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把這塊髒東西從牆上拿下來。」勒梅特先生第一次買下當代藝術作品帶回家的時候,沒能得到勒梅特太太的認同。那是他在西班牙昆卡發現的一位藝術家費爾南多·索貝爾(Fernando Zobel)的作品。作為一位好丈夫,讓-康拉德·勒梅特把畫送回了畫廊。3個月之後,他沒能壓抑住內心的騷動,買回了同一位藝術家一幅更大的作品。這回,伊莎貝爾學會了閉上嘴巴,並嘗試著開始理解丈夫的感受。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阿拉什·納西里作品,德黑蘭-吉利斯,18』09』』,2014


20多年過去了,勒梅特夫婦已經是全球最重要的影像藝術收藏家之一。「直播Welcome to my life——勒梅特夫婦影像藝術收藏展」正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舉行,這是他們的收藏在中國巡迴展的第一站。


勒梅特夫婦出生於法國的傳統家庭,收藏一直以來就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不過,起初他們的品位相當傳統,蝕刻版畫、古代畫冊、傳統繪畫,均有涉獵。對於勒梅特先生來說,1983年,在西班牙昆卡抽象藝術博物館的發現是一次醍醐灌頂的經驗。


那年夏天,讓-康拉德像著了魔一般,頻繁訪問馬德里的畫廊,尋訪他在昆卡發現的那些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代理人。他很快就對後佛朗哥時代的西班牙繪畫如數家珍。有一回,一位畫廊主向讓-康拉德展示一幅自己私藏的Jordi Teisidor的小畫。讓-康拉德傾心不已,立刻說服對方出讓這幅作品。

「你等在這裡,我去銀行取錢。很快回來。」 伊莎貝爾回憶道,她可以想像當時那位畫廊主的表情,這麼爽快的買家實在太難得了。當時的西班牙藝術界,畫廊的生意並不好做,收藏家都會把該付的錢拖欠個十天半月。那個時代,當代藝術的市場還沒有蓬勃發展,馬德里的私人收藏家也屈指可數,勒梅特夫婦很快成為西班牙當代繪畫的著名藏家。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尼赫·喬普拉作品,拉賈吉加訪問斯利那加市拉爾區,12』,2007


勒梅特先生供職於國際金融領域,上世紀80年代開始,因為工作的關係,勒梅特一家需要不停搬家,在不同國家生活,到不同的國家出差、旅行。每到一個新的環境,收藏當代藝術作品成了他們了解、親近當地文化的方式。

1990年代中期,在倫敦生活多年的勒梅特夫婦已經和當地藝術圈打得火熱,喜歡交際的他們經常在家中開派對,邀請相熟的藝術家、策展人參與其中。他們發現,一些攝影藝術家開始嘗試影像藝術的創作。1996年,他們收藏了第一件影像作品,那是吉莉安·韋英(Gillian Wearing)的作品。此後20年,影像成了他們的收藏核心。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比阿特麗斯·吉普森作品,一首必要的樂曲,30』, 2009


「我們都是電影迷,有一段時間,一天要看三四部電影。」伊莎貝爾表示,「當我們接觸到影像藝術。收藏和電影,這兩項終生的愛好終於合二為一了。」

而今,勒梅特夫婦已經擁有超過160件影像藝術作品,在2014年的「拉里名錄」上,他們是「十大影像和新媒體收藏家」之一。在他們的收藏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吉莉安·韋英(Gillian Wearing)、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塔奇塔·迪恩(Tacita Dean)、艾薩克·朱利安(Isaac Julian)……起初,他們關注那些已經成名的藝術家,而今,勒梅特夫婦更喜歡發掘、支持年輕藝術家。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楊福東作品,後房:嘿,天亮了,13 ,2001

眼下,位於上海浦東的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廳被分為大小不一的空間,勒梅特夫婦收藏中的23組正在這裡同時呈現,展覽的名字叫作「歡迎進入我們的生活」。在勒梅特夫婦看來,建立影像收藏就像是建立家庭,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趣味,就像邀請別人到家中做客。當然,他們確實經常這麼做,和親密的友人在家中一起欣賞影像藝術,不過,現在的勒梅特夫婦更喜歡和不同的美術機構合作,這樣,他們就可以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樂趣了。


「乏味的影片三分鐘也會嫌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然讓人意猶未盡。」勒梅特夫婦的這句話成了展覽最好的宣傳語。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恩里克·拉米雷茲作品,行走的男人,21』,2011-2014


介於電影和藝術之間,對於不少人來說,影像藝術的地位似乎常常顯得有點尷尬。它不像繪畫那樣一覽無餘,它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觀眾擁有足夠的耐心駐足停留。它也不像電影,通常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它的形式更為多樣,觀眾無法預期自己將會看到什麼。


23組影像自顧在展廳內流淌。這些作品無始無終,沒有觀看規則,觀眾可以隨意走動,左右環顧,也可以戴上耳機,沉浸入黑暗之中。


很多影像講述了不同國家的人的處境,它們是勒梅特夫婦在全球遊歷的證明,也曾經在歷史的某一個時刻打動收藏家的內心。這些影像,它們也許會讓人體驗超現實主義的夢境,也可能讓人突然認清生活的現實。相對其他藝術門類,欣賞影像藝術是一件比較孤獨的事情。但也許,在片刻的沉默之中,觀者有機會離開喧囂的現實,感受自己血流的脈動。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漢斯·歐普·德·貝克作品,決心,7』50』』,1998


在連貫兩個展廳的一段通道盡頭,有一件名為《決心》的作品,影像中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們焦急地向前奔跑著,卻似乎一直都在原地,哪兒也沒去。收藏家是否從這件作品之中看到了自己呢?


「我總是說,如果不是因為收藏,我的丈夫也許……也許不是臨床學的死亡,也許是內心的死亡。藝術拯救了他。」伊莎貝爾坦承,「金融工作嚴肅而枯燥,是收藏,讓他獲得了另一個維度的平行生命。」

乏味的影像三分鐘都長,動人的影像兩小時仍短



勒梅特夫婦


收藏十問


Q:你怎麼走上收藏之路的?


A:我們起初收藏版畫,最終收藏影像。但是我感覺二者有相通之處。


Q:你記憶中最早的藏品是什麼?


A:吉莉安·韋英的作品。


Q:你最喜歡的藏品是什麼?


A:沒有最喜歡。建立收藏就像造房子,我沒法說出到底喜歡廚房還是客廳,它們都是家的組成部分。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麼?


A: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


Q:藏品主要通過什麼渠道收藏?


A:我們去展會、學校、畫廊,好奇心引導我們去發現新的藝術家。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嗎?


A:150多件。


Q:你覺得收藏帶給你的最大樂趣是什麼?


A:尋找、發現,其次,是分享。


Q:你覺得自己是收藏家嗎?


A:我並不特別喜歡這個叫法,但也沒有其他叫法了。我們只是對於藝術和影像充滿熱情,收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尋找與分享。也許可以這麼說,我們是尋找者、分享者。


Q:收藏中遇到過贗品或挫折嗎?


A:我們不會考慮挫折的部分,只會考慮成功。


Q:有一天能放棄你的藏品嗎?


A:我們還在建立收藏的階段,還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我們太年輕了(笑)。


錄入編輯:朱潔樹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可能感興趣

一些虛妄的影子:長城影像
這段影像,相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沒看懂
這位水下攝影師的影像,一張就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無意間拍到的5段靈異影像,一不小心就嚇尿
人家的鼻影像整了容,你的鼻影像粘了土?別哭,這個視頻讓你服!
影像雲,一個不能錯失的時代
一段影像,一生傳奇
時光會走遠,影像能長存
世界五大超恐怖的詭異影像記錄瞬間,膽小的就不要看了!
每一幅照片和影像都曾是鮮活的生命
光竟然是這樣移動的,世界上最快的相機可拍下光移動的影像
影像與人同時在場,他們嵌入了電影節的記憶
人物影像 | 20年只拍攝黑幫的女攝影師,時常命懸一線,卻用手中的鏡頭拯救了一座島的人民
最新朝鮮平壤人的周末影像,泳池扎堆,少女時髦!
超珍貴影像,再也沒有這麼多大師,同時出現在春晚了
珍貴的影像,一個沒有被騷擾的阿富汗
神奇的影像 你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
影像與人同時在場,他們嵌入了電影節的記憶!
影像不同空間尺度對植被分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