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孩子體驗戲中人生

中國孩子體驗戲中人生

閑暇看場戲,對許多中國人而言仍然是一件挺小眾的事。演戲,就更是遙不可及了。但與成年人不同,無論看戲或者演戲,對青少年來說卻正在變成「家常便飯」。從課本劇到原創劇,從中國劇到莎士比亞劇,從話劇到戲曲、音樂劇、舞蹈劇,從校園舞台到各大劇院,近幾年隨著戲劇進課堂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正得以體驗戲劇所帶來的魅力和改變。


戲劇教育進課堂


「這世道真是改了,連個小財主也敢跟我鬥嘴皮子。」龐太監瞪大了雙眼,提極了嗓子!「我要把本錢攏在一塊堆兒,開工廠!開個頂大頂大的工廠,這才能救得了窮人,這才能救國!」秦仲義的愛國正氣震遍全場……

這是北京燈市口小學生戲劇社排演的話劇《茶館》片段。舞台上,孩子們儼然化身成劇中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表演得一板一眼、字正腔圓。這樣的戲劇表演,在國內許多中小學裡已經越來越普遍,並且逐漸上升為重要的教學方式。


如北京市東城區革新里小學,每個孩子每周都要上一節話劇校本課,每位教師同時兼任話劇課的授課任務。去年,該校聘請中國兒藝專家開設7個戲劇工作室,以便讓在戲劇領域有不同特長的孩子都能找到合適的課程。


在北京十一學校,從2011年開始學生不再上傳統的音樂課、美術課,取而代之的是戲劇課。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在戲劇課中選擇表演、舞美、配樂等不同的分工,邊學習、邊實踐。戲劇課程涉及了音樂、美術、影視、舞蹈、文學等相關內容,期末彙報演出,學生畢業需至少選擇兩個劇目。


據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特聘專家劉斌介紹,自2013年以來,北京市引進高校和社會資源,支持中小學多樣化、特色化辦學,探索多種模式,如丰台區通過專業戲劇教育機構引進,在幾所學校建立起戲劇教育實踐基地,東城區與知名劇院合作,海淀區建立起大師工作室,更多專業團隊和藝術專業人士走進了校園。

去年9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18年各級各類學校要開齊開足美育課程。其中明確要求,有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普通高中要創造條件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教學模塊。有關人士表示,今後中小學戲劇課的普及程度應該還會更高。


孩子們在戲裡學什麼


「戲劇教育」是源自英國的教育模式,推崇兒童對戲劇的參與和學習。在西方,兒童戲劇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自己表演戲劇。但在中國,「戲劇教育」畢竟還是新生事物。除了學校,社會上有一些教育機構也涉足戲劇教育和教學方法的探索。


由著名導演馮小剛注資的卓美教育主要面向4-18歲的青少年,引入了全球普及度最廣的兒童英文戲劇課程,包含一節舞台藝術課和兩節戲劇課。舞台藝術包括道具製作、服裝設計、聲樂、舞蹈、合唱等,通常是配合要演出的劇目。戲劇課包括熱身練習、英文演講、肢體韻律、即興表演、情境對話、戲劇遊戲等。


通過角色扮演等形式進行自我學習,學會主動思考,鍛煉溝通表達、人際交往、社會責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被認為是戲劇教育的意義。

對此,北京市第十八中學附屬實驗小學副校長黃雅琴舉例表示:「在戲劇課堂上,學生通過排演《將相和》這一短劇,不僅收穫了戲劇排演中團隊協作、自信心和表現力等方面的成長,同時也自主學習和了解先秦古典文化知識、禮儀、人文、歷史、自然經濟等各方面的知識,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經常有家長問我,我的孩子可不可以當演員?可不可以拍電影、當明星?我想說,還是考慮一下我們的孩子有沒有敘述清楚事情的能力,有沒有觀察生活的能力,有沒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北京青少年戲劇教育研究中心負責人吳雨橋表示,戲劇教育並不是以培養演員為最終目的,戲劇是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有必要學習的一門人生課程。


著名導演馮小剛也有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每個人一生中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都要投入到角色中。人一生中角色也會不斷轉換,小朋友不知道自己一生會成為什麼樣的角色,表演可以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演好生活中的角色。


去年來中國參加過兒童戲劇教育研討會的英國戲劇教育學家喬納森?尼蘭德茲,曾在14個國家做過一個調研,結果顯示,是否有戲劇學習的經歷,孩子之間的表現有很大差異。前者相對後者會更自信,溝通能力更強,而且自己感覺充滿創造力,在解決問題方面能力更強,抗壓能力更好,對外國人和少數民族更具包容性,更容易改變一些看法,特別是對不同事情能從不同角度去理解。


以英國學生學習中國經典作品《梁祝》為例,尼蘭德茲說,很多英國學生不了解中國所謂的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過這個古老的故事,他們跨越了文化障礙,了解了在當時的背景和歷史環境下一個父親的痛苦。而通過扮演裡面的角色,他們也推己及人,意識到世界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傳統。(記者 鄭娜)

您可能感興趣

「靈魂辭典」舞台體驗戲劇登上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