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仕五朝三朝顯赫,舊主複位卻拿他開刀,他就是大明救時宰相。

歷仕五朝三朝顯赫,舊主複位卻拿他開刀,他就是大明救時宰相。

他被稱為救時宰相,多次以斧劈華山之勢,解救朝廷於危亡之際。一生起起落落,曾歷仕五朝,雖無意於榮華富貴,卻位極人臣,三朝顯赫。一心為公,在風雨飄搖之際,力推新主主政,捍衛疆土,使家國安寧。施政有道,不避公私,使小人服法,政治清明。晚年卻慘遭陷害,身首異處,屍骨不保。他就是那從深山裡千錘百鍊而出的石灰,清正潔白。「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他遵循的處世格言,也是他光潔人生的寫照。他,就是于謙。


歷仕五朝三朝顯赫,舊主複位卻拿他開刀,他就是大明救時宰相。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謚號忠肅,錢塘(杭州)人。出生於一三九八年,五月十三日。按民間的說法, 五月十三日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為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時節。于謙出生那天是否真的降雨,已無從考證。或許是出於巧合,但他最後的命運卻應正了這個說法,讓人不禁淚如雨下。他死於一四五七年,二月十六,一個陰冷灰暗的日子。

時代沒有成全他,皇帝也沒有成就他。但是後繼者們在仰觀歷史的時候,卻無法將他錯過。他是那個時代的一顆明星,是星總要有距離才能看到光輝。可惜明英宗離的太遠,代宗又離的太近,他們都沒能真正欣賞。普通的士子臣工,一心熱衷官場,根本無暇他顧。就這樣一顆明星就此隕落了。


千錘萬錘出深山


歷仕五朝三朝顯赫,舊主複位卻拿他開刀,他就是大明救時宰相。


在他七歲那年,有一個和尚從他家門前經過。這個和尚擅長相面,看到于謙後十分驚奇。當下就說:他日救時宰相也。家人聽了十分高興,但是不久就把這件事忘了。小小的于謙,更沒把和尚的話當回事。還是遊樂玩耍,讀書練字。永樂十九年,他高中進士,當時只有23歲,真可謂少年得志。一時於家聲名鄉里。

明宣宗宣德初年,于謙被授予御史。御史職位雖不高,但卻有監察百官的權利,百官還是很畏懼的。宣宗詔他奏對,他的回答利落大方,談吐恢宏,得到了宣宗的讚賞。就連他的頂頭上司時任都御使之職的顧佐,對於謙都很客氣。顧佐對下屬的嚴厲程度在當時是出了名的,但偏偏對於謙很客氣。相處一段時日後,更是認為于謙的才能勝過自己,對他也愈加的隨和。


不久,漢王朱高熾在自己的封地樂安州起兵謀反。宣宗召緊急集大臣們商議對策,經熱烈討論,最後由宣宗御駕親征,于謙受命隨軍出征。朝廷大軍君臣一心,加之師出有名士氣大振,漢王的軍隊很快就陷入絕境。大軍將樂安城緊緊包圍,宣宗採取恩威並施的策略,加之樂安州軍民人心惶惶,無心戀戰,漢王也無路可退,只好出城投降。宣宗讓于謙數落他的罪行,于謙聲色力震,毫不留情的將漢王的罪責一一說出。在於謙凌厲的攻勢下,朱高熾被罵的體無完膚,連頭都不敢抬起,趴在地上不停地顫抖,嘴裡一直的說罪該萬死。大臣們無不稱讚于謙的勇氣和口才,宣宗聽了也十分高興,認為他日後定能委以重任。但又考慮到他年輕氣盛,缺乏必要的歷練,就讓他巡按江西。


正是在不同的地方任職,使他深刻的認識了民間存在的問題,也得到了與京城安逸生活所不同的認知。貼近土地,親近農民,才能真正體會一茶一飯的來之不易。與民同擔當,共福禍,才能得知他們所想的和所要的。這一段的經歷對他的影響很大,更堅定了他做一個好官,清官的信念。


于謙沒有尸位素餐,是真正的為民謀福祉。他到江西後,重新審查了案件,使幾百個冤屈的人得以昭雪。又上疏奏報陝西各處校官經常騷擾百姓,皇帝得到奏疏後立即詔令御史懲治了他們。于謙的才能給宣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並時刻留意著他。一個臣子能讓高高在上的皇帝,時刻留心,可見皇帝對他寄予的厚望。當時為了便於管理,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宣宗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並交給吏部,越級提升他為兵部右侍郎,負責巡撫河南、山西。于謙不是一個閑人,也無心瀏覽山水,觀賞歷史舊跡。到任後,就輕裝騎馬走遍了管轄的所有地區,還和當地的父老進行交流,詢問農田課稅。此外還考察了各項應該興辦或者及時革新的事宜,並上書提出了許多的建議。一年上書多次,遇有水旱災害,也不隱瞞,立即上報(以前多是靠天吃飯,土地更是國家立本的基礎。黃河從河南、山西境內流過時,極不穩定,歷史上曾多次決口,所以治水顯得十分重要。而貪官污吏們為了得到皇帝的獎勵,常常將水患隱瞞不報)。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明英宗正統六年,于謙鑒於河南山西常常在三月青黃不接時常鬧饑荒,就上書朝廷:「將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穀物,在三月份時,讓各府州縣的官吏上報缺糧的貧困家庭,並分發給他們穀物。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後還給官府(和王安石的青苗法很相似)。對於老弱殘病以及無力償還的,都給以免予。並把儲存預備糧食,作為州縣吏員升遷的標準。任期滿時對於達不到指標的,也不準離任,並命令負責監察的官員予以督查。」朝廷接到于謙的上書後,很快就詔令執行。對河南臨近黃河,經常發生水患的地方,他也進行了綜合治理。在職九年,真正使兩省的民眾免除了水患飢餓災害的侵擾。在他升任左侍郎要離任時,前去送行的人將道路緊緊圍住,人們久久的擋在他的車前。于謙也不禁紅了眼眶,不過心裡還是挺欣慰,畢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民眾的認可。對於繼續為民眾謀福祉充滿了信心。他的路終究註定不會一帆豐順。

烈火焚燒若等閑


歷仕五朝三朝顯赫,舊主複位卻拿他開刀,他就是大明救時宰相。


宣宗在宣德十年正月駕崩,即位的英宗當時只有九歲,對於國家大事根本沒有處理的能力,就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和宣德的一些舊臣主持政務。 不久主持政務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博)也相繼去世。太監王振利用皇帝年幼無知,太皇太后年老昏聵,專權用事。他又善於阿諛奉承,很得主上開心,便肆無忌憚的招收賄賂,結黨營私,並公開賣官鬻爵,弄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此外王振還大力培植親信,朝廷內外稍稍有不順他心意的人都遭到了迫害,王振被公侯勛爵稱為「翁父」。朝臣為了得到升遷,爭先賄賂,兵部尚書徐晞,都御史王文成了他的死黨。更甚者工部侍郎王祐竟然自稱是王振的兒子。一時間,天下冒出來許多兒子,孫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太監王振專權。


王振的作為激起了正直大臣的怨言,但大都敢怒不敢言。每逢大臣朝會時更是大肆收受賄賂,見他一面就要花費上百兩白銀,交納上千兩白銀才待以酒食。于謙每次入京從不帶多餘的東西,更不會去賄賂王振。有人很擔心他的處境就告訴他:「你沒有金銀珠寶給他,也應該帶些其他的禮物。」于謙聽了,甩了甩衣袖說:「我只有清風。」為此他還特意寫了一首名為《入京》的詩: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此詩寫成之後,一時間廣為流傳。卻也讓王振更加氣惱于謙。不久王振就找了一個借口將于謙下獄,得罪王振的人一般都沒有好下場。誰知此事在民間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河南和山西一帶。官吏和百姓跪在門前上書朝廷,加之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王振本不想把事情鬧大,就隨便找了一個理由將他釋放。于謙被關在牢里達三個月,待出獄時把他降職為大理寺少卿。百姓不滿,王振無奈只好再命于謙為巡撫。他前後在任長達十九年,深得民眾的愛戴。在他沉冤昭雪後,河南山西的民眾為了紀念他,修了許多祠堂。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官員只有愛民親民,才能得到他們的尊敬和愛戴。

正統十三年,于謙奉命進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瓦剌太師也先率大軍進犯。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ye3聲)極力勸諫,但沒被採納。英宗和王振率領一百多名文武百官,五十餘萬軍隊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于謙奉命留守北京。由於王振的決策,大軍慘敗。英宗被俘,許多文武大臣也在此戰中殞命,他本人被護衛將軍樊忠用棰錘殺。五十萬大軍也死傷大半。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皇帝被俘,消息傳來舉國震驚,朝廷內外人心惶惶。當時由郕王朱祁鈺監國。侍講徐珵夜觀天象,上書請求南遷,被于謙批評的體無完膚,這也讓徐珵仇恨起他。隨後于謙又調動軍防,護衛京師安全。郕王一上朝時,大臣就紛紛請求將王振滅族,並將他的黨羽一一剷除。錦衣衛指揮馬順不滿,大聲呵斥要求處置王振的言官。給事中王竑非常氣憤,當即撲過去揮拳便打。群臣也紛紛圍將上去,頃刻間朝堂混亂起來。衛兵們為了維護秩序,也大喊大叫,朝堂亂成了一鍋粥。郕王不堪忍受,氣的要離開。這時于謙推開眾人把郕王拉住,阻止他退朝。于謙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場面,讓郕王下令將馬順等人一一治罪。朝臣這才安靜下來,重新排好次序。于謙的袍袖在混亂中也被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門時,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讚歎道:「國家正是要依賴你這樣的人,今天就是有一百個王直又有什麼作用呢!"危險時刻方顯英雄本色,于謙此時已經成為大明王朝的宰相,帶領百官重振國家。


粉身碎骨渾不怕


歷仕五朝三朝顯赫,舊主複位卻拿他開刀,他就是大明救時宰相。

國家處於危難時期,需要一個領導帶領著渡過難關。太子年幼,于謙就力薦由郕王朱祁鈺登基。郕王朱祁鈺起先害怕不敢答應,在於謙的勸說下最終還是同意了,是為代宗。于謙內外修治,整飭軍務。十月也先又率軍前來,一路上所向披靡,直至京城腳下。瓦剌仗著有英宗,企圖大肆敲詐,使明軍不戰而降。于謙為了家國,也不得不放棄英宗。兩軍大戰數日,明軍視死如歸,加上于謙的指揮,大獲全勝。皇上按功封賞,于謙被封為少保,他多次請求辭去,代宗都沒有同意。並讓他總管軍務,部署國家安全。于謙也不負眾望,多次打擊瓦剌軍隊,使他們不敢再犯。


隨著明朝逐漸安定,英宗對於瓦剌已無利用價值,也想向明朝求和。於是就想把英宗送歸大明。代宗害怕皇位丟失,不想同意。于謙出於公心就勸說代宗答應了瓦剌的請求。英宗歸來後,代宗就把他囚禁起來,並禁止他和以前的朝臣接觸。但還是害怕,於是就決定廢除英宗兒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幾經曲折還是成功了。就大肆優待大臣,大加封賞。于謙作為代宗的得力助手和「恩人」,自然少不了。皇上賜給他宅邸,他堅決不收,一家人還是擠在一個狹小的房子里。


有一個大將名叫石亨,曾經得到過於謙的提拔,在保衛京城的戰役中被封侯,但感自身的功勞在於謙之下,封賞又超過了于謙。心裡很是很矛盾,於是就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為官。于謙聽了很生氣,就批評了石亨,石亨自感面子上過不去,就仇恨起來他來。景泰八年正月壬午,恰逢代宗病重,石亨和徐有貞(就是徐珵,因無法升遷就改了名字)等人,就伺機發動了政變,重新迎立英宗登基。並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石亨等人拿咬定這個說法,唆使其他官員上奏。英宗本來不想殺害於謙,但石亨徐有貞等人不停地在英宗面前詆毀他。最後于謙背叛斬頭,並抄家。一代有為之人,還沒使盡他的全部才智就命歸西天。


于謙被殺後隨即被抄家,前去的官員本以為能大撈一筆。到了後才大失所望。發現這是最一次最輕鬆的而且極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為于謙家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錢財。于謙性格剛正,處罰極為嚴厲,因此曾得罪過不少人。現在他死了,必然要得到他們的報復和打擊,而且還是要加倍的。遂溪有一個教諭名叫吾豫,說于謙罪應滅族,還好刑部的官員並沒有採納。千戶白琦又請求將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一時間于謙成了大臣們口誅筆伐的人,官員們為了討好皇帝爭取寵幸,也把于謙作為話柄。


這樣他們還不滿意,凡得到于謙提拔的人也要迫害,或被誅殺,或貶官,或流放。他的家人也被流放邊遠之地。一代清官,大智大賢者于謙,下場十分悲涼。


要留清白在人間


歷史不會使小人揚名,也不會讓忠賢背負罵名。


小人就是小人,遲早要得到應有的懲罰。而忠賢者也會永載史冊,千古流芳。後來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幾年,石亨也被捕,最終慘死獄中。曹吉祥因謀反,也被滅族。于謙的事情因此得以昭雪。


英宗的兒子憲宗成化年間,將于謙之子于冕赦免回朝,他上疏申訴冤枉。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恰當國家多難之時,使江山社稷得以保全,只有於公才能夠堅持公道持節,但卻被群貴奸臣所迫害。先帝在時已知道他是被冤屈的,朕心中也著實哀憫他的忠誠。」誥文下發後在全國各地傳頌,於公的恩德又被人們廣為讚頌。弘治二年,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相關部門在過年過節時予以拜祭。萬曆中期,又改謚為忠肅……


再多的榮譽,已經無濟於事。也無法使這顆赤誠的心,再重新跳躍。但歷史還是銘記了他的名姓,也把他的豐功偉績一代又一代的傳給後人。正如《石灰吟》一樣,他永遠清正潔白,一身浩然正氣。

您可能感興趣

歷仕五朝的明朝內閣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