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們動則幾萬斤黃金的賞賜,為何到最後黃金都不見了
自古以來中國的皇帝酷愛用黃金來賞賜文臣武將。可到了北宋以後,無論宮廷開銷,還是功臣受賞,所用的黃金數量都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從幾萬斤、幾千斤減少到幾十兩甚至幾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是國家對待忠臣的態度改變,還是國庫空虛?
有人說,在過去,書上說的黃金是黃銅,後來的史書記錄的黃金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黃金,黃銅開銷萬兩很正常,但是對於黃金就不可能了。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河南大學的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講壇上講《史記》,都持這個觀點,結果誤導了很多人。事實上,在歷史上,黃銅和黃金的區別是很大的。如果單寫「金」「黃金」那麼黃銅和黃金都有可能;但如果寫成「赤金」「兼金」,或者後面加個「鎰」這種特定的度量單位,那麼他就是黃金,並且純度非常之高。
那麼,史書記載:漢武帝賞賜大將軍衛青,一次賞給黃金二十萬斤;王莽晚年娶皇后,用了黃金三萬斤;唐高祖李淵犒賞兒子李世民的戰功,用了黃金六千斤。這些到底是黃金還是黃銅呢?可以肯定的說,是黃金。在這一點上,國內經濟史界已有共識,西方漢學家也有力證。
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黃金的開銷越來越少?為什麼黃金都不見了?
因為黃金越來越值錢。
唐任伍在《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入東漢後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則以金幣形式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為什麼他們貯存巨量黃金而沒有用掉呢?原因是西漢末年爆發了農民大起義,人們或死或逃,從而使窖藏的黃金無從考證。
同時隨著商品交易的發達,黃金作為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我國古代,黃金儲備驚人,在王莽時代,宮廷貯藏的黃金就有14噸,但那時黃金購買力很低,漢朝,300g黃金只能買一小袋米。所以君王們出手都很大方。相比白銀,黃金的開採率低,並且中國的金銀比價一直低於國際價格。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走,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就這樣一來二往,多數黃金流到了國外。






※古代皇帝們幾萬斤黃金的賞賜,為何到最後都不見了?
※古代皇帝動不動就賞賜萬兩黃金,為什麼到現在黃金都不見了?
※我們的黃金都去哪了?是否真有皇帝口中說的『賞賜萬兩黃金』
※皇帝動輒就賞大臣萬斤黃金,甚至幾十萬斤,後來為何越賞越少
※窮到只剩黃金的國家,十斤糧食即可換黃金,不帶黃金不好意思出門
※故宮使用的地磚被稱「金磚」,不是黃金製造,卻比黃金還金貴
※不靠臉吃飯的黃軒,黃金時代來了
※故宮宮殿內的地磚被稱「金磚」,不是黃金製造,卻比黃金還金貴
※實拍:迪拜的黃金街,感覺這地方最不值錢的就是黃金
※我們只看到了黃金那金燦燦的外表,卻想不到它的來歷竟是這般坎坷
※古代帝王的「賞金千兩」!真的是黃金嗎?
※窮到只剩黃金的國家,十斤糧食即可換黃金
※「賞金千兩」就是一千兩黃金?你太天真了
※黃金也會變色?真的不是因為我買到了假的黃金?
※5大黃金穴,再不按就老了!
※為何故宮的磚比黃金還要貴 一對能賣到八十萬
※窮的只剩黃金的國家,10斤糧食可換黃金,不帶黃金不好意思出門
※不得不承認,海賊王黃金城裡出現了娜米最愛的果實!
※在古代,萬兩黃金也買不了一把鎖,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