,鳥蟲是屬於山林鄉村的精靈,在它們世代定居的領地,每一個都堪稱神妙無比的絕世樂師。「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牆角,籬下,草間,枝頭,那高低宏細、疾徐作歇的合奏,是最好的春之韻、秋之歌。


東晉有個叫葛雅州的最喜歡這些自然的聲音,有一次縣令讓人抬著轎子來請他赴宴,一路上衙役「咣咣」敲著小鑼在前面開道。轎行途中,忽聞四野蛙聲大作,葛雅州忙令衙役停手,他閉著眼睛萬分享受地嘆道:「你們的鑼聲哪有蛙聲好聽啊!」


對於中國人來說,「聽蛙」一詞有種自然而又悠閑的誘惑力,文人們都喜歡,住慣了高樓大廈的城裡人偶在鄉間聽到幾聲蛙鳴,也激動得很。然而城市中要的只是牛蛙飄香,而不是青蛙鳴塘,近年就常聞有家長為了不讓蛙鳴打擾高考考生,毒死小區池塘中青蛙的事情。


城市讓生活和慾望更直接,它最豐富的是各種人為的控制和開關,而削減了原本屬於自然調節的層次。霓虹閃爍,歌舞昇平,城市中,自然只是景觀,人們已經不習慣它自然的展現。我們漸漸失去了那些細微的聲音,也漸漸失去了那種品味自然的本能。

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2008年在其《林間最後的孩子》中提出了一個「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概念——「某種對大自然的渴望,或者對自然界的無知,皆因缺乏時間到戶外,特別是鄉野田園所致」。


其實不只是孩子,這是當今整個時代遺憾的缺失。

自然缺失症:我們漸漸失去了品味自然的本能


您可能感興趣

緊身褲又不失原有的端莊與矜持,自然而隨意,提升你的品味
妮影:既然選擇去品味寂寞,就要不怕孤單的生活
脾氣泄露了我們的修養,沉默道出了我們的品味
你不會真的以為自己是灰姑娘吧,我可沒有那麼低俗的品味
戴上勞力士手錶,既能顯示自己的經濟實力,又能體現自己的品味
愛情就像高湯,需要認真的「熬制」,才能品味出不一樣的滋味
就算沒有愛瘋8,生活依舊可以有品味,先從自己下廚開始吧
不要把品味和自己不同的人當笨蛋
想要凸顯你的不俗品味?掛畫是個不錯的選擇!
婆婆這樣裝修我們的新房,雖然品味不咋地,但是還是有家的感覺
寬鬆的連衣裙,既能彰顯女性的品味,又不會丟失氣質
你會不會生活,要看你挑窗帘的品味如何?
如果車裡是這個味道,會讓人覺得你品味不錯
???苦,自己悄悄釋放;樂,自己慢慢品味!
曾經因為私服而被吐槽的宋茜,現在已經找回了她的品味啦!她是這麼找的
品味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
喝出你自信的品味,成就你完美的尊貴
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品味
這麼重品味又土豪的菜式,我是吃不起的了,我只是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