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記得嬰兒時期的事?
問題:為什麼長大後會對出生最初幾年沒有任何記憶?
兒童3歲之前的記憶模式和成年後有何不同?為什麼長大後會對出生最初幾年沒有任何記憶,卻還掌握著童年學會的語言和某些運動技能?
影歌 回答:
這個問題我在這個專題里提到過:http://www.guokr.com/blog/395334/
人類在出生之後,大腦依然是在繼續發育的,雖然有研究證明初生嬰兒腦中的神經元比成年人要多。Abitz等人在2007年發表的文章比較了8個初生嬰兒和8個成人的大腦,發現成人的神經元平均比嬰兒少了40%。事實上,大腦從初生後一直到20歲左右都在不斷發育,並且經歷了好幾個發育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在出生後18個月里,大腦灰質(既神經元胞體和突觸,大腦的主要功能單位)過量產生,然後經歷了一個叫做「突觸剪切」(synaptic pruning,或稱神經元剪切 neuron pruning)的過程。這個過程牢牢遵循「用它,或失去它」(use it, or lose it)的原則。經常使用的神經連接(增強的突觸連接)被保留下來,不經常使用的神經連接(弱化的突觸連接)則在修剪過程中失去。這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首先過量的神經元產生和連接保證了新生兒毫無保留學習的能力,之後在經驗過程中自然選擇和淘汰不重要的信息——語言和運動技能因為經常使用所以得到保留,記憶則在生存中並不那麼重要——因為一直有父母照顧,所以被淘汰。
具體來說,嬰兒出生時腦中具有大約一千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平均大約有一萬個突觸。但是只有17%的神經元是相互連接的。在接下來的每周,每月,每年直至十年間,這些剩下的神經元要通過對外界的學習而相互連接在一起。雖然這樣的學習速度很快,卻是一個難以想像的能量消耗過程。於是大腦為了達到能量攝入和消耗平衡,需要減少至少一半的神經元數量,這就是神經元剪切。雖然神經元數量少了,突觸的鏈接變多了,也更加緊密了,突觸之間的信號傳遞也更加有效率。這是我們在漫長的進化中發展出來的獨大腦發育之路。
所以,事實上小時候的事情記不起來並不是因為腦子不夠用——相反,小時候的神經元儲量比現在多得多,所以小時候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只是我們無法主動控制這個"use it, or lose it"過程中哪些信息該保留,哪些不該保留,所以學得東西再多,如果不經常使用,反而失去的更快。
第二個大腦神經元增長高峰期在進入青春期之前,這個實驗主要是由Jay Giedd在上個世紀90年代發現的,這個階段同樣伴隨著大腦灰質的大量增加,以及隨後大腦內大刀闊斧的「神經元剪切」。很多神童就是因為無法度過青春期這時劇烈的神經元變化而喪失了神奇的智力。直到16-17歲,大腦的基本結構才算髮育完全。但是大腦並不會停止發育,它會持續生長一直到25歲左右達到峰值。
(來源:http://www.labattfamilytalk.ca/walk-the-talk/know-brains-from-brawn)
圖中顯示為人類從5歲到20歲的大腦發育成像圖。藍紫色代表大腦灰質含量少,紅黃色代表灰質含量多。可以明顯看出大腦在成熟和發育中經歷了多麼劇烈的神經元剪切。(動態圖如下)
點擊播放 GIF/447K
在幼兒的大腦中,最早開始成熟的是最前和最後部分,它們和最基礎的腦功能有關,例如感覺和運動。然後是涉及空間導向和語言(顳葉)的部分(左右側,下方腦區)發育。直到11歲左右,負責處理抽象想法的腦區——皮層尚未發育完全。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對世界的理解依然局限在他們的直接經驗上,包括他們已經看到,聽到,觸摸到和學習到的事物上。代表更高功能的負責「決策」的區域——前額葉,在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上起到關鍵作用的腦區,是最後才發育完全的。更重要的是,前額葉同樣控制工作記憶,抑制衝動行為。因此前額葉的延遲發育代表著很多少年兒童無法理解他們行為的後果。而成人的前額葉由於發育完全,完全有能力抑制其他腦區的衝動反應——前提是他們願意……
果殼問答
※你為什麼會不記得嬰兒時期的事兒?
※你為什麼不記得吃奶時候的事情了?
※你還記得兒時的夢想是什麼嗎?
※兒時玩過的那些事,還記得嗎?
※為什麼我們不記得2歲之前的事?
※我們為什麼總不記得以前的事?不是失憶,而是…
※兒時干過的這些離譜事還記得嗎?
※你還記得小時候自己干過的那些蠢事嗎?
※我們的童年:還記得小時候因這些你不在聽媽媽的話嗎
※還記得小時候驅蟲時吃的「寶塔糖」嗎?它們怎麼不見了
※兒時的味道,你還記得嗎?
※我還依稀記得他幼小時期的模樣,不由感嘆時光飛逝。如何教育孩子
※你們還記得你們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嗎?
※你做過的事,你不記得,你家狗可能還幫你記著……
※還記得我們當年,無話不說的時候嗎?
※是否還記得那些年,我們為初戀做的傻事
※你還記不記得童年時那詭異的一瞬間?
※有了孩子,你們還記得如何相愛嗎?
※我們小時候吃過的野果子,你還記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