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摘要奧斯維辛是罪惡之地,但也是人類能夠設想出來的終結邪惡場所,在個場所中,人類幾千年歷史所建構出來的人性——文明和道德準則,脆弱得不堪一擊。


作者:張豐(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讀書人,媒體人。)



對普里莫·萊維來說,《這是不是個人》是必須寫的書,他只有寫出來,才能活下去。他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出來,僥倖活了下來,但是在精神上,他已經被摧毀了。他行屍走肉,急切地抓住了寫作這根救命稻草。不是他寫書,而是書在寫他。


這本書的書名翻譯成中文有點拗口,但卻非常精確地表達了萊維對自己的拷問。奧斯維辛的猶太人絕大多數都被送進了毒氣室和焚屍爐,而僥倖活下來的人,都經受了非同一般的折磨。這種折磨不但是肉體上的毒打、挨餓和超負荷勞動,更包括精神上的摧殘。萊維的拷問,更多不是針對納粹,而是針對受害者,這讓他充滿了爭議。但是,在奧斯維辛,為了活下來,人們使勁各種手段,這些手段在正常社會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這是為了生存而鬥爭,卻也是一種人性的淪喪。你沒有別的選擇,或者死掉,或者沉淪。

奧斯維辛是罪惡之地,但也是人類能夠設想出來的終結邪惡場所,在這個場所中,人類幾千年歷史所建構出來的人性——文明和道德準則,脆弱得不堪一擊。那些遇難者,某種程度上得到了靈魂的安息,而僥倖活下來的人,卻面臨著對自己靈魂的拷問。萊維的寫作,就是重新建構人性的努力,也是給自己活下去的希望。讀這樣一本書就是靈魂的歷險,放到那樣的環境下,我將會如何?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普里莫·萊維



數字、語言和音樂



在奧斯維辛,萊維的編號是174517,這個數字被刺在左臂上,這是一種命名方式,囚犯到死都會帶著這個烙印。刺字是真正的入營儀式:只有亮出號碼,才能領到麵包和菜湯。每個人都必須學會這些號碼的德語發音,每天的點名和報告,囚犯都要報上自己的號碼,這是他們的「新名字」。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主體性逐漸消失的過程,你將培養起對新名字的習慣,最終認同那個數字就是你。當然,這一過程並不容易,伴隨著拳頭和耳光。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再度覺醒》,[意] 普里莫·萊維 著,楊晨光 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1月


這讓人想起1920年代蘇聯作家扎米亞京的小說《我們》,裡面的主人公都沒有名字,而是使用數字編號。沒有名字,就不會有真正的自我。但是,納粹對囚犯的數字編碼還不僅於此,這些數字中還內含著一種秩序,它體現著歐洲猶太人被毀滅的各個歷史階段。數字越大,進集中營越晚,每個人對佩戴著從30000到80000的號碼的人都會肅然起敬,這是波蘭猶太人,萊維進去的時候,他們只剩下幾百人了。義大利猶太人的編號從17400開始,在集中營里屬於「新人」。和老兵欺負新兵一樣,新來的囚犯也是被嘲笑的對象:編號那麼大的人,什麼傻事都做得出來。


為了強化囚犯新的身份認同,集中營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一切在自由人看來是正常的事情,都是禁止的。除了自己的編號,每個人還必須學會一個詞,「是!」永遠不要提什麼問題,要總是裝作已經明白的樣子。對新人來說,語言的混亂是進集中營後首先面對的課題,人們被一種永恆的巴別塔包圍,大家都用從未聽到過的語言大聲喊著各種命令和威脅,誰一下子沒明白其含義,就會倒霉。在這樣的混亂和威脅之中,每個人都必須學會最簡單的德語,而這些辭彙都強調著命令和服從,這將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犯人以往的人生體驗進行格式化。


當然,這種消滅自我的過程,還有音樂相伴。集中營的旋律很少,只有十二首,每天早晚都是那幾首:有進行曲,也有德國人耳熟能詳的民間歌曲。這些樂曲深深地銘刻在犯人的腦海里,和集中營有關的一切事情中,它們將會是犯人最後忘卻的東西,「那是集中營的聲音,感性地傳達出其瘋狂嚴酷的治人理念,它們決心先泯滅我們作為人的意識,然後慢慢地毀滅我們的肉體」。這是用無休止的節奏所施行的催眠術,用來扼殺思想和緩解痛苦。等到萊維最終獲得自由後,當天回想起那些單純的歌曲的時候,「血管里的血仍然會停止流動,並深深意識到能從奧斯維辛活著回來並非小小的幸運」。


數字、語言和音樂,這些看似客觀的東西,對塑造人格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知道這一點。所以,語文、數學和音樂在現代社會都是最基本的課程。20世紀20年代蘇聯對社會主義新人的塑造以及50年代中國對知識分子的改造,都是力圖創造出某種新的人性,但是,只有在奧斯維辛和納粹那裡,這一改造才做到了絕對化。萊維寫道,他和認識的幾個義大利老鄉,最初會想辦法找機會會面,後來就不願見了,因為不但每次人數都會減少,而且彼此都覺得對方變化太大,不但是外形上的摧殘,在精神上也已經難以辨認了。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奧斯威辛集中營入口處,門上掛著德語:Arbeit macht frei標誌,意即「勞動帶來自由」。




衛生學和篩選



集中營的牆上貼著大標語,上面是各種格言和讚頌秩序、紀律和衛生的詩句。洗漱間的牆上塗有奇怪的圖文並茂的壁畫,比如,上面繪有「好樣的囚犯」,半裸著上身,在悉心地往剃得光亮發紅的腦袋上擦肥皂,而壞囚犯則是青綠色的鼻子,體態臃腫,衣服污跡斑斑,一根手指頭小心翼翼地浸入洗臉池的水中——這種對比我們並不陌生,很像幼兒園教小朋友正確的洗臉方式,事實上也是如此,前者的畫像下方寫著:「這樣你就乾淨了。」後者的畫像下面寫著:「這樣你就會走向毀滅」。再往下,是一句口號:「乾淨即是健康」。對面的牆上,畫著一隻巨大的虱子,集白、紅和黑三種顏色於一體,上面寫著:「一隻虱子會置你於死地」。旁邊還有兩句話,我們更熟悉:飯前便後,莫忘洗手。

納粹在集中營特彆強調衛生,是耐人尋味的現象。希特勒「清洗」猶太人,目的就是讓雅利安種族更純化,這也是一種「精神衛生學」。齊格蒙特·鮑曼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指出,大屠殺是包括化學、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個結果,秉承客觀精神不帶價值偏見的工程師,會很好地執行大屠殺的命令。種族「清洗」與在集中營強調衛生並不矛盾,甚至在內在結構上是高度一致的。集中營特別重視防範「虱子」,要搞定期的檢查,把這種害蟲清洗掉,這讓人想起在納粹黨員心中,他們同樣把猶太人看做是人類的害蟲,而予以滅絕。


集中營嚴格地搞衛生,並不是在意犯人的身體健康。儘管納粹也需要這些犯人勞動(他們還有一句口號:勞動使人自由),但對犯人的死活是毫不在意的。對犯人自己來說,要努力保持健康,才能不被送進毒氣室。「篩選」和「淘汰」無處不在。萊維那一趟火車,裝有600多人,到達德國後,只有95個男人和29個女人被轉送到集中營,他們都是壯勞力,剩下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直接送往毒氣室消滅。這種以是否有勞動能力來篩選,已經算是比較認真,後來,納粹採用更直接的辦法,列車兩邊的車門同時打開,這邊的去集中營,那邊的去毒氣室。


在集中營內,最初的「篩選」也是看是否有勞動能力,那些生了重病的,直接送毒氣室,而病情較輕的,能得到到醫療室治療的機會。萊維曾經被砸傷腳,但是萬幸,他沒有發炎,如果發炎,就是死刑了。後來,這種篩選也變得極為隨意了。納粹需要處決一批犯人,就把所有的人喊到一個房子里,脫光,讓這些犯人從前面跑一趟,一些人就進毒氣室,而另一些人則可以繼續活下去。犯人們努力讓自己奔跑的樣子看上去更矯健一些,而實際上,由於長期超負荷勞動和飢餓,沒有幾個人是真正健康的。但是大家仍然努力奔跑,並不知道納粹其實只是在隨意記錄號碼。


所有的篩選當然都是一種對人性的侮辱和踐踏,但是犯人們慢慢就習慣以至於麻木了。每個人多少都已認同自己是必死之人,被選中去毒氣室,不會有恐慌和悲傷,暫時活下來,也不會有人慶祝,因為可能第二天就去死。但是對納粹來說,他們需要的就是這種麻木的服從,不管生死,人都波瀾不驚,這時人性也就消失殆盡了。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通往集中營的鐵軌




被淹沒還是被拯救?



萊維在寫《這是不是個人》的時候,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他要把一些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寫出來,而不去構思什麼篇章機構。但是,正因為這樣,這本書有一種自然的結構,它大體上按照時間順序進行,但是也會進行橫向的展開。不少篇章,都成為他日後繼續深入寫作的主題,其中有一篇《被淹沒和被拯救》的,集中體現了萊維對人性的拷問,後來他也以此為書名,寫出了一部傑作。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意] 普里莫·萊維 / 沈萼梅/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在這一篇中,萊維寫了幾個他所知道的倖存者的故事,他要直接拷問倖存者的靈魂。謝普謝爾,偷盜高手;工程師阿爾弗雷德,總是把自己弄得很乾凈,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藉此可以取得納粹的重視;艾利亞斯,身高不到一米五,但是卻強壯無比,在體質上是摧不垮的,而在精神上又是錯亂的,為人又非常殘忍;亨利,善於利用人的憐憫(在集中營有憐憫心的人並不多),為自己掙得一點生存空間……按正常社會的道德標準,這些人都已經墮落,但是他們卻正因為這墮落,而比別人活得更久,最終,在蘇軍佔領奧斯維辛後,他們終於活命。


人有多少不同的性格,路子就有多少。所有的路子都蘊含著一種個體跟眾人的令人精疲力竭的鬥爭,許多路子都要付出不少越軌、屈服、妥協和背叛的代價。那些能堅持到最後的,往往極端自私,性情孤僻,麻木不仁。霍布斯的《利維坦》,開始描繪出人類在原初社會為了生存而鬥爭的場面,霍布斯的描寫,多半是一種建立在推論基礎上的想像,而奧斯維辛集中營,則在20世紀創造出人類歷史上真正的荒原。萊維寫亨利的求生技巧時感嘆道,不知在亨利心中,是否還把自己當人,他知道亨利倖存下來了,但是卻永遠不願意見到他。非常荒謬的是,這些猶太人,似乎又特別符合希特勒對猶太人群體的指控,而那些善良的、脆弱的人,在集中營早已死掉了。在集中營里,每個人都是絕對的、極度的孤獨。一個人踉踉蹌蹌倒下,絕對不會有人扶,而被推一把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如果要為倖存者畫像的話,萊維認為是這樣的:「一個瘦骨嶙峋的男子,耷拉著腦袋,弓著雙肩,從他的臉上和眼睛裡看不到一絲思想的痕迹。」眼睛裡看不到思想的人,某種程度上已經死了。對奧斯維辛的「犯人」來說,死亡是否就意味著「被淹沒」?而僥倖活下來,是否就是「被拯救」?萊維很難給出自己的答案。



所有文明和道德準則,在那裡都不堪一擊


法國紀錄片《浩劫》,情節取自大屠殺的倖存者,前納粹和證人面談所發生的事件。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結語騰訊《大家》是一個互聯網原創專欄平台,致力於為讀者提供最有價值的內容和觀點。《大家》微信號:ipress,歡迎搜索收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專欄 的精彩文章:

閆紅:我能理解父親這一代人對陳忠實的愛
楊早:《白鹿原》說出了秘密沒說出答案
萬景路:家紋在日本為什麼能傳承千百年
奇葩事件層出不窮,日本奧運會還辦得下去嗎
您可能感興趣

小蠻:穿搭沒有一定準則只要照鏡子覺得穿這樣超美就對了
為什麼你的感情與愛情準則不一樣,難道真的是假感情?
劉備說過2句話,一直被黑道奉為準則,一聽就熱血沸騰
從走路判斷你是否健康,這兩條準則相當精闢
你知道你的形象對你有多重要嗎?不要再無所謂了!賺錢的準則!
迪士尼第一次定義了「公主準則」,這不僅不是玩笑,還事關女性權利
在這裡,招聘不看履歷!只要通過卡通準則就可以了
在一切事情上,他們都要和人神共守的交際準則相矛盾
廣告設計的高端準則!你還有哪個不知道?
真正好的愛情,有兩個準則
心理|我們恨不得有一本社交的規章準則
如何走上扎克伯格們的優秀成長之路?這裡有九條實用準則
想要擁有幸福婚姻的女人,一定要了解這幾個準則
別傻了,除了工資,這3個更重要!所有人都必須要知道的職場準則
曹操殺謀士,有個奇怪的準則,觸碰這條線,必殺
良知是最高的準則,你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權力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指遵循「道」的準則處事
男士背包的兩大準則,你都做到了嗎?
君子蘭冬季花期前的養護,這四條準則一個都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