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前女主播英國創業:把英國戲劇帶回中國

中國前女主播英國創業:把英國戲劇帶回中國

中國前女主播英國創業:把英國戲劇帶回中國



中國僑網5月10日電 據英國《華聞周刊》報道,出了倫敦的查令十字街地鐵站,就看到熙攘的人群穿梭在繁華的交叉路口。這裡是劇院林立的倫敦西區,不管是初來乍到的遊客還是生活了有些年頭的當地人,都對這裡有著難以言說的喜愛。記者拐了幾個彎,走進了一棟辦公樓,今天約的採訪對象還真是應景,因為她的創業與戲劇有關。

謝已本科畢業後在中國一家電視台工作,她曾是一名女主播,也在幕後做過電視節目和紀錄片製作。在英國攻讀完兩個碩士學位後,她仍然做回了與老本行有關的工作,「但我其實是一個比較活潑的人。我的爸媽是文藝青年,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我對現場表演特別感興趣。在工作了兩年後,我覺得屏幕的藝術始終和你隔著一層熒光屏。而現場表演有更多可能性,會讓人腦洞大開,眼前一亮。」這成為了她創業的原因。


創業前,謝已做的第一件事是聊天。籌備創業的三個月里,她走遍了全中國大大小小三四十個劇場:認識劇場經理,了解場地租金,在與相關負責人聊天的過程中不斷收集行業資訊。正如她所說,「我是一個膽子大、愛闖、說干就乾的人。」


她創辦的公司,業務出發點是英國戲劇在中國的巡演。「在英國簽一個劇比較直接,安排好時間並支付費用。」她說,「可中國在這方面更加複雜,變成『我拿戲,中國合作夥伴接戲』這種運營模式。不過大家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很省力。」


謝已坦誠地告訴我,做巡演只是一方面,她一直在探索其他項目,直到一次她在倫敦觀看了《愛麗絲冒險奇遇記》環境戲劇(也稱浸沒式戲劇),不僅被其精巧的設計折服,而且新的想法也隨之而來。

獲得戲劇版權並在中國漢化重新製作,這種接地氣的模式《戰馬》其實已經用過了,但環境戲劇這一類型還沒有人踏足過。中國觀眾對環境戲劇不多的認識,僅僅來自於孟京輝導演的《死水邊的美人魚》和何念導演的《消失的新郎》兩部作品。「選擇這個時機推廣環境戲劇機會比較大,競爭壓力也沒有那麼大。」謝已說道。


當我問到為什麼第一個製作的戲劇要選擇《愛麗絲冒險奇遇記》時,她說,看完這部劇她的第一反應是:「被刺激到了,還可以這麼玩?觀眾在不同的房間穿梭,自己去思考並尋覓故事的線條,打破思維定勢,用不一樣的視角讀一個你已經熟悉的故事。」


「書里有一個情節――通過『吃掉我』和『喝掉我』可以變大或變小,但在戲劇環境里人的大小是不可以變的。但為了給觀眾提供更好觀看體驗,劇組利用視覺幻像的科學技巧,在觀眾站在房間左邊或右邊的時候,通過相對空間布局,『感覺』自己變大或變小了。我覺得這招兒很聰明。你還要選擇是吃掉一個糖果還是喝掉一杯飲料,滿足了對《愛麗絲》的幻想,感覺自己就是愛麗絲。變大和變小會走不同的路徑,不同道路上的物品也相應地放大和縮小。你可以和朋友選不同的路,一直到最後一幕才會重新相遇――這些都是很有趣的設計。」


戲劇製作也會帶來巨大的附加價值。主人公吃的糖、喝的水、玩的卡片都可以製成商品來賣。戲劇演出搭建起來的場景在演出之後,也可以用於舉辦主題派對、下午茶和進行藝術拍照, 「收入來源不是單純只靠戲劇票房,但製作周期很長,需要投入的經歷也會比較大。」


談到衍生產品,我問起了她正在為之忙得焦頭爛額的戲劇教育項目。在與國內行業人士交流和推進《愛麗絲》的過程中,謝已發現了一個缺口:中國音樂劇發展勢頭很猛,觀眾越來越多,製作量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一種即將流行起來的娛樂形式。很多學校都著手開設音樂劇專業,但卻缺少師資、生源和頂級製作人,這些空白都需要教育來填補。

「我在拿戲的過程中正好積累了這些資源,後來發現教育的需求甚至會大過觀眾的需求。公司覺得如果這個市場一旦做好,就是開了一片活水,把教育和戲劇製作打通,源源不斷地補充新鮮血液。」


當謝已把這個想法傳達給蒙特紐表演藝術學院(Mountview Academy of Theatre Arts)時,校方也有些激動,這個剛過完70歲生日、全球首屈一指的音樂劇培訓學校,正摩拳擦掌準備開拓國際市場,沒想到就碰到了胸有成竹的謝已。


談起蒙特紐表演藝術學院,謝已立刻露出很欽佩的神情,這所由朱迪?丹奇(Judy Dench)執掌的學校,擁有與音樂劇有關的一切專業:音樂劇作曲、指揮、編劇、表演等等,「學校的暑期班已經很成熟了,而我帶來的中國學生更可以體驗『中國定製版』課程。它加了一些更適合中國學生的內容,中國音樂劇的舞蹈大多數是現代舞和中國古典舞,所以也加入了在中國不那麼容易學到的東西,比如踢踏舞、芭蕾和莎士比亞。」


我很好奇,不知道謝已如何獲得這麼多英國劇院和高校的信任,而她說了一個詞――真誠。「在戲劇方面,我雖然不是擁有最多知識和經驗的人,但英國人很開放,願意和你對話。如果我喜歡一部劇,我會直接以粉絲的身份和製作方聊聊天,他們可以感受到我的真誠,慢慢建立信任。」


謝已在戲劇教育領域的第一次嘗試,是剛剛結束的寒假戲劇體驗項目。即使規模不是很大,只有十幾個學員,但招學員的過程十分困難,「很多人感興趣,但真正能來的寥寥無幾。令我欣慰的是學員們都覺得很過癮,每個人都直觀地看到並體驗了英國音樂劇人才的培養過程,對英國戲劇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參加體驗項目的學員,也有不了解戲劇的人,但通過參加活動,覺得收穫很大,回味無窮,回去後和親戚朋友也有了更多談資。」

謝已又說:「與倫敦西區的著名演員和製作人對談,到著名劇場後台參觀,如探訪《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原班人馬的工作坊――即使是英國本地人,也不太容易有機會走到幕後去體驗。」


接下來,謝已想要專註於音樂劇專業教育,與中國的藝術高校合作,組織學生來英國進行培訓,或者邀請英國老師去中國授課。「在中國,學習和就業是直接相關的,如果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也不會花這個錢,所以我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公司會繼續把英國戲劇引入中國,一方面也幫助藝術高校培養戲劇從業人員。」


謝已說到,過去的每一段經歷都是創業路上的老師。做新聞時鍛煉了寫文案和與人交流的能力;做製片時教會了她如何有條理地、按時地完成工作。兩個碩士專業的學習同樣如此,「第一個碩士專業是藝術與媒體實踐,就像名字一樣,非常重視實踐,一整個學年的最終目標就是獨自做一個藝術項目。這期間我需要不斷與外界接觸,有點像做生意:買材料、找群演和請攝像師。雖然很辛苦,但收穫頗豐。這一年讓我進一步融入英國社會。」


第二年的創意文化產業碩士學習則打開了她的思維――任何與文化有關的東西,甚至一個想法都可以成為產品。「比如一處名勝古迹,一般想法就是賣門票,但其實也可以做教育和旅遊項目。」

她還說,做事先做人。公司創辦還不到一年,得到很多前輩的指點、幫助和提攜,甚至有些人還遞來合作的橄欖枝,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饋。「雖然團隊成員很年輕,但我們一直在汲取養分和經驗。」


更多練膽兒的想法,都在等著謝已去實現。(李曉楓)

您可能感興趣

英媒:英國退歐 中國買家對英國地產「興趣大增」
緬甸中英美日四國軍人墓地,英國照料很好,美國將烈士遺骸迎回國
外媒:英國脫歐後 中國人加速投資英國房地產
英國高校在滬共話「雙贏中國」
英國脫歐:對英國,對中國的自行車產業有何影響?
孤獨與榮耀!他放棄英國國籍,一個人為中國而戰
美媒:中國與日本或將成英國脫歐後亞洲最大贏家
英國珍藏的絕版中國老照片
英國公司瞄準中國老年人,將在中國開設醫院大把賺錢
英國BD電氣集團進軍中國市場 聯手中國企業推出愛尚氧品牌
英國脫歐對中國公民申請英國簽證的影響
英國金牌超中國位第二 脫歐或成英國復興的開始!
英國:歐洲多國排隊等待加盟中國亞投行
美國前財長呼籲英國留在歐盟
英國首相府發言人:英國將繼續與中國建立「強有力的關係」
英國「脫歐」對國際大型銀行的影響
一個住在美國的韓國人在英國建一棟畸形的中國式建築
英國攝影師眼中的水墨中國!
創紀錄外資流入英國 美國領銜中國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