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市場經濟中傣族緬寺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市場經濟中傣族緬寺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的過程就是不斷發展個人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並激發他的感情和情緒的過程。如此,則這個人就會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1]杜威該段話表明人類社會通過教育,完成了社會整合、文化傳承的任務。反過來說,任何一個社會、民族能延續發展,必然有適合其自身狀況的教育制度。傣族作為生活在雲南西南部的少數民族,在其延續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獨特的教育制度——緬寺教育制度。該制度通過送男童進緬寺當幾年和尚的方式,讓其接受系統的緬寺教育,培養了大量的傣族知識分子,[①]使傣族轉變為 「在該地區周邊各民族中文化最高、經濟最發達、科學技術最先進的民族」。[2]時過境遷,如今由於社會變遷,知識更新,現代教育衝擊,傳統的傣族緬寺教育面臨著現代化的挑戰。如何迎接挑戰,繼續發揮緬寺教育在文化傳承、道德教育、構建和諧村寨方面的積極作用,是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以筆者在西雙版納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探討緬寺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在傣族中的重要地位,最後提出保護緬寺教育的措施。


  一、當前緬寺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緬寺教育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經濟需求

良好的教育制度應是與社會結構相適應的制度。按照塗爾乾的觀點,現代社會是分工與合作的有機社會,而傳統社會是依賴性與同質性相結合的機械社會。相應的社會要求不同的道德標準。在有機社會中,由於分工需要,要求教育培養特殊人才,這些特殊才能並非為社會每個人都擁有,而只是被某些社會組織、部門所擁有。相應的,社會要求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發展,因此,「並不要求每一個人都接受統一標準的教育。」[3]而機械團結社會由於其自身的同質性,要求教育培養有共同集體意識的文化傳承者。在這種要求下,宗教發揮了重要功能。正是由於不同社會結構要求不同的教育制度,傳統的緬寺教育在現代化背景下,難以發揮其在傳統社會中的作用,它對當前傣族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正在逐漸減少,通過緬寺教育制度傳承知識的重要性也在逐漸降低。


原本封閉的傣族地區通過60年的發展,與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現代知識、技術也不斷傳入該地。這造成人們知識需求的巨大變遷,從對傳統單一知識的依賴逐漸過渡到對現代多元知識的渴求。在傳統社會中,由於整個社會結構只需要較低技術含量的知識,因此緬寺教育制度能滿足當時人們的知識需要,而在現代社會,以筆者走訪過的一些傣族村寨為例,一些村寨的農業耕種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小汽車在很多傣族村寨已是常見的交通工具,這要求農民掌握現代機械設備的相關知識。現代醫學知識深入農村,要求部分青年掌握相應醫學知識。一些村民外出修房子,這要求相應的建築知識。還有些村民外出做生意,這也要求相應的經濟常識。如此等等對多元知識的需求,都是傳統緬寺教育制度無法滿足的,所以緬寺教育在當前傣族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漸下降。[②]


(二)人們對宗教的態度:從神聖到世俗


按照塗爾乾的觀點,傳統社會的集體意識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共同信念、共同情感。這種共同信念和情感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宗教,人們通過參與到宗教儀式中,構建共同的信念和情感,最終宗教稱為人們心目中神聖的事物。這種神聖的心理,又反過來促進人們對儀式的尊崇。就社會功能來看,「宗教通過提供為之奮鬥的理想,成了一種社會團結的力量。」[4]正是這種神聖性,促使人們把進入緬寺接受教育看成是每個傣族男子必須履行的光榮義務,以至於,如果有男子沒有當過和尚,則會被稱為「岩百」或「岩令」,被認為是沒有文化的野蠻人,會在村寨中受到鄙視,難以被同村寨的人認同,甚至難以娶妻生子。

在當前西雙版納地區,由於商品經濟的衝擊,宗教活動世俗化已成為該地區當前佛教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5]商品經濟中包含的拜物教主義,促使人們更多的關心金錢,而不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人們習慣以一種理性計算的方式來看待任何事物,包括宗教和宗教活動。宗教到底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成了人們參與宗教活動的首要考慮因素。由於緬寺教育難以直接增加他們的收入,增加他們的財富,因此一些人認為男孩沒有必要一定要到緬寺接受教育。一些家庭送男孩去緬寺當和尚,也僅是因習慣的延續而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更有甚者,一些人把「升和尚」儀式規模的大小作為誇耀自己財富的一種手段,[③]把參與人數的多少作為彰顯自己地位的一種方法。這種世俗化的宗教活動導致緬寺教育的神聖性降低,也導致宗教活動逐漸淪為彰顯社會財富、社會地位的工具。


(三)僧侶知識水平較低


佛教認為「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沒有好老師的指引,個人是難以接近好的境界的。因此,師承製度在緬寺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在傣族村寨的緬寺中,一般由緬寺大佛爺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因此佛爺的知識水平對教學質量有重要影響,也同提高人們對緬寺教育的認同至關重要。但是,目前西雙版納地區的僧侶文化素質較低,年齡結構不合理,制約著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有文章指出:「全州雖然有4500多名僧人,但年齡在30歲以上的佛爺只有幾十人,而且其中受過正規佛教教育的還不足一半,加之,寺院主持年齡較輕、文化素質偏低等原因致使信教群眾開始『推崇』境外僧侶。」[6]這一點在筆者的調查中也到了證實。一位佛爺說他自己到小學四年級之後才開始聽懂老師的講解,但基礎很差,產生厭學情緒,初中畢業後就沒有勇氣繼續讀下去了。目前雲南省佛學院西雙版納州分院雖然在培訓僧人,但是學歷層次僅為中專,雲南省佛學院培訓的僧人學歷層次也僅為成為教育專科。這樣的學歷層次顯然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佛爺的知識面不寬,自然難以用自己的知識說服信眾信仰佛教,這也是造成緬寺教育出現困境的因素之一。


總之,由於社會轉型和商品經濟的衝擊,傳統的緬寺教育正受到現代社會的不斷挑戰。如何正確認識緬寺教育在傣族生活的功能與作用,如何認識保護緬寺教育的必要性,如何保護緬寺教育是我們當前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保護緬寺教育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緬寺教育儘管目前出現一些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方面,但是筆者認為它對傣族以後的發展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緬寺教育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如何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問題,而不是存廢的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保護緬寺教育這種傳統的教育形式。


(一)南傳上座部佛教仍然是傣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


梁漱溟說過,「宗教問題實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7]這句話告訴我們,宗教在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傣族之所以稱其為傣族,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傣族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和善、溫順、勤勞、友愛等獨特的民族性格。能形成這樣的民族性格,緬寺教育功不可沒。正是緬寺教育,才把佛教的思想、教律、戒條潛移默化的傳輸到傣族人民的心靈深處,稱為他們思考問題,做人做事的重要法則,才使他們形成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民族特性。如果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缺少對佛教的信仰,那麼傣族將失去自己作為傣族的重要民族特徵。因此,緬寺教育是保持傣族民族特性的重要方式。


(二)緬寺教育是傳承傣族統文化的重要渠道


文化傳承需要一定的教育機制。這種教育機制主要有三種:家庭、學校、社會。這三種教育機制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養不教,父之過」,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不嚴,師之惰」,說明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學校教育高度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使得其在知識傳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傣族傳統社會的緬寺教育,發揮著學校教育機制的作用,對傣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緬寺教育具有宗教氛圍。寺廟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氛圍的場所。濃厚的宗教氛圍是形成佛教信仰,傳承傳統道德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其次,緬寺教育的內容是傣族道德的精華。有學者指出,僧侶「傳遞的道德是社會認可的傳統道德」。 [8]這些道德是傣族生活的重要原則,是他們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最後,緬寺教育容易培養人們對宗教的認同。男孩通過幾年的緬寺教育,已經形成符合寺廟要求的生活習慣。他們已經形成對宗教的感情和認可。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宗教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如果,緬寺教育不復存在,那麼傣族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紐帶將要斷裂。因此,緬寺教育是傳承傣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三)緬寺教育在維護和諧的村寨人際關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的整合功能已被眾多人類家的研究所證明。英國人類學家布朗曾說過,「宗教是把社會粘合為一體的粘合劑」。 [9] 市場經濟導致人們以理性思維思考事物,利益最大化成為功利主義的價值目標。實踐中,人們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犧牲他人利益成為「正當」選擇,這種的行為嚴重威脅社會整體團結。但是,我們一旦失去社會的整體和諧,那麼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失去了必要的社會保障。因此,我們需要其他社會機制來約束人們的無限的慾望,對自我利益的無限追求。宗教就是一種能發揮這種功能的重要社會機制。


傣族的緬寺教育,通過對男童的教育,將佛教的戒律教授給村民,進而維持村寨中的人際關係。佛教認為人處六道輪迴之中,幾世業果才使人之為人,因此人要懂得惜福,在現實生活要種福田,接善緣,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自己在來世墜入地獄。這樣的世界觀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惜福、感恩,要相互忍讓、相互團結,要多做善事,少結惡果。傣族正是通過緬寺教育這種社會機制,才將佛教的這些世界觀、人生觀,深深的烙在他們的心裡,影響著他們的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使得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行為上相互尊重、相互忍讓、積德行善,思想意識上傾向用好人好報,團結友愛。這些觀念和行為有利於化解村寨中的矛盾,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三、保護緬寺教育的路徑


宗教教育是深嵌在整個社會教育系統、信仰系統和道德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他是維持平衡社會、整合社會的重要機制。對傣族宗教教育的保護,我們也應從整個社會系統著眼進行思考。筆者認為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全面認識宗教在構建少數民族和諧社會關係中的積極作用


宗教同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是緊密聯繫的,我們不能僅關注他的消極因素,而忽視他的積極因素,也不能僅關注他在個別情況下的消極影響,而忽視他在其他情況下的積極影響。因此,我們應當全面認識宗教在構建和諧社會關係中的正面作用,積極引導它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如前所述,佛教教義在培養道德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佛教提倡的五戒十善不僅能提高修行者自己的道德層次,還能達到利他的社會效果。這對我們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十分有用。其次,信仰佛教能降低我們的物質慾望。當前拜金主義盛行,人們在無限追求物質享樂的同時,卻發現自己精神空虛,給人生意義、生活目標帶來巨大的困擾。佛教認為人的快樂是在不斷的修鍊內心的過程中獲得的,而外在的物質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會徒增無限煩惱。這種世界觀對於降低我們的物質慾望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佛教對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


(二)探討制定單行條例促進緬寺教育發展


2004年,國務院制定通過了《宗教事務條例》。這是我們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保護信教群眾合法權益的重要法規。但是僅有這部法規並不能完成宗教法制系統化的任務,我們還需要制定相應的配套規定。再有十七大報告也提出要「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如何細化法規內容,貫徹報告精神,我們還有許多具體的工作要做。就當前傣族緬寺教育所面對的困境而言,本文認為通過制定單行條例的方式促進其發展。條例應就緬寺教育的宗旨、管理方式、教授內容、財政支持、相關法律責任等問題做出規定。這樣既能使緬寺教育更加正規化,也能提高緬寺教育的教學質量,還能對保護傣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可謂一舉三得。


(三)多渠道提高僧侶宗教文化素質


提高僧侶的綜合素質,是維持緬寺教育的關鍵。只有僧侶擁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才能更好的提高緬寺教育質量,提升宗教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當前儘管西雙版納已經設立了佛學分院,但是其招生規模較小、培訓層次較低。因此為了能儘快提高僧侶宗教文化素質,尚需多渠道進行。首先可以考慮定期選派年輕教職人員到佛學院深造。筆者調查的一些村寨,很多大佛爺就20出頭,他們之中一些因真正信仰佛教而願意出家。對這些僧侶,應考慮將其送進佛學院深造,以提高宗教文化素質,鼓勵他們長期從事宗教事業。其次可以考慮採取集中培訓的方式,對僧侶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整頓戒律和道風的教育培訓。以促使他們更好的教導小和尚,傳承傣族傳統文化。三是加強和外界的交流,努力使僧侶更多的接觸其他學科的知識,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


(四)加強財政支出力度,為緬寺教育提供經濟保障


當前各村寨的緬寺教育雖然在傣族地區仍然存在,但是那主要是靠村民自發進行供養,政府並沒有相應的財政投入。[④]這既不利於緬寺教育的發展,也不利於政府正確的引導宗教。從上文分析的困境可以看出,提高僧侶素質,保障緬寺教育,最終都需要經費支持。通過民間渠道籌集資金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政府也應貢獻自己的力量。當前政府在促進宗教發展方面的確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為了使宗教更好的和適應我國國情,政府還應加大相應的財政投入力度,為緬寺教學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在西雙版納這種全民信教的地區,宗教不僅僅是信教群眾的事,同時也是關係到社會穩定團結的大事。促進緬寺教育,發揚傣族傳統道德,對於該地區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還應加大財政投入,給緬寺教育提供必要經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結語


傣族的緬寺教育制度,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傣族傳統教育制度。通過這種制度,將佛教教義融入進傣族的生活中,建構傣族的道德體系,是傣族之所以成為傣族的重要標誌。但是,這種傳統的教育在當前卻面臨諸多困境。緬寺教育難以完全滿足人們的知識需求,宗教的神聖性受到世俗觀念的挑戰,僧侶的知識結構亟待更新,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如此等等都制約著緬寺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儘管如此,但緬寺教育在傣族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當從法律層面、制度層面積極支持緬寺教育制度,積極地引導他和社會主義相適應,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1] [美]J·杜威.我的教育信條.趙祥麟譯,蘇珊·哈克.意義、真理與行動[C].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2] 牛軍.貝葉經與南傳上座部佛教.雲南大學貝葉文化研究中心編.貝葉文化論集[C].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151.


[3] [英]安東尼·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M].郭忠華、潘華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85.


[4] [英]安東尼·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M].郭忠華、潘華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82.


[5]龔銳.西雙版納傣族宗教生活的世俗化傾向——以嘎灑、勐罕、大勐龍三鎮為例[J].民族研究,2003,(2):36.


[6] 岩香宰.從賧佛到現代佛教教育的跨越——對雲南西雙版納州佛教教育的思考[J].中國宗教,2006,(3):60.


[7]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南京:學林出版社,1987.48.


[8] 羅陽.西雙版納傣族傳統道德的維持機制[J].雲南社會科學,1999,(1):68.


[9] [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M].潘蛟、王賢海、劉文遠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224.


注釋:


[①] 根據傣族傳統習俗,男孩到一定年齡則要到緬寺當幾年和尚,學習相關佛學知識,其內容主要為貝葉經。貝葉經作為傣族地區的經文,記載了豐富的內容。包含了道德、天文曆法、醫學、數學、建築、文學、藝術、語言等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傣族通過對佛經的學習掌握了相關的醫學、建築、藝術等知識,等他們還俗之後則會以自己所學之長,成為本村寨中的「能人」。(參見劉華.在現實與理念之間: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法則研究——以勐海縣M傣族村寨為例[Z].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68.)


[②] 就宗教本身而言,他的作用在於凈化人們的心靈,如今要求其充當傳授現代知識的責任,有點求全責備。但是,本文探討的是曾經作為傣族文化傳承的緬寺教育所應承擔的責任。在歷史上,緬寺在傣族不僅僅是一座寺廟,同時也是一所學校,通過緬寺教育,傣族男子完成自己的社會化,他們學得生活技能和社會知識,因此,本文的緬寺更多是一所代表傳統的學校,而不僅僅是一所寺廟。


[③] 「升和尚」是把男孩正式送進緬寺當和尚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全寨的人都要來參加該項活動,然後小和尚的家人還要請全寨人吃飯。舉行儀式的費用一般由男孩父母負擔。一些家庭為此要花費3000左右,有些為了誇耀自己財富,花費有時會上萬。


[④] 就筆者調查的村寨而言,村民的供養主要是每戶人家每月應供給緬寺2元,另外,按照每畝1斤大米的標準提供給緬寺的和尚食用。全寨共有400多畝田地,即每年供給400斤大米。再有每家每年還要給13.5元給大佛爺,算是酬勞。

您可能感興趣

七旬「佛爺」獨守邊境緬寺60載 稱要一生誦經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