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周福德:他和他的信仰

周福德:他和他的信仰

周福德:他和他的信仰



「治病救人是一種信仰」。電視劇《心術》中的這句台詞是周福德的座右銘,也是他真實的人生寫照。

春天來了


「感謝周醫生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病!春天來了。春天往往是悄悄地來到你的身邊。首先是柳絲黃了又綠了,曾記鵝黃上枝頭,幾日不見綠如陰。接著是各種小鳥在樹梢跳躍玩鬧,不厭其煩地喧鬧:春天來啦。玉蘭花枝像是落下一隻只鴿子,紅的白的,不聲不響,但分明在大聲地喧嚷:看看我呀,春天來啦。」


這段關於春天的美麗詩句,出自周福德的一位患者寫給他的感謝信。


他是一位來自河北的73歲的語文老師,在2014年春查出得了腎病綜合征,腿腳浮腫,身體狀況甚差。70多歲的年紀,需要做腎穿刺,當地好多醫院是沒有把握的,稍有不慎就會出差池。他四處求醫,尋覓無果,來到北大醫院。

「別人不敢做,我們敢做。」在經過周福德悉心診治後,這位老師又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講台。他感激萬分,寫了一封長長的感謝信,信中寫下了這段感人至深的話。在近日的「年度好大夫」頒獎典禮上,周福德獲獎,這位老師特意趕過來,在台上當面感謝周福德,並給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是的,對無數患者來說,周福德及他的團隊就是他們的春天。無數患者的生命在周福德手上被救回。在周福德的個人網站上,他患者的感謝信176封。在全國5千餘名腎內科大夫的「好大夫網站」排行榜上,他的排名是第一位。2014年,周福德榮登「中國好人榜」。

周福德:他和他的信仰



初見周福德

被這麼多患者所感激的周福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大夫呢?


走進醫生辦公室,眼前這位身材高大、頭髮不多的大夫,就是周福德。他樸實憨厚,笑起來有兩個深深的酒窩,一下子讓人感覺溫暖和踏實。


談起他的從醫心得,周福德娓娓道來。


周福德一年的門診量有7000人次,平均每天要看20個病人。對於這樣的工作量,周福德不但沒有覺得累,反而覺得很自豪。他看上去,永遠總是那麼精力充沛。


「昨天看了51個病人,其中加號加了38個病人,下班已經晚上8點40分。」為什麼要給那麼多病人加號?周福德感慨說,本來患者掛他的號就很難,而且醫院的號販子又很猖狂。周福德覺得,病人本來看病就不容易,號販子一個號賣2000多塊,實在是在病人傷口上撒鹽,他對號販子的行徑深惡痛絕。

2年前,周福德率先在醫院開設了一個「全預約門診」,由周福德100%給老患者預約挂號,沒有號販子參與,大大方便了病人挂號。原來可能整宿都排不上隊,現在花14塊錢就能掛到號,病人對他非常感激。


另外,作為科室醫療主任,他每周要六次查房,每天用來吃午飯的時間,平均只有5分鐘。


科室的工作已經這麼忙碌了,如何能有時間回復網站上患者的問題呢?周福德說,有什麼困難,我幫他一把,他的命運可能會因此不同。」


有患者由衷讚譽周福德,說他像他的名字一樣,是「種德收福」。

「種德」


作為全國聞名的大醫生,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周福德對於患者的服務,都好到了普通人難以想像的程度。


在周福德科室,提倡的是「三聲」服務,即:來有迎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病人推門進來,他會禮貌地打招呼,「您好!」病人走了,他會說「您慢走」。他還要求科室醫護人員,叫病人時不要冰冷的床號,而要直接叫名字,或用親切的稱呼,如阿姨、大叔等。周福德說,病人需要安慰,安慰也是一種治療,永遠要給病人以溫暖和希望。


他倡導電話隨訪制度,要求病房主管醫生在患者出院一周之內打電話給患者詢問狀況,核實葯有沒有吃對,叮囑患者複診。


周福德還提倡「首問負責制」:如果病人有什麼問題,哪怕是找不到路,如果第一個問的是你,也要跟他解釋詳細。「病人來到這已經很不容易,如果這樣服務,他會感到很舒服。」


另外,腎內科做透析的病人非常多,而透析費用又比較昂貴。周福德有時自發捐款,有時發動社會資源幫助。2011年,他的一位患者尚月梅,當時在讀大三,家庭貧困,他發動媒體朋友宣傳,為尚月梅募集了10萬善款。多年前,周福德及北大醫院還推行「欠款出院制」。


對於病人的「紅包」,周福德也有他的辦法。他的科室曾有位危重病人,周福德每天早上都來看望他。有一天,這位病人的家屬給周福德送來1萬元紅包,周福德不接受,這位家屬放下就走了。後來,周福德把它用作病人的住院費。病人知道後,非常感動。


少數患者不理解醫生,周福德將信息透明化,在微博上直播一個病人的處理過程。


另外,他在個人網站上已註冊了8年,幫助了1萬多名患者,相當於1年半的門診量。


這些做法,都是周福德堅持「品牌」服務的冰山一角。周福德說,「要贏得患者的信任,醫生要付出很多。」

周福德:他和他的信仰



「收福」


面對這樣的好大夫,患者能不尊敬和感激嗎?


「難以相信兩周的時間,那個剛剛從生命線上搶救回來的殘破不堪的我,已經基本恢復成為一個正常人了!我和我的家人喜出望外,感激不盡,無以言表……」


這位患者名叫史蘭,就是周福德科室的病人,她給周福德寫了一封長長的感謝信。周福德的科室牆上,更是掛滿了病人的送來的錦旗。周福德說,每個錦旗背後,都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有位名叫葛秀芬的患者,4年前由於患血管炎,專程從東北來到北京看病,經有效治療好轉。後來又來醫院治療了幾次,效果都很好,葛秀芬對周福德非常感激。最後一次來之前,葛秀芬告訴周福德,她出現咯血癥狀,當地醫院診斷她為肺癌。葛秀芬怕在當地診斷不準確,又來到北京。


「她說來北京的目的,一是為了確診是否肺癌,二是跟周大夫告個別。」說到這裡,周福德的眼眶有些濕潤。葛秀芬現在人已經去世,她與周福德有一張合影,這張照片成為了永久的紀念。


正因為周福德將每位患者都放在心上,幾乎周福德的每一位患者,對他都是這樣的感激之情。「橘井泉香,種德收福」。這是一位患者對他的由衷讚譽。


不放棄每一個患者


回想起他的從醫之路,周福德說,選擇了腎內科,很幸運。當時周福德所在的班,代表北大醫院考試考了第一名。「我們那批大夫,經過了很特別的強化培訓,各科都是由頂級專家親自培訓。」


對於年輕的腎內科醫生來說,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周福德說,首先要具備很強的責任心。「面對生命,病人把他託付給你,你要如履薄冰,把小事當大事處理。」然後是要有好的心態,要有感恩的心態。「你的看病經驗,都是病人給你的。」


周福德很喜歡他現在的工作,因為他覺得病人找他,是信任他。病人有時遇到在其他醫院治療不了的情況,他常為病人打抱不平。周福德說,「病人都很樸實,他們應該得到救助。」


周福德在參與援疆醫療期間,曾遇到一位棘手的患者。


那是個星期六,在新疆哈密地區,一位產婦孩子沒保住,陷入高燒、昏迷中,有生命危險。當時周福德在烏魯木齊工作,距離哈密約600公里。周福德趕緊為她制定方案,經過輸血漿後好轉。後來一周之後情況又不佳,周福德買了第一趟航班從阿克蘇到達烏魯木齊,然後,再乘6個小時的火車去了哈密,為她做血漿置換。但由於當地條件限制,沒有做血漿置換的機器。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於是,周福德就親手使用簡易方法,把孕婦血漿清除出來。周福德還叫救護車來,誰料救護車從600公里外的地方開過來,還路遇大風雪。家屬曾一度想過放棄,周福德掏出5000塊錢,堅定地繼續救治患者。就這樣,經過2個月的救治,這位產婦完全康復。


周福德就是這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他說,在偏遠地區單槍匹馬的救治經驗,對他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周福德:他和他的信仰



做醫生是一種信仰


談話進入尾聲,周福德貼心地遞給筆者一瓶「阿爾山」礦泉水,打趣地說:「這是我們內蒙古老家的水,喝了不長腫瘤。」


他的身上,彷彿總是充滿著陽光和正能量。他的微博、微信中,每天發布的也都是正能量的消息,讓人感覺非常溫暖。是什麼樣的信念,帶給他這樣的正能量呢?


談到關於「信仰」的問題,周福德說,這個理念是他在工作中逐漸形成的。《心術》電視劇中有這麼一句台詞,「做醫生就是一種信仰。」2013年10月,周福德在新華網以及他的新浪微博中闡釋了他對這句話內涵的理解:


第一,是成就感。「我每天都在回想,今天解決了多少病人的事情。」曾有個小女孩得了腎病,從深圳跑到武漢,再跑到北大醫院。之前多個醫院都診斷不清,在周福德這裡診斷清楚,經治療後完全康復。「完全治好了,她能回家上學了,多令人高興啊!」


第二,是責任感。周福德說,醫生有責任去救死扶傷,能幫的就要幫。


第三,是積德感。這份「德」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病人,為科室,為醫院,為國家。去年夏天的一個病人,更讓周福德對「積德」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當時有位病人,因多臟器衰竭被轉到腎內科診治。危機解除後,他從ICU出來,被轉到普通病床。周主任與他聊天時,知道他是一名來自山東的村醫,是當地祖傳的第六代中醫。他用中草藥給病人看病,每年能為病人節約1到2億的治療成本。周福德說,「他積了20幾年的德,危難的關鍵時刻肯定能挺過來!」


如何跟年輕醫生分享這些感悟?周福德說,他的查房與別人不一樣。查房前20分鐘,他要與大夫溝通。上一課講的是怎麼做醫生:第一,要給人以希望。第二,要學習。第三,把時間還給病人,第一次看病要看40分鐘。第四,寫好病歷。第五,主動值班。第六,服務要好,堅持首問責任制、「三聲」服務、微笑服務。第七,稱呼地熱烈一點。


周福德用自己的行動,不僅給年輕醫生做出了表率,也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醫患環境。周福德開玩笑說,「有什麼事我頂著,我個子高嘛。」


周福德,男, 48歲,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掃描以上二維碼,或微信關注"大眾健康雜誌",每日為您推送健康知識純乾貨!


微信號:dazhongjiankangzazhi


【版權聲明:大眾健康雜誌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版權必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五月不減肥,六月徒傷悲!減肥瘦身打好「心理戰」
孩子也會感染幽門螺桿菌!家長應如何及早發現?
從遺傳推測身高,靠譜嗎?
生活中遇到這些急症,怎麼辦?(值得收藏)
你知道嗎?大部分慢性咽喉炎患者的病因,與咽喉反流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