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歐美民營醫院不會「莆田化」?

為什麼歐美民營醫院不會「莆田化」?

為什麼歐美民營醫院不會「莆田化」?



不應將辨別醫療資源優劣的使命推給患者,因為他們普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並且沒有這樣的義務。(東方IC/圖)

原標題:為什麼歐美民營醫院不會「莆田化」


「莆田系」最深厚的生存土壤,是幾個「分離」的缺失:醫藥不分家、醫生和護士隸屬於醫院。而這在歐美國家(不論實行任何醫療體制)都是絕對無法想像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歐美國家裡醫院有公營私營之分,而醫生則都是「個體戶」。他們的管理由醫師協會(加拿大為各省的醫師協會)負責,服務費用和報酬計算也是由醫師協會參與協商定價、不得擅自變更的。


至於醫療事故責任,則由第三方機構調查判定,財務上監管權屬於政府衛生監管部門,行業規範和處罰權歸醫師協會。

近日,「魏則西事件」讓飽受詬病的國內民營醫院群體「莆田系」再次成為爭議的焦點。


然而,如何改變「莆田化」現象?為什麼歐美民營醫院不會「莆田化」?


民營醫院的不同「戲份」


民營醫院扮演的是「VIP室」角色,職能是為患者提供一種優質優價的醫療選擇,讓有能力負擔者可以選擇支付更多的錢,去換取較短的輪候時間和更理想的醫療資源。


在不同的國家裡,民營醫院承擔著不同的「戲份」。

歐美髮達國家中唯一的非福利國家——美國,至今並未建立覆蓋所有人的全民醫保體系(儘管奧巴馬在兩個任期內曾大力推動)。絕大多數美國人看病主要依靠商業醫保,民營醫院在整個醫療體系中扮演著主角地位,從大型綜合性醫院到社區醫生診所,從全科到專科、保健,民營資本無處不在。有人曾誇張地說,在美國幾乎所有醫療機構都不同程度帶有民營和商業化色彩。


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醫療的主體是公立醫院-專科醫生-全科醫生體系,但同時存在與公立體系平行的民營醫療體系,後者可以進入幾乎所有醫療服務領域,但患者在民營醫療體系就診需要依賴商業醫保或自費。


這種體制下的民營醫院,扮演的是「VIP室」角色,職能是為患者提供一種優質優價的醫療選擇,讓有能力負擔者可以選擇支付更多的錢,去換取較短的輪候時間和更理想的醫療資源。


在德國等國,醫保是採取「公共合同型」方式,公共醫保雖覆蓋全民,但採用的不是看病免費而是實報實銷的形式——患者可以自由選擇醫院,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一視同仁,都可以在達到標準後成為公共醫保的掛鉤醫院。這種「掛鉤民營醫院」收費和公立醫院完全一樣,並享受財政補貼。而未掛鉤的民營醫院則同樣提供優質優價服務。


在加拿大則採取公立和私立醫療體系「各司其職、互不相擾」的形式:牙科、眼科、理療等自費項目政府不會投資,而一般的綜合性醫院則幾乎沒有商業資本進入,民營和公立醫療間幾乎不會產生直接競爭,而在民營醫療的「地盤」上則依靠政府部門監管和市場調節「兩條腿走路」。

由此可見,在歐美國家裡,儘管醫療體制大相徑庭,但民營資本都能在醫療體系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


「兩級半」監管成為「莆田化」剋星


不應將辨別醫療資源優劣的使命推給患者,因為他們普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並且沒有這樣的義務。


在歐美國家裡,為什麼民營醫療資源儘管所扮演角色不同,但均較少出現「莆田化」的現象?

關鍵是監管。


「莆田化」之所以成為長期的痼疾,宏觀上存在的監管漏洞首先是普遍存在游離於正常監管之外的盲區。例如,遍布各地的各種莆田系「男科醫院」「婦科醫院」等,正常監管對它們而言往往鞭長莫及;其次,由於普遍存在醫院和醫院科室承包現象,「公營搭台民營唱戲」的現象令人頭痛。對於這些漏洞,長期以來有關方面並未予以足夠重視。


而在歐美髮達國家,民營醫院不論扮演什麼角色,都會被納入一張統一的監管網路之中。以加拿大為例,法定監管機構是聯邦衛生部(Health Canada)和省衛生廳(Health Services),並在一些地區仿效美國,設立屬於基層醫療自治監管體系的「區域性衛生理事會」(the community health council),實行「兩級半」監管。任何醫療單位都被納入這「兩級半」之內,標準制定、定期檢查、事故追責均有章可循,井井有條。在英國、澳大利亞,民營醫院的價格十分高昂,又有「不要錢只要等」的公立醫療體系競爭,因此其醫療管理更嚴、醫療質量更高;在德國、法國等允許民營醫院通過准入制進入醫保掛鉤體系的國家,對所有醫院一視同仁,監管和追責也執行相同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根本無需關心這種「體系內醫療資源」究竟是公立、民營還是股份制的,因為「只要掛鉤的就一定是合格的」。


一位荷蘭衛生問題評論家曾經指出,不應將辨別醫療資源優劣的使命推給患者,因為他們普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並且沒有這樣的義務。這個責任應該由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來擔負,而且需要做的很簡單——設立操作性良好的准入門檻和定期監察制度,確保所有「入網」的醫療資源都是合格資源,就足夠了。


醫生成為「個體戶」


獲得執照的醫生和醫院所簽署的是掛鉤合同,即根據合同規定為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但並非醫院僱員(一般醫生都會同時掛鉤多家醫院)。


「莆田系」最深厚的生存土壤,是幾個「分離」的缺失:醫藥不分家、醫生和護士隸屬於醫院。而這在工業化國家(不論實行任何醫療體制)都是絕對無法想像的。


仍以在這方面公認具有代表性的加拿大為例。在加拿大,醫藥分家是醫療制度的基石,除住院治療會提供免費藥物外,家庭醫生、專科醫生都無權給葯、賣葯,而只能開具處方,由患者自行去藥房購買。


加拿大的藥房通常有兩種形式,即超市附設藥房或藥房附設超市。不論哪一種情況,處方葯都系全封閉銷售,藥劑師憑處方配藥,精確至片,原則上不會出售整包裝的處方葯。


自2015年6月起,加拿大所有省份的藥劑師獲得擴展權力,包括可在無醫生處方情況下自主開方出售旅行腹瀉藥、瘧疾葯、孕婦防吐葯、戒煙葯和緊急口服避孕藥等5種處方葯,可在無醫生最新處方但有醫生歷史處方情況下自行開方出售濕疹、新發泌尿系統感染、口腔潰瘍、陰道酵母菌感染等處方葯。當患者因各種原因暫時沒有家庭醫生前提下,可在一段時間內更新、調整患者的原家庭醫生開具的慢性病處方,在認為必要時代開化驗單,在某種醫生處方葯缺貨前提下有權明示並提供同類替代藥物,在病人需要示範的情況下可示範如何使用所售處方葯。


除上述擴展權力覆蓋範圍外,藥房和藥劑師只能嚴格根據處方行事,所有處方和銷售憑證都需保留。如果出現用藥事故和糾紛,將根據上述憑證調查並追究責任。


醫藥分家最大的好處是杜絕了藥品回扣和過度用藥的弊端,並且由於嚴格實行處方制度,藥品生產機構在藥品銷售環節進行商業促銷(不論對象是醫院、藥房、醫生、藥劑師或患者、市場)都變得毫無意義——患者無權選擇用藥,藥房和藥劑師不能隨意售葯,而醫生不論開怎樣的葯都不影響自己的收入。此外,由於層級管理分明,一旦出現醫療糾紛,追究責任變得較為容易。


兩相比較,「莆田化」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醫藥不分家的弊端,是一目了然的。


讓醫生成為真正的自由職業者,同樣是民營醫療資源「莆田化」的剋星。


仍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醫生的資格准入十分嚴格:一個年輕人要成為醫生,首先需具備本科學歷,然後爭取全加17所醫學院的申請資格,獲得者要參加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此後,在漫長的學習時間裡,需通過加拿大醫學會(MCC)的評估考試,申請「住院實習配對服務(CaRMS)安排進行臨床實習,參加加拿大醫學會醫生資格考試(MCCEE),過關後申請加拿大醫學會的醫生執照考試第一部分(MCCQEPart1),通過並完成至少一年臨床實習,然後獲准參加MCCQE第二部分的考試,通過後再參加實習,接受CE1綜合臨床考核,這樣才能獲得家庭醫生資格(如果要當專科醫生還需繼續深造和考試)。此後,醫生還需要加入某個省的醫師協會,才能獲得行醫資格和指定服務範圍,真正成為一名執業醫生。這個過程長達8-10年,一旦獲得則待遇豐厚,社會地位高,因此醫生往往愛惜自己的名聲,不會輕易被收買。


獲得執照的醫生和醫院所簽署的是掛鉤合同,即根據合同規定為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但並非醫院僱員(一般醫生都會同時掛鉤多家醫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工業化國家裡醫院有公營私營之分,而醫生則都是「個體戶」。他們的管理由醫師協會(加拿大為各省的醫師協會)負責,服務費用和報酬計算也是由醫師協會參與協商定價、不得擅自變更的。


至於醫療事故責任,則由第三方機構調查判定,財務上監管權屬於政府衛生監管部門,行業規範和處罰權歸醫師協會。處罰一般包括警告、停權停牌、吊銷行醫資格等;如果觸犯刑律,則由法院審理處罰。醫師協會的監管責任包括認證、教育調查、紀律處分、行醫質量擔保(包括醫生評估)、處理醫患關係等,並受理病人的投訴,每年對醫生的職業水準進行評估。


醫生和醫院脫鉤,可在充分發揮民營資本注入醫療體系的優點(增加投入和資源、提高效率),同時有效避免商人的逐利本能對醫生、醫院救死扶傷職責的干擾,避免「莆田化」現象的發生。


沒法「喝賣葯的血」


嚴格的廣告內容、表述限制加上「醫藥分家」,讓處方葯廣告和店堂促銷變得毫無意義,這就在事實上切斷了「莆田化」的最大毒源之一——喝賣葯的血。


歐美國家在醫藥管理上的一個共同點,是對醫藥資源廣告有嚴格限制。


以在這方面管理最嚴格的加拿大為例,藥品名稱必須使用藥典所記載的規範名稱,而不能使用商業性的別名(這意味著「息斯敏」在加拿大只能叫做「氯雷他定片」,而「嗎丁啉」則只能叫做「多潘立酮片」)。


相同的處方葯不論哪家所產,價格幾乎是一樣的,藥房不會刻意區分,患者更是無從得知:處方都是精確到片,每個人從藥方買到的,都是一片片拆零並重新包裝的「裸葯」。


至於民營醫院本身,大多數國家是允許打廣告的,但同樣有限制和監管。例如,德國不允許掛鉤民營醫院隨意打廣告,非掛鉤的民營醫院可以打廣告,但只能對醫療範疇、服務內容等作「中性客觀」敘述,並定期巡查,一旦發現違規將給以嚴厲處罰。這又讓「莆田化」的另一毒源——誇大療效、不實宣傳,包裝兜售不成熟、未完成審批程序、乃至假醫假藥無所遁形。


綜上所述,歐美國家一方面能充分發揮民營醫院的長處,另一方面避免「莆田化」等弊端,靠的是體系——包括設計的嚴密,構建的完整和執行、監管的一絲不苟。

您可能感興趣

永新人民醫院五官科主任醫德何在?
貴陽中醫康復醫院是什麼醫院
瀋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全民營養周」 多學科協作健康義診
為什麼莆田系醫院的患者不砍醫生?
全民營養周-北京友誼醫院義診活動
山西多家民營醫院「重複套保」 誘騙農民虛假治療
貴陽中醫康復醫院這家醫院怎麼樣
多省開始整治民營醫院
企業醫院怎麼改?
改善醫療服務·我們在行動|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方便群眾就醫 爭創人民滿意醫院
德江縣民族中醫院 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優勢服務好群眾
北京寶仁中醫院:心臟為什麼從不休息?
山西多家民營醫院重複套保 誘騙農民虛假治療
通道縣民族中醫醫院為貧困群眾送健康「不打折」
廣州華僑醫院上線康美智慧藥房 市民用藥更簡單
改善醫療服務 · 我們在行動|重慶市長壽區人民醫院:堅守大醫精誠 服務人民健康
洛陽東大肛腸醫院 義診健康行 真情暖民心
改善醫療服務 · 我們在行動|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創新改革做先鋒 改善服務為百姓
警惕民營醫院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