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城盛況:人們絡繹不絕,就像趕集一樣

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城盛況:人們絡繹不絕,就像趕集一樣

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城盛況:人們絡繹不絕,就像趕集一樣(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百「雷」齊轟)


12月8日,四縱攻克沈庄。「飛雷」的參與研製和改進者之一,後來被授予「全國戰鬥英雄」稱號的工兵排長高文魁指揮三門「飛雷」射擊,一共打了22發,有21發命中,被命中的敵軍工事都被炸成了平地。


戰鬥結束後,高文魁前去檢查「飛雷」的效果,發現離「飛雷」落點十多處躺著許多沒有受傷但已被震死的敵軍,而在兩個被炸塌的工事中間只落下了一發「飛雷」。迫近攻擊時「飛雷」威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解放軍的交通壕離敵軍前沿陣地越來越近,連夜間咳嗽,相互之間都能聽得到。在內部構造上,交通壕也越來越象樣,其中的每一道都深過人頭,主幹交通壕甚至能開過吉普車。通過這些密如蛛網的交通壕,前沿的所有作戰單位,團、營、連、排、班都被聯接起來,指揮所、掩蔽部、火力點、避彈洞、存水處則像大大小小的根瘤一樣,附著於交通壕之上,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雖然交通壕四通八達,彼此聯通,但是穿行其間卻不會混淆或迷路,因為凡是岔路口都設有路標,指示著走向各個部隊的方向。


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城盛況:人們絡繹不絕,就像趕集一樣(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交通壕)


在打仗間隙,解放軍在雙堆集的陣地更像是一座地下城。在「地下城」內,彈藥、飲食往前送,傷員往後送,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絡繹不絕,就像趕集一般。

在現代戰爭中,後勤是個不容忽視的角色。由於淮海地區連年水災,老百姓生活很苦,負擔不了解放軍參戰部隊的糧餉,中央因此責成中原、華東、東北解放區供糧送彈,予以全力支援。


淮海戰役打響後,總前委專門設立了後勤司令部、交通司令部,用以調度糧彈,但最初也出現過不理想的情況。比如劉伯承曾打算在黃維兵團立足未穩,構築出較鞏固陣地工事之前就發動大規模攻擊,然而因為彈藥未能及時大量前送,導致攻擊延遲,結果「硬核桃」越來越硬,也越來越難啃。


劉伯承對後勤很有研究。他對後勤業務中的「前送」「後送」有非常專業的解釋:所謂「前送」,就是上級機關在戰時一定要把彈藥食品等物資送到火線的戰士手裡。所謂「後送」,就是要負責把傷員抬下火線,並且送到包紮所或野戰醫院。


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城盛況:人們絡繹不絕,就像趕集一樣(電影《大決戰2:淮海戰役》,地下城內的野戰醫院)


劉伯承認為,誰沒有主動前送後送,等著下邊來催來要,就是沒有盡到責任。在他和陳毅、鄧小平的督促下,後勤司令部、交通司令部以「保證前方」為口號,將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民眾都動員起來,組織了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

在戰役期間,大車、小車、擔架、挑子匯成一股股人流,不分晝夜地在平原上流淌。單就豫皖蘇區的不完全統計,這個僅擁有九百萬人口的解放區就支援糧食二億多斤,綠豆、黃豆、花生五百多萬斤,派出民工二百餘萬人。陳毅事後感慨道:「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也就此成為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謀帥劉伯承》)


實體書《謀帥劉伯承》現已出版上市。


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城盛況:人們絡繹不絕,就像趕集一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千里路雲和月 的精彩文章:

彭德懷曾計劃發動第六次戰役,預備令都已下達,為什麼又放棄了?
彭德懷向來處驚不變,這次卻急得連連嘆氣,前線究竟發生了什麼?
淮海戰役,國軍無法擊破解放軍圍攻,不是戰術不對,竟是因為這個
這種神秘的武器在《集結號》中多次出現,一齊來看看它究竟是什麼
沒有這支野戰軍加盟,劉伯承、鄧小平要想大獲全勝還真的挺難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時期最不喜歡打掃戰場的就是蘇聯,沒想到真相是這樣的
美內戰時的首都華盛頓,竟如此平靜?跟其他戰爭時期完全不一樣!
清朝時期的天安門廣場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不一樣
二戰時期她們和烽火一樣永不消停!
史上最意想不到的穿幫鏡頭,戰爭時期驚現攝像頭,不看後悔
二戰時期,戰場上的女人們到底是怎樣的生活,令人大吃一驚!
二戰時期生產的手槍,到了今天仍跟新的一樣,這質量沒得說
真正到了戰爭時期,到了災難來臨的時候,不顧後果救你的是解放軍
你想知道抗戰時期的漢奸都有怎麼樣的下場嗎?
直擊抗戰時期的中國東北,跟想像中的有點不一樣
抗日戰爭時期,侵略者唯一一個不敢侵佔的城市,知道的人不多
二戰時期射程最遠,綜合性能最好的槍,但是打不死人?
解放戰爭時期唯一被解放軍解放過四次的地方
有一種兵種在二戰時期,連戰友都不敢靠近!
戰爭時期的王震竟是這個樣,不失溫柔與霸氣!
抗戰時期天津的生活景象,看得都想哭!
直擊晚清時期的老北京婚禮現場,跟電視里的真不一樣!
宋朝時期的軍隊真的像我們想的那樣羸弱不堪嗎?
冥古宙時期的地球,經歷了哪些時代,太讓人興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