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代帝師」溫葆深為何無謚?左宗棠代遞遺折惹禍

「兩代帝師」溫葆深為何無謚?左宗棠代遞遺折惹禍

若提起「兩代帝師」,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翁同龢。其實,我們南京也曾出過一位「兩代帝師」——溫葆深。


溫葆深,又名肇洋、葆淳,字明叔。不少文章都將其名誤作「溫葆琛」。要知道,溫葆深的兄長叫溫肇江,他們這一輩在取名時是有講究的,不管中間字是什麼,末字都必須帶三點水旁。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將溫葆深之名誤讀了。


溫葆深的生年不見於正史,好在其卒年是有記載的。據左宗棠《侍郎溫葆深在籍病故代遞遺折》,他是「於本年(光緒九年)十一月初七日病故」。光緒九年是1883年。而在作於光緒五年的《愚園壽白圖序》文後,作為與會者的溫葆深題名時自署「年八十」。若此為其足歲的話,可推知其生年為嘉慶四年(1799)。

至於溫葆深的「兩代帝師」身份,是對咸豐、同治兩代皇帝而言。不過,正史中並無稱其為帝師的記載。一般而言,帝師指太師、太傅以及皇帝承認者。而民間尊溫葆深為「兩代帝師」,應當是因為他曾擔任過經筵講官(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在筆者看來,也當是可以算作廣義的帝師了。


溫葆深身後還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得到謚號。南京還出過一位道光帝師,他就是秦大士的次子秦承業,其實他生前品級較低,本是無資格獲得官謚的,卻因道光皇帝承認的帝師身份,最終破格獲謚「文愨」。反觀溫葆深,雖只算是廣義的帝師,但其實他已夠三品以上可獲官謚的資格了,何至於會無謚呢?


這事壞在了左宗棠身上。據《翁同龢日記》(光緒九年),有兩條相關記載:「十二月十二日:左宗棠折,代遞簽戶部侍郎溫葆深遺折。」「十二月十三日,旨:左宗棠代遞溫葆深遺折,輒請予謚,且措辭失體,著交部議處。」


左宗棠代遞遺折,按我們今天看來,似無不妥。雖然咸豐、同治二帝都沒來得及認師,左宗棠可是認溫葆深這位恩師的,不僅在其去世後代遞遺折,還不忘為老師請謚及恤典,可見作為弟子的一份孝心。按理說,朝廷對此應予以撫慰才對,怎會如此嚴厲批覆呢?因為這樣做違反了朝廷規定。同治十二年朝廷曾有旨意,「易名之典,出自特恩,不準臣下奏請」。然而,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這一次是明知故犯,竟敢置皇恩浩蕩於不顧,公然宣揚溫葆深對他的知遇之恩。不管他是出於有意或無意,確有幾分挑釁朝廷的意思。此時光緒皇帝尚未親政,慈禧太后出於政治上的敏感性,不免拿處置左宗棠的摺子來立威。雖然最終左宗棠的公罪被「准其抵銷」,對溫葆深也「賜恤如例」,但隨著不久後左宗棠的去世,就再沒人提給溫葆深贈謚了。

> 相關新聞


清末重臣左宗棠的遺產究竟有多少?


被遺忘的胡林翼:時人評價遠勝曾國藩和左宗


湘軍曾捲入甲午戰爭:左宗棠舊部牛庄激烈抵抗


左宗棠新疆謀略:「為政先求利民」

您可能感興趣

兩廣總督直至臨死,才敢上遺折請求朝廷「開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