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墨子:貧則見廉富則見義

墨子:貧則見廉富則見義

>墨子:貧則見廉富則見義

墨子畫像


墨子,名翟,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利民、尚賢為支點,是中國古代官德修養的重要思想體系之一。


思利尋焉,忘名忽焉。修身思想是墨家思想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墨子·修身》中,墨子強調:「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墨子認為,賢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徠遠人;君子能夠明察遠近,提高自身的修養。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養品行,還要詆毀自己,就反躬自問,這樣他們的抱怨和詆毀之言減少,品行也得到修養提高。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貧窮時要表現他的廉潔,富足時要顯示他的義氣,生時被人愛戴,死時為人哀悼,這四個方面不可虛假,而且要反身自問是否有虛偽之處。存在心底的是無盡的愛;自身的舉止行為是無限的謙恭;出口之言無限的善良。能夠使存在於內心之愛體現於外錶行為,一直到年老,還堅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墨子指出,意志不堅強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發揮;講話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動就不會果敢;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後一定懶惰。水源渾濁則流水不清,行為不可信則名譽必損。名聲不會輕易得到,樹立名聲不能取巧。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那種只是想著牟利,不顧名譽,這樣可以為天下賢士的,是從來沒有的。


愛民不疾,民無可使。墨子說:「凡使民尚同者,愛民不疾,民無可使。必疾愛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貴以道其前,明罰以率其後。為政若此,唯欲毋與我同,將不可得也。」「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說而不可不察。尚同,為政之本而治要也。」他認為:凡是要使百姓與統治者同心同德的,如果不關心百姓疾苦、為百姓造福,百姓就不能受統治者驅使。所以,統治者必須切實愛護自己的百姓,以誠信仁愛之心對待他們,首先帶領他們過上富貴的生活在前,用嚴明的法律進行監督、懲罰於後。如果這樣施政,即使百姓想與統治者不一致,也將辦不到。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們,如果心中確實將在國中實施仁政,追求做賢明的施政者,對上要符合聖王之道,對下要符合國家百姓之利,因此對尚同這一主張不可不予以審察。與民同甘苦是施政的根本和統治的關鍵。


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還系統論述了「尚賢」的思想。墨子把使用人才上升為治亂興衰的根本國策。「是在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巳。」墨子認為,在天子、諸侯等統治者施政於國家的時候,沒有不把尊敬賢者、任用能人參政作為國策的。因此國家擁有賢能之士增多,則國家就會被治理得很好;賢能之士很少,國家就不會安定和諧。因此,當權者必須把選拔賢能作為重要事項,招攬更多賢能人才為自己國家所用。他強調:「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倘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如果治國順利時,賢士不可不選用;治國不順利時,賢士不可不選用。想要師法堯舜禹湯治國之道,就不可以不崇尚賢能。所以,重視賢能的人,就是治國理政的根本。


墨子還指出:「故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意思為,古時聖王為政,任德尊賢,即使是從事農業或手工、經商的人,只要有能力的就可以選拔任用,給他高爵,給他厚祿,給他重任,給他權力。另外還要根據德行任官,根據官職授權,根據功勞定賞。衡量各人功勞而分給祿位,所以做官的不會永遠富貴,而民眾不會永遠貧賤。有能力的就舉用他,沒有能力的就罷黜他。在這裡,墨子把「賢」作為選官的唯一標準,其身份、地位、職業等等社會因素都不可影響人才的使用。並建議舉公義,避私怨,要量才而任用,量功而分祿。

您可能感興趣

《相學精義》劉恆註解:齒小而疏,非貧則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