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都挺拼,可袁紹為何不帶著大將顏良、文丑去?
在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在這支隊伍中基本上彙集了當時的能臣武將。而十八路諸侯儘管各有私心,但是基本上都是帶著大將來的,畢竟打的好了,這可是一個揚名立萬,爭取功勞的好機會。比如曹操帶著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孫堅帶著黃蓋、程普等人,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就連韓馥都帶著他的大將潘鳳來了。儘管韓馥屢屢成為被人開玩笑的典型,但是不要忽略了人家的一片誠心,畢竟他就這麼一員大將,而且毫無保留的貢獻給了大漢的江山。
反觀盟主袁紹呢?當華雄擋路,在大家素手無策之際,袁紹感嘆道,可惜他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為什麼袁紹來參加聚盟,不帶著自己的大將來?難道是他來過家家的嗎?他難道不知道是要打仗的嗎?要打仗難道是不需要大將的嗎?可是袁紹不但沒有帶他們來,而且在整個十八路諸侯攻董卓的過程中,基本上什麼力也沒有出,就是大大咧咧的坐在盟主的寶座上,就連他的弟弟袁術還搭上了大將俞涉。難道袁紹認為一個盟主的虛名就能給他帶來錢、糧、地盤、地位嗎?
還有一種說法是,與華雄作戰的時候,顏良文丑是出去督糧草了。不過就算他們真的是去督糧草了,那麼呂布來的時候呢?為什麼他們還不露面?不過這次袁紹學聰明了,也不再說了,只是坐在那裡連連的嘆氣。
不過這個世界還算是公平的,付出與回報永遠成正比,袁紹不帶大將來,劉備卻帶著大將來了,關羽先是秒殺了華雄,接著劉關張三兄弟又合作拼走了呂布,一時間可謂是聲名大振。接下來曹操帶著曹仁等人去追殺董卓,儘管遇襲敗逃,但也算是為自己博得了一絲名聲。而身邊猛將眾多的孫堅帶著程普等人直接衝進了洛陽城,得到了傳國玉璽。
這個時候,十分有趣的一幕又突然出現了,當孫堅帶著傳國玉璽來向袁紹告辭的時候,袁紹逼孫堅交玉璽,孫堅堅決不給。這個時候,袁紹身後突然多了兩個人,按《三國演義》所寫的原文:「袁紹背後顏良、文丑皆拔劍出鞘」。你看奇怪不奇怪,當窩裡斗的時候,這兩員大將大變活人般的又奇蹟的出現了。當然這場仗也沒打起來,最後孫堅帶著玉璽和兵馬就走了。
那麼這顏良、文丑怎麼這麼快就出現在了袁紹的身後?難道是他看到關羽逞威,孫堅奪玉璽,心裡有些後悔,立刻派人去把此二人調遣來了嗎?不過這速度也真的是太快了吧。又或者是顏良文丑本來就是袁紹的軍中,只是袁紹擔心他們不是華雄、呂布的對手,而刻意隱藏自己的實力?
這些只能是一個未解之謎了,但是從此事也可以看出,袁紹的軍事頭腦、政治眼光、用人能力,的確是不如曹操、劉備等人,他被滅亡也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袁紹當十八路諸侯盟主戰華雄時,他的上將顏良文丑在哪?
※趙雲和文丑大戰五六十合,為何殺不了文丑?
※張遼和徐晃敗給文丑,是否丟人?是武力不如文丑嗎?
※文丑能和趙雲大戰六十回合,卻被二爺一刀秒掉,趙雲比關羽差這麼多麼?
※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為何不堪一擊?
※為什麼說文丑不死,死的可能就是劉備?
※同為「河北四庭柱」,袁紹為何喜歡顏良文丑、而輕視張郃高覽?
※面對袁紹行刺,他鼓箏智遁,嚇得袁紹關城門,顏良文丑不敢追
※同是袁紹部下,顏良和文丑誰厲害?
※為何說顏良與文丑之死,實在可悲?
※正史上的顏良和文丑,是什麼水平的猛將?名氣大嗎?
※他才是斬顏良誅文丑真功臣,連曹操都說勝戰功勞在他
※他是袁紹第一大將,能力遠勝顏良和文丑,卻默默無名
※袁紹帳下大將眾多,最能打仗的武將其實不是顏良文丑,而是他
※關二爺宅心仁厚少殺人 文丑和他不熟 華雄八竿子都打不著
※袁紹麾下名將不少,為什麼非常重用顏良文丑,而不重用張郃?
※真正斩颜良诛文丑的,不是关羽而是他?
※真正斬顏良誅文丑的,不是關羽而是他?
※別再被騙了,誅顏良、斬文丑的功臣不是關羽,而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