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吉劇團來青演繹純正東北風

吉劇團來青演繹純正東北風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梁 辰


    一男一女在舞台上插科打諢、裝傻賣乖,甚至有時飛出幾個葷段子,你以為這就是「二人轉」?由吉林戲曲劇院吉劇團帶來的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綠色二人轉中國行》,將於5月24日、25日登陸青島四方劇院,為島城觀眾帶來最純正的「東北風」。此次演出涵蓋了二人轉雅俗共賞的正戲、詼諧幽默的拉場戲、伴舞俱佳的單出頭,是吉林省二人轉五十年來精品創作的集中展示。演出方表示,之所以特彆強調「綠色」,正是希望用紮實的表演為二人轉正名。


    萬人圍著二人轉 二人轉乃東北眾戲之「母」

    《綠色二人轉中國行》青島專場演出是近五年來省級二人轉專業院團首次在青島亮相。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本次演出彙集眾多國家一級演員,集中展示二人轉中最有代表性的劇目:有獲得過曲藝牡丹獎的《包公斷後》,有表現東北百姓美好愛情的《鋸大缸》,也有以說學逗唱見長的脫口秀,旨在向全國各地的觀眾展示從吉林黑土地中孕育而出的二人轉的藝術魅力。


    「我們有句老話叫『萬人圍著二人轉』,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歷經了三百多年的發展,二人轉融匯了東北民間說唱、音樂、舞蹈藝術的精華,可以說是東北民間藝術的集大成者。」吉林戲曲劇院吉劇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包括吉劇、龍江戲、遼南戲等地方劇種都是從二人轉中脫胎而出的,可謂東北眾戲之「母」。


    另一方面,「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養育一方藝術』,東北古樸豪放的民風孕育了風趣活潑、喜興紅火的二人轉,也使其成為最能代表東北人性格的藝術形式,過年過節,婚喪嫁娶,老人們都喜歡唱一段,很有群眾基礎。」這位負責人說。


    從拉場戲到小帽 多層次展示二人轉藝術特色

    比起趙本山創立的遼寧民間藝術團,吉林戲曲劇院吉劇團名氣也許沒有那麼大,但卻是二人轉行業里的佼佼者:它是第一個通過申報使二人轉成為國家級非遺的劇團,也是對二人轉傳統戲保留的最完整的劇團。這次演出就能看出該劇團對傳統的持守:從正戲、拉場戲到單出頭、小帽一應俱全,觀眾可從中看出二人轉三百年演變的蛛絲馬跡。


    作為本次演出的引進方,青島京劇院及四方劇院在考察演齣劇目之前也有過擔憂。「四方劇院以往多以京劇演出為主,引進地方戲的案例不多,沒有經驗;另外,『二人轉』的內容尺度我們也把握不了。」四方劇院負責人表示,從申報演出到最後敲定,引進這次演出費了不少周折,「但看了整場戲的精彩片段,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就像呂劇之于山東,傳統二人轉大戲具有很強的文化代表性和觀賞性,理應讓青島觀眾看到其中的魅力。」


    吉劇團負責人也表示,這次巡演之所以在「二人轉」前強調「綠色」,是因為「綠」為生機之色,象徵著東北二人轉生生不息的車軲轆菜精神,也寓意了東北二人轉在吉林省文化廳的重視下蓬勃發展和老中青三代二人轉表演藝術家鮮活的藝術生命力,更是對一些內容低俗、語言赤裸的「偽二人轉」的抵制。


    


    傳統二人轉

    《


    包公斷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