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由北京人文藝術中心主辦並策劃的展覽《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一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2016年5月14日在北京開展。參展的兩位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和亞歷山大?克魯格均是德國藝術與文化領域的國寶級大師。此次展覽以文學加藝術的形式,立體呈現兩人之間的情誼、對話與較量,在全球範圍內尚屬首次,同時展覽也為外界近距離認識兩位大師,提供了獨特 而新鮮的視角。


格哈德?里希特與亞歷山大?克魯格同年同月出生(均是1932年2月生人),生日就相差五天。兩 人屬猴,今年是他們的本命年。兩人活躍在各自的領域,用不同的媒介進行創作一里希特通過繪畫、克魯格通過電影和文字一同時他們又都是德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者與親歷者,同是時代的「探測器」。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亞歷山大?克魯格(Alexander Kluge,左)與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右)


本次展覽的主要作品,包括65幅照片和55段文字,來源於兩人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別合作的兩本書《十二月》及《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這兩本書是兩人思想及藝術觀點的濃縮,包含了他們對於寒冷、時間、自然、歷史、藝術、生活等方面的觀察和體會。在這兩本書中,兩人嘗試用 「圖」 「文」進行蒙太奇式的交流。「圖」是里希特所拍攝的照片,「文」是克魯格撰寫的短故事。「圖」和「文」相互穿插,若即若離。兩種不同的表述方式,彼此潛心交流碰撞,又給人以 餘外的聯想,正好形成「愜意」的美學分歧。北京人文藝術中心的地下展覽空間,幻化成一片迷霧森林,觀眾在圖片和文字構建起來的情節中行走、閱讀、觀看、聆聽、聯想……成為兩人中的 「第三人」,體會那份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Clauss)發言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髮言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北京人文藝術中心館長崔嶠發言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理想國品牌創始人劉瑞琳發言


此外,現場還包括克魯格專為本次展覽製作的影像、策展方對克魯格的獨家專訪、克魯格與里希特 的影像交談、以及藝術史學家本傑明,布赫洛和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對藝術家的訪問片段。


「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這是兩位藝術家對各自堅持的藝術思想孜孜探求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思考, 但訊息的解讀需要觀眾依靠想像力和感受力去完成。里希特拒絕用文字注釋圖片,或加入明確的指示,他認為觀眾不應被操縱。克魯格也回應說,「具體的圖像總是指向圖像之外」,真實的訊息往往存在於客觀事物和主觀感受之間。這也是這個展覽希望觀眾能感受到的。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是北京人文藝術中心「大師」系列的第一個展覽。策展方希望用跨界的方式及獨特的視角, 讓展覽成為全球資源全民共享的其中一個平台,從而去探索一個藝術中心的無限可能。


與此次展覽同期推出的,還有《十二月》及《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兩本書的簡體中文版,由北京人文藝術中心與理想國合作出版,並得到了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的翻譯資助。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由理想國推出的《十二月》及《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


另外,這次展覽獲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館的大力支持。展覽期間,北京人文藝術中心還將 與其核心合作夥伴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理想國及其他藝術文化機構緊密合作,進行 游擊展覽、講座、電影接力放映及工作坊等相關活動。


展覽在北京人文藝術中心展出後,也將與中國內地其他城市,以及香港、台灣等地的優秀文化、展 覽機構及藝術空間合作,以巡展的方式去到更多地方。


關於兩位藝術家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2月9日生於東德德累斯頓,1961年從東德到達西德定居。里希特是德國當代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亦被認為是全球範圍內尚健 在的最受尊敬及最昂貴的藝術家。他的創作風格和 題材多變,從具象畫到抽象畫,架上繪畫到裝置都有涉及。「照片繪畫」系列是其極具標誌性的代表作。他用繪畫的方式創作照片,並認為瞬間抓拍的 「業餘照」比強調構圖的「藝術照」更具有生命力, 讓人直達事物本質。他同時將畫作模糊處理,在消除繪畫性的同時為圖像帶來普遍性和永恆性。里希特的作品曾於1995年及2008年在中國展出過。他的創作也影響了中國的一批當代藝術家。


亞歷山大,克魯格:1932年2月14日生於西德哈爾伯施塔特,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旗手,亦被 認為是德國二十世紀晚期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克魯格1966年處女作長片《昨日女孩》為德國在 威尼斯電影節贏得了二十多年不遇的銀獅獎,之 後又憑《雜技藝術家:一籌莫展》贏得金獅獎。 他在許多影片里,身兼導演、製片、解說、編劇 等職。散文電影、蒙太奇拼貼是他的標誌風格。


除了電影以外,克魯格創立的公司dctp也長期為德國不同電視台製作藝術雜誌類節目。克魯格對自己的定位是「作家」,無論是電影還是文字都只是他的創作手段。他得過德國幾乎所有最重要的文學獎項,包括畢希納文學獎。克魯格的長篇電影《來自古典意識形態的消息:馬克思一愛森斯坦一資本論》2012年在中國放映並引發各領域學者深度討論。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亞歷山大?克魯格(Alexander Kluge,左) 與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右) 攝影:Hans-Ulrich Obris


關於合作緣起


2009年的12月,克魯格和里希特兩家人在瑞士希爾斯瑪利亞山上的一個小旅館相識。聖誕前夕,二人決定以「寒冷」為主題共同創作一本書。兩人分工明確,里希特負責提供照片一12月里每天拍攝一張雪景,克魯格則從照片中獲得靈感,並運用想像力完成文字故事。於是2010年,《十二月》誕生了。之後兩人不時會有這樣的「圖文」交流,克魯格曾為里希 特展覽里的畫作配上短故事,作為生日禮物送紿他。2013年兩人再次合作推出第二本書《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並沿襲了從前圖文交流的合作方式。這兩本書是二人跨越多年的藝術 性友誼之作,是小百科全書或是寓言集子,貫穿著他們對歷史、情感、時間、自然、音樂、生活等方面的思考交流和碰撞。北京人文藝術中心得到兩位大師的全力支持和幫助,將兩人的平面交流變成立體展覽。展覽讓觀眾在兩人的思想間行走、閱讀、觀看、聆聽、體會,成為兩人中的「第三人」,感受那份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


     沙龍討論部分節選

兩位大師擦出的火花——「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亞歷山大?克魯格對話格哈德?里希特」



沙龍現場從左往右:主持李婕、柯理(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汪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北辰(Artforum中文網資深編輯)


       汪暉:書裡面有一段話很有意思:要抓住的瞬間是什麼呢?是原始,半原始的東西,但是原始的和半原始的東西在還沒有成熟,沒有被消費,沒有被消化在這個條件下,它和某一種形式遭遇,這個瞬間某一個時刻意義誕生出來。


     這個偶然的意思是什麼呢?比如在克魯格的電影《資本論》中,因為馬克思所要敘述的歷史,其實是人類的或者世界的歷史。但是人類和世界的歷史不是由我們自己能夠敘述的歷史。嚴格的說,我們只不過是在世界歷史展開過程當中的某一個東西。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研究的是商品和物,什麼是物呢?要把物的解放,也就是說把自然的解放,人的解放人也是物,是勞動力,我們的自然,所有一切都在另外一個邏輯里。克魯格是在另外一個方向上尋求這個解放。


  所以偶然的意義,我覺得在整個看展覽或者讀作品,特別重要的是對「偶然」的解釋。這個「偶然」不是一般意義的,什麼事情沒有別的原因,不是這樣的。偶然的意思在於,每一個事物意義是瞬間生成的,一件事的意義在特定情境關係中會產生意義,比如說伐倒的樹,跟城市廢墟發生了關聯,這個意思不是一個我們對於城市的敘述。也不是我們對於植物的敘述,也不是我們對於兩者簡單關係的敘述。而是這個事情在那個瞬間本身開始說話,換句話說他要做的是一種敘事,但是是反敘事,不是把對象變成我敘事的對象,我是通過敘事讓對象本身變成敘述者。這個時候他變成能動的,物本身變成能動的東西。就跟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裡邊我們以為是能動的,但實際上我們只不過是世界進程裡面的一個很偶然的存在。


   在這樣的一個邏輯下,這個敘述裡邊改變了很多東西,一個改變我覺得是對時間的改變,因為再也不是遵循著一個簡單的邏輯來敘述時間。就好像他和里希特的書兩個人的構思,一個是畫面,一個是文字。然後兩個人出身在差不多的時刻,兩個完全不同的軌跡,這兩個軌跡在過去沒有關係,但是現在以這個形式找到了關係,這個形式本身還會生長出新的關係,因為變成這樣的一個展覽的時候就變成了另外一種關係,甚至他們自己的精力和曾經有過敘述本身,也可能在另外一個情景當中,不是他們能夠控制的意義,所以這個事情本身變成了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這個時間首先是序列,一般敘事都是在時間序列里,但是這個時候時間變化,變得很多的多重視角里,不同時間中有了遭遇,有了片刻,有了偶然,有了這些東西,在這個當中構成了世界的關係。


      楊北辰:我們發現這本書《來自靜默時刻的訊息》德文都是一樣,新聞和訊息在這裡是同一個詞。所以對我來說:新聞並不是對我們這種現實的一種概括,並不跟我們現實有關。而是強調真正的真實和現實應該儲存在繪畫,儲存在小說,儲存在藝術裡面。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克魯格說的新聞,並不是指真正信息化的新聞。


  我們知道克魯格作為一個電影人,在他比較後期的實踐裡面,其實做了很多電視的記錄,緣於他對大眾媒介的反思。所以我覺得這個訊息其實有一點像汪暉老師說的「時刻」的概念,其實他給出的是某種不同意志的,紛繁複雜的不一樣的東西相聚,相聚的時刻,我們在看這兩本書的時候,發現克魯格文字和里希特的圖像之間其實很難找到一個很明確的關聯。里希特的圖像是日常的,用這本書里很重要的詞就是很偶然的圖像,但是克魯格協作是很堅實的。其實文本和圖像之間的關係有一種偏差,但是那種偏差造成的其實是一種靜默。


  觀眾可能找不到我們這個時代產生的,圖像和下面闡釋之間產生喧鬧或者複雜的迴響狀態,但是在這本書裡面,圖像和文本之間有著很複雜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說是靜默,你可以說是一種沉默。所以看這兩本展覽,有一點像看克魯格的電影,有一種很強的蒙太奇感覺在裡面。


     柯里:《十二月》也比較有趣,因為這本書運用了德國文學裡的一個現象,就是任意的故事,這些書有各種,有比較通俗的形式,也有一些高端的形式,大概18世紀,19世紀比較多出現的這麼一個東西。它有點像一個迷宮,你可以欣賞這些照片,在迷宮裡是很自由的,像飄揚一樣,這裡面沒有一個主觀的倫理在裡面,沒有一個我該怎麼做,而更多是從客觀的經驗中反思。

您可能感興趣

吳京觀看《敦刻爾克》評價很高,與諾蘭對談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當迭戈科斯塔遇見馬特拉齊,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單比拼顏值和實力,伊斯科和迪巴拉的歐冠對決會擦出怎樣火花?
會俄語的默克爾遇到會德語的普京,為何總也擦不出火花?
會俄語的默克爾遇到會德語的普京 為何總也擦不出火花?
當波爾圖遇上摩納哥,新老「黑店」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小米牽手諾基亞,擦出什麼樣的愛情火花?
伍迪·艾倫如何與靈感女神斯嘉麗擦出火花?
「狂人」特朗普對決「騙子」希拉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湯姆克魯斯與天后蔡依林擦出愛的火花!赴台密會互贈禮物超般配
不要哥哥了?傳聞《雷神3》中洛基將於女武神瓦爾基里擦出火花?
尼利基納:我可以和波神擦出火花
美國特朗普將和菲律賓「特朗普」相見 是惺惺相惜還是火花四濺?
《泰坦尼克號》的傑克和蘿絲,20年後擦出火花
迪麗熱巴 鄧倫《一千零一夜》,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
把女兒和哈士奇放在家,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同樣都是觸碰等離子火花塔,貝利亞和賽羅的下場差別這麼大!
特朗普女兒伊萬卡會見高富帥,頻頻擦出火花
樂福,TT,香波特,弗萊換東家簽下火花,攔胡喬治,換來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