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伏爾泰為何盛讚路易十四?

伏爾泰為何盛讚路易十四?

本文看點


1、弱勢的父親(管理者)往往會有一個強勢的兒子(下屬),反之亦然。


2、凡是存在「顧命大臣」的君王,親政後往往剛愎自用。

3、不考慮自身情況的擴張必然產生隱患。


「太陽王」時期的法蘭西帝國


文/施京吾

伏爾泰為何盛讚路易十四?


在法國歷史里,路易十四極富盛名和威望,他長達72年的在位歷史,是人類歷史中國王在位時間最長的之一,超過了中國所有的帝王。據確信資料,中國歷史上確切在位時間最長、統治全中國的皇帝乃康熙和乾隆祖孫倆,前者當了61年皇帝,後者為了表示對祖父的尊重,在統治了60年後宣告退位,之後又活了三年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人世。僅此,也足以炫耀一把。在中國一個尚且擁有強大統治力並且自動離開皇位的,確實絕無僅有。退位之後,他依然惺惺作態、扭扭捏捏地實際控制著龐大的帝國。由此,康乾二世又被稱作「盛世」,但如此盛世,我們在整個大清統治時期里,卻找不到一個響噹噹的思想家,這是一個被龔自珍斥為「巷無才偷,市無才駔,藪澤無才盜」的社會,相比路易十四時代可謂大相徑庭,反差強烈。



路易十四的統治是法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他為法蘭西締造了前所未有的強大與繁華,並且使後人對他的時代給出了毫無節制的讚美,這其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當屬《路易十四時代》,而為這個時代寫下見證的不是別人,正是啟蒙運動重要精神領袖之一、偉大的思想家伏爾泰。


鑒於伏爾泰本人在思想史上所擁有的巨大聲望,他對路易十四的書寫就更值得加以重視,我們將通過路易十四時代的歷史片斷,看看路易十四是如何苦心孤詣地締造了一個強大的法蘭西的,在創建偉業過程中,他處處顯示出高超的專制手段。

路易十四的父親路易十三是個不太成功的國王,為了逃避繁瑣的政務,總是將工作交給首相去處理,他就是歷史上著名鐵血首相黎塞留。首相鐵血,對王室忠心耿耿,盡職儘力,全力樹立王室的尊嚴。但鐵血往往意味著暴政,他為法國社會生活變動埋下的禍根,直到引發法國大革命。


黎塞留死後,法國王室啟用了馬扎然,馬扎然固然聰明機智,對國王也不缺乏忠心,然而私慾卻遠遠超過了黎塞留,他沒有繼承黎塞留的清廉,卻繼承了黎塞留的嚴苛。馬扎然當上首相不久,路易十三也於1643年去世,繼承王位的正是路易十四。不過,這時他才是一個年僅5歲的小孩,不僅無法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處處受制於人,聽人擺布。投石黨運動爆發後,曾逼迫年幼的國王兩次出逃巴黎。正是這樣離亂生活,培養了小國王剛毅果敢的性格,使他認識到,只有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才能確保自己以及國家穩定,哪怕代價再大也在所不惜。


最初暴露他高度政治野心的是在其登基儀式上。由於投石黨運動,本該在登基時舉行的塗油儀式一直推遲到1654年,這時的路易十四已經是一個16歲的翩翩少年。年輕並不等於沒野心。在他看來,祖宗從來就不足效法的,過去列祖列宗都是站著進行儀式以示對教廷的尊重,可是路易十四卻坐了下來。這個小小的變化,使人察覺到了這個年輕國王的勃勃野心,果然,他親政以後即表現出了強硬的作風。


1661年3月,馬扎然去世,23歲的路易十四開始親政。執政伊始,他就表現出自己強悍的一面,那些習慣向首相彙報工作的大臣們,在馬扎然死後顯得有些手足無措,於是詢問國王:「我們今後有事找誰?」他回答:「找我。」


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設置過首相的位置。

親政當年,法國大使與西班牙大使為爭禮節上的居先權發生衝突,法國大使受到一些委屈。原本不大的一件事,路易十四卻立刻表示將對西班牙發動戰爭,嚇得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派人當著各國駐法大使面前宣布:「西班牙大使今後將不再和法國大使競爭。」此後,他於1662年購買了英屬的敦刻爾克,並且武裝了這個城市,使之成為戰爭中的橋頭堡;1663年強迫洛林公爵割讓馬爾薩爾要塞;1664年幫助德國人打敗了土耳其;1665年又幫助葡萄牙在戰場上戰勝了西班牙。


僅僅親政4年,他就做出了一系列不同凡響的動作,伏爾泰說他:「甚至還未興師征伐,就已被視為好戰喜征、手段靈活的君主,他甚至還未發動戰爭,歐洲就已經對他心存恐懼。」在國內,大約是為了報復在投石黨運動中遭受的屈辱,他對高等法院大動干戈,取消各地終審法庭,規定他們不得討論和表決國王的敕令,免去或流放對自己不忠誠的法官,這樣,能夠掣肘他的司法體系遭到了破壞。此外,他還停止召開三級會議,立法系統也失去了作用,國王就是法律。在法國,他可以為所欲為了。



戰爭是路易十四成為歐洲霸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親政的54年中,法國處於戰爭狀態長達31年,他開打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是「王后權利戰爭」,又叫「遺產爭奪戰」。

路易十四的王后瑪麗·泰蕾絲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與首任妻子、路易十三的妹妹所生的女兒,同時也就是路易十四的姑表妹,菲利浦四世既是他的姑父也是他的岳父,這是一場典型歐洲式家族婚姻。菲利普四世在女兒出嫁時允諾了一筆豐厚嫁妝,國王去世,法國提出了繼承遺產的要求,結果卻遭到西班牙的拒絕,因為在瑪麗·泰蕾絲出嫁時「並沒有規定把任何城市作為公主的嫁妝」。但路易十四的野心勃發,揮兵入侵西班牙,強迫西班牙割讓了大量城市和土地。


由於在戰爭中荷蘭支持了西班牙,路易十四把一腔怒火發泄在這個蕞爾小國身上,率兵入侵荷蘭,卻遭到荷蘭頑強抵抗,使對荷戰爭打了7年之久。當然,最終獲得戰爭勝利還是路易十四。戰爭的勝利使得路易十四的威望如日中天,他專制,全法國也陷入信奉專制的狂潮中。


專制帝王的特徵就是好折騰,只有折騰才能增加自己的權威,才能宣示自己的存在。很顯然,路易十四對平靜的生活絲毫不感興趣,1685年,他做出一個驚人舉動是廢除《南特敕令》,其結果不僅導致宗教爭端,還使歐洲反法同盟建立。《南特敕令》的歷史背景是法國的天主教和新教衝突,導致多次宗教戰爭,特別在胡格諾戰爭中,大量胡格諾教派信徒遭到屠殺,當時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頒布這個敕令,規定了法國國民有信仰自由,是歐洲第一個實行宗教寬容的法令,起到宗教和解作用,具有進步意義。新教的產生不僅對瓦解中世紀起到推動作用,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產生也起到催生作用,路易十四的舉動顯然是文明的倒退,因此引起許多國家的共同反對。


宗教寬容、宗教和解是歐洲在經過近千年宗教專制下才換取的一個重要經驗,宗教權力不能凌駕於世俗權力之上,但世俗權力也不能剝奪人們信仰的自由。信仰,關涉人心,任何通過強制力的簡單限制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患。路易十四固然專制,但專制永遠限制不了人們喜愛自由的靈魂,廢除《南特敕令》使得大批法國優秀男女出逃,「五十多萬新教徒逃避路易十四的迫害,帶著他們的技藝和對法國國王的仇恨逃離法國,成了法國的新敵,並將在全歐進一步煽動已經受到慫恿進行戰爭的強國」。他們把自己積累的財富和經驗帶到歐洲其他國家,成為反對法國的重要力量,法國固然不會因此在一夜之間衰敗,卻為自己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專制可以在表面上換取一時的穩定,而其後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造成更嚴重的動蕩。法國成了歐洲公敵。路易十四的滑頭之處在於,宗教對於他不僅是種信仰,也是自己專制統治的工具,他「一方面是迫害法國新教徒,因為他認為應該使之於己無害,但另一方面卻暗中保護匈牙利境內的新教徒和造**者,因為這些人能為他效勞」。


廢除《南特敕令》給路易十四帶來的不僅是長遠禍害,連暫時的穩定也沒得到,但對於專制者而言,「穩定」原本就是借口,真正壓倒一切的是權力,權力才是一切,它可以保證讓自己這個「太陽」可以繼續、並且持續不斷地發出光芒。



進入18世紀,路易十四漸入老年,可他人老心不老,擴張的野心一刻也沒有消停過。這次他所覬覦的是西班牙。由於波旁家族與西班牙王室存在姻親關係,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去世將使法國有權繼承西班牙王位,同時還將繼承西班牙對美洲殖民地、半個義大利和荷蘭的統治。為不使王位落入好戰的路易十四手中,從而破壞歐洲的既有格局,圍繞西班牙王位,整個歐洲紛紛捲入一場陰謀之中,上演了一部精彩的人類陰謀戰,不停地談判、簽約、威脅、恐嚇、戰爭。


在伏爾泰筆下,路易十四時代的法蘭西天空不僅能掉餡餅,而且還能掉西班牙。通過法國駐西班牙大使,騙取了垂死的查理二世信任,結果路易十四的孫子輕而易舉成為西班牙的國王,即菲利普五世。法國的行為引起了全歐洲的憤怒和恐慌,他們對法國群起而攻之。這時的法國已不再是17世紀中期的法國,路易十四的陽光僅剩下一抹餘輝,經過長達11年的交戰,雖然法國繼承了西班牙王位,但兩國宣布永遠不得合并。這場長達11年戰爭結束後,法國被迫將過去佔領的地區幾乎全部吐出,法國又回到了從前。正如歷史學家尖銳地指出:路易用「勝利榨盡了法國的生命」。在這場王位爭奪戰中,法國喪失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同時喪失了海權,法國經濟也陷入崩潰。



路易十四在一片黯然和蕭條中走到了生命的最後,1715年9月1日,77歲高齡、在位長達72年的路易十四去世,太陽的光輝隨著他生命消逝收斂了最後的光芒,法國為這位老國王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臨終前,路易十四對自己曾孫、即將即位的路易十五說:「你不久就要成為一個偉大王國的國王。我特別囑咐你:別忘記你對上帝應盡的職責。要記住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所賜。要儘力同鄰國和睦相處。我過去太愛戰爭。這一點你不要學我。也不要像我那樣過度揮霍。遇事要多徵求意見。要力求了解哪個意見最好,並且照辦。要儘快減輕百姓負擔,完成我不幸尚未完成的事業。」有意思的是,路易十五這時也僅是個年僅6歲的孩子,而在他後來59年的王位中,所繼承曾祖的「事業」就是把法國搞垮。當他在1774年去世時,法國已經到了大革命的前夜。


戰爭並不是路易十四的唯一「功績」,他「贊助」了著名的古典文藝時代,他的時代也是為啟蒙運動奠定基礎的時代。在他統治時期,法國的文化藝術達到了歐洲的最高水準:哲學上有笛卡爾、帕斯卡爾;在文學藝術上更加群星璀璨,有高乃依、拉辛、拉·封丹、莫里哀、博絮埃、塞瓦涅夫人等;他於1661年開始修建著名的凡爾賽宮,直到1689年才告全面竣工,成為歐洲最宏大、豪華的皇宮;在1661年成立了舞蹈院、1663年改組了皇家繪畫雕塑院、1666年成立了羅馬法蘭西學院和科學院,於1671年成立了建築學院,同年,將歌劇院改為皇家音樂院。國王通過這些院所,對藝術家們進行犒賞、資助,藝術家們則以最優秀的作品給國王帶來滿意的報答,並將國王偉大的名字放在其作品首頁,藉此向國王表示崇高敬意。巴黎成為歐洲的中心。那個時代人都以為國王效勞為榮耀,他們花錢向國王購買職位,以獲得為他服務的機會,國王則巧立名目設置各式各樣的官銜,然後將其賣掉,這些賣官的錢則用於戰爭。國王曾經對羅什富科公爵說:「我作為您的朋友,祝賀您得到我作為您的國王授予您御衣大師的職務。」看來,大師並不具有什麼重大象徵意義,花錢也能買到。


在路易十四去世後,伏爾泰不禁嘆息道:「大自然似乎休閑了!」


《路易十四時代》一書里到處充斥著伏爾泰對國王的讚美,濃墨重彩,不嗇溢美之詞,除了路易十四偉大,幾乎看不到任何人的成就,這導致了伏爾泰的歷史觀遭到後人強烈批評。


伏爾泰在《哲學通信》中寫道:「無論在英國,無論在世界上其他各國,對於美術設置的支持,找不到有像法國一樣的。無論什麼地方,差不多都有大學;可是只有在法國能找到那些對於天文學的、對於數學各個部門的、對於醫學的、對於古代文物搜集的、對於繪畫、雕刻和建築的有利的獎勵,路易十四由於一切這樣的創立而使他名垂不朽……」他寫此信,正是第一次從巴士底獄獲釋、流放英國的時候。這封信已經表露了作者對路易十四時代的深切懷念。


伏爾泰正處於法國啟蒙運動蓬勃高漲的階段,如同「文藝復興運動」,要恢復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思想的繁華風貌,但在制度上不可能回到從前,不過是借殼上市,反映的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抗。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是法國封建主義的巔峰時代,國力強大,經濟繁榮,文藝發達,思想開明,技術進步。到了十八世紀伏爾泰生活的年代,與蓬勃發展的思想文化思潮正相反的,其統治者恰恰又是該國歷史上最腐朽的國王路易十五,他豢養情婦,不問國政,花天酒地,醉生夢死,他曾說:「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法國在政治、經濟、國力上都嚴重衰退,廣大知識分子也遭到嚴重摧殘,伏爾泰自己就遭到五次驅逐,還有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的經歷。前朝的強盛和當下的腐朽,不能不給伏爾泰以強烈刺激,他對路易十四時代的高度讚美也就不奇怪了——只是歷史並沒有因為這些讚美而回頭。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值得花時間 的精彩文章:

嘉慶皇帝的「接班人」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