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

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

>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

中國往西,印度向北,都能看到同一片地區———中亞地區。


中國「西部大開發」政策、周邊外交政策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 中亞地區都是重要的一環。 而印度也一直將中亞地區國家視為「北方鄰國」,「印度的視線從未離開過中亞,中亞對印度的安全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與未來。」


中印間的合作與競爭問題是中印關係的重要內容。合作有利於兩國關係的進一步深化,有利於中印關係長期發展;競爭一方面可能為中印兩國關係發展提供契機與動力

另一方面可能成為影響中印雙邊關係的不利因素。因此,準確地把握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合作與競爭態勢,對於兩國關係的良性發展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

1.中印兩國進入中亞地區的共同緣由


中國是東亞國家,印度是南亞國家。冷戰結束後,中亞地區國家成為兩國共有的「鄰國」區域。進入21世紀,中亞地區以其獨特的歷史和日益重要的戰略地位日益吸引著中國和印度。首先,「中亞」地區為中印兩國提供了新的國際活動空間。蘇聯解體後,國際政治中出現了新的民族國家主體,即中亞地區五國。


中亞五國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每個國家都是內部矛盾錯綜複雜,包括種族交織,民族混雜,經濟發展緩慢,政權更迭等,這些都使得中亞地區成為國際關係中的「新巴爾幹」

個性是這五個新獨立的國家都實施獨立的外交政策,尋求有差異的自身利益如對中國主導建立的中亞地區新秩序,吉爾吉斯斯坦與土庫曼的認知就不同土庫曼沒有積极參加,只是與中國加強天然氣合作。哈薩克和塔吉克對印度的認知也不同。


對於印度,哈薩克與之多建立能源合作關係,塔吉克則與印度不斷加強軍事合作關係。


隨著俄羅斯對中亞地區絕對影響力的削弱,中亞五國無論其個性因素還是共性因素,都為外部力量的進入提供了空間歐美等西方大國加強對中亞五國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的滲透,希望藉此打通從南部進入該地區的通道,以此將中亞從俄羅斯的影響中擺脫出來。


美歐特別加強與中亞等國的能源合作,將中亞作為美歐能源「第四走廊」(另外三條是非洲或中東、俄羅斯、挪威),這既可以讓歐洲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過分依賴,又可以讓中亞國家通過能源輸出復興經濟,擺脫俄羅斯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土耳其、伊朗、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其他地區大國也努力發展與中亞五國的聯繫,試圖重新建立曾被「鐵幕」阻斷的歷史聯繫

總之,隨著中亞五國成為國際政治的權力真空地帶,各方力量紛涌而至。其次中亞地區對於中印都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 「911」事件發生後中亞地區成為反恐問題的研究中心,從而使得「大中亞」的概念喧囂塵上。


愛德華(Matthew Edwards)認為中亞大博弈的範圍除了中亞五國,還應該包括高加索地區。梅農(Rajan Menon)則認為中亞是一個更大的無縫網路,南高加索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中國的新疆,都應被囊括其中。


可以說,「大中亞」地區以中亞五國為核心,靠近核心的第一圈是高加索和裏海地區,第二圈是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中國的新疆,以及富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


心臟地帶的擴大所帶來的地緣意義不僅僅是單純的加法,而是乘法———區位優勢凸顯,宗教民族範圍更加廣闊,能源成倍增長,原材料與市場更加廣闊等等。在歷史上,大中亞地區就是帝國的必爭之地。


中世紀有印度和波斯帝國之爭,近代有英國和俄羅斯之爭。如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三股勢力的威脅使得這一地區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尤其是中印兩國,因為中國和印度都深受恐怖主義之害。

與中亞接壤中國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區極易受到境外擴散在中亞的「三股勢力」影響可以說,穩定的中亞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新疆地區穩定的緩衝區與保證區而在印度,反恐局勢更為嚴峻, 1994-2012年,印度因恐怖襲擊致死人數高達62126人,其中安全人員9180人,平民23772人,恐怖分子29174人。


恐怖分子的一大來源就是集中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跨境恐怖分子,而這些恐怖分子往往也與中亞地區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繫。


總之,中亞地區的整體安全局勢對於中國和印度都具有切實的影響。最後,中亞地區對於中印兩國都具有重要的經濟戰略意義。中亞位於亞歐大陸腹地,座落在通往亞歐的十字路口上。


作為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中亞五國自獨立以來不斷發現的豐富的能源資源,使中亞地區在中印兩國眼中具備了新的魅力。

2014年中亞五國石油儲藏量達312億桶,佔全球總儲藏量的1.9%每日石油產量達2007千桶,佔世界總產量的2.3%天然氣探明量20.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總量的10.7%,產量1459億立方米,佔全球天然氣總產量的4.2%。


甚至有學者判斷,環裏海大中亞地區將會成為第二個波斯灣。隨著中印兩國的崛起,「 能源成為制約中印經濟發展的一個共同重要因素,在中亞能源大規模勘探和開發的背景下


中印加快了實施中亞戰略的步伐,以期為本國的經濟發展增添一個便捷的能源供應渠道。」中國和印度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後續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資源以及廣闊的戰略縱深做支撐。


尤其是中國,已在2014年正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凈進口國。中亞地區豐富的能源與便捷的地緣區位使得中國有希望通過路上能源通道獲得經濟發展的能源基礎,進而擺脫「馬六甲困局」。


除了為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動力外,中亞地區豐富的原材料與廣袤的市場都可為雙邊貿易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2012年,中亞國家的國土面積400.29萬平方公里、人口規模6500萬、GDP總量3000億美元市場空間與發展潛力都極為巨大。


中亞地區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哈薩克鉻鐵礦探明儲量有4.7億噸,僅次於南非、辛巴威,居世界第三;化石能源資源並不豐富的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依然擁有豐富的水電資源,其中塔吉克的水電資源就達6400萬千瓦。


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對中國來說,中亞地區北連俄羅斯和南歐西臨裏海和西亞、南臨印巴可抵南亞次大陸,是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中樞地帶。對印度而言,同樣希望發揮與中亞經濟的互補優勢,加強經貿合作擴大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


總之,共同的歷史機遇,共同的安全需求、戰略需求、能源需求和經濟發展需求使得中印兩國不可避免地進入中亞地區。目前,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核心利益是安全和戰略利益,能源和經濟利益的地位在逐步上升。

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

2. 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特徵


提及中亞地區的現狀,國際關係學界經常使用的概念是「New GreatGame」(新的大博弈),意指中亞地區是世界大國競爭的標的物。因此要準確描述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特徵,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從中亞地區大國博弈的整體結構圖來看,中國和印度分屬不同的博弈梯隊。與歷史上大國在中亞地區的博弈不同


如今,由於中亞地區擁有更加複雜的地緣戰略意義,大國博弈的複雜程度遠遠超越了歷史上的大國博弈。不僅博弈國的數量已大大增加並且形成了內在的邏輯。


如今,中亞地區的博弈群體可以分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中俄,為主導力量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影響著中亞的地區秩序。


早在蘇聯解體之時,中俄便達成從邊界入手共同維護中亞安全的默契。1991年5月,中俄就兩國西部邊界線劃定達成協議。1992年10月,中國作為談判一方,另一方是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正式開始邊界談判。


至此,中俄正式牽手,強化了在中亞地區的存在,直至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形成固定機制。第二梯隊是美歐,為主要的博弈者。


隨著蘇聯解體及其對中亞地區影響的衰落,美國不斷推出新的中亞戰略,以至於中俄利益和他們在該地區的未來政治利益被美國軍事和外交在中亞地區的行動震撼。


美國人首先提出了從土耳其到印度,從哈薩克到馬爾地夫,從黑海沿岸到孟加拉灣的「大中東」概念。接著在2004年的G8峰會上 布希總統力推「大中東倡議」,但受到冷落。


2006年,美國資深學者斯達爾(S.F.Starr)提出「大中亞夥伴計劃」(GCAP),著重以經濟援助、重建阿富汗為切入點,將中亞「向南拉」,最終將「大中亞」整合為華盛頓主導的廣袤地帶。


2011年,美國再拋出「新絲綢之路」計劃,更加直白地闡述了阿富汗作為連接中亞和南亞的橋樑作用。


從實踐來看,美歐是從石油著手進入中亞 地 區 的。迄 今 為 止,美 歐 已 經 成 功 修 建 了 巴 庫 - 第 比 利 斯 - 傑 伊 汗 輸 油 管 道(BTC)


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天然氣管道(BTE)也就是南高加索管線(SCP)、重開了巴庫-蘇普薩輸油管道, 也就是西線出口原油管道(WREP)。這導致了中亞的極其複雜狀況,「中亞鄰國將中亞塑造成為形成中的縫隙市場。」


第三梯隊是印度、土耳其、日本等國。這些國家的特點是沒有在中亞地區的某一方面如安全、能源、經貿等方面獲得權威的話語權,在大國博弈之下尋找機會實現自己的利益。


由此可見,與中國處於金字塔頂端相比,印度是在金字塔底尋求機會的成員另一方面,從中國和印度在中亞各個具體領域的存在來看,中國處於優勢地位。


而且, 即使在中俄美的三國博弈中,「不僅僅是三國之間,而且三國與中亞地區國家的關係上,中國無疑是『贏家』」。在中亞的地區秩序中,印度的影響力遠在中國之後。


目前,印度缺席中亞地區新秩序的塑造平台上海合作組織。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三股勢力,維護共同利益,平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中俄聯合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烏茲別克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


如今,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範圍已遠遠超過其建立之初的安全領域,在能源合作領域、經貿合作領域、文化交流領域等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成員國就安全、經貿等領域達成多項協定。


如1997在莫斯科達成的在邊境線上裁撤134000名部隊人員的決議為擴大雙邊經貿合作,中國分別與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土庫曼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


而印度在冷戰結束初期未抓住機會加強與中亞各國的交流,直到2005年才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國,迄今依然。


這意味著中國在該地區擁有遠遠領先於印度的話語權。在經濟領域,中國在中亞地區的經濟投入佔有優勢。尤其是能源合作方面,中國正是通過與中亞國家建立經常性能源對話機制,將其影響成功地擴展到其他領域。


中國第一條跨境石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長3088公里,初步設計年輸油量2000萬噸,如果需要,可提高到5000萬噸。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分為A 線、B線、C線和 D 線四部分。四線全部建成投產後, 可滿足中國天然氣消耗量的10%。其中,D 線由土庫曼經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境外全長1000公里,於2014年9月正式開工。


再觀印度,早在1993年就與伊朗接觸,希望和伊朗達成協議,修建從伊朗出口,經巴基斯坦直抵印度的天然氣輸氣管道(IPI方案),但該方案一直受困於印巴關係與美國壓力。


2009年6月,巴基斯坦與伊朗就兩國天然氣管道項目達成協議,但巴基斯坦同時表示不能保證印度也可以通過此管道順利獲取伊朗的天然氣。


因此,雖然印度也參加了巴伊天然氣管道項目的部分談判會議,但至今沒有正式加入。在經貿領域的合作,中國也是遙遙領先於印度。中國提出以中亞地區為支點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


現在,中國已是哈薩克的最大貿易夥伴國,哈薩克也是我國新疆的最大貿易夥伴國;中國還是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塔吉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僅次於俄羅斯。而印度則還僅僅停留在與中亞國家的雙邊經貿合作層次。


究其原因,相對於中國新疆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之間存在的利於邊境貿易的廣闊邊境線,印度不僅與中亞國家並不直接接壤,而且,阻斷在中間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給印度與中亞地區國家經貿合作帶來不可預計的變數。


此外,相較於印度所提供的「世界辦公室」, 發展中的中亞各國更需要的是「世界工廠」中國。 總之,現階段,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地位是不對稱的。中國在中亞地區屬於主導性角色,具有特殊影響力。相較於中國,印度在中亞的存在感較低。

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

3. 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互動


關於中印兩國在中亞的互動,有的學者如春遲朋堅持「合作說」,有的學者如珍弗朗索瓦絲、張貴洪秉持「競爭說」筆者則贊同喬杜里和塞西等人的競合說(co-opetition)。


中國和印度在中亞地區存在競爭既有歷史也有現實的原因。中亞地區對兩國而言都是重要的地緣戰略區域以及重要能源獲取地,利益的重疊意味著競爭是必然的。比如尼赫魯將中國視為威脅因為中印在中亞等地區有幾百年的爭奪歷史


印度認為:「中亞是印度延伸的鄰國,作為地區強國, 印度自然對中亞或其鄰近區內正在出現的任何變化都感興趣,因為這些變化對印度的安全會有某種緊迫性。」


雖然印度高層領導近幾年來已經改變對華態度,把中國看作朋友和合作夥伴但某些人依然把中國看作是「戰略對手」和「主要威脅」,特別是某些軍事和安全戰略專家,他們死抱「強鄰必定是對手」的信條,認為中國強大後必然擴張,對印度構成威脅。


在這種地緣政治思維的影響下,印度制定並堅定不移地實施「向北看」政策(Look-North policY),尋求在中亞地區建立自己的機制的機會,希望「建立一個多民族安全典型秩序」。


恰如斯格特(David Scott)所言,印度在中亞「大博弈」中扮演著並不重要的角色,但印度仍將它的戰略意義放在了「不相連」的鄰居———中亞身上,只是為了與中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對抗。此外,俄羅斯和美歐等國對印度的利用加劇了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競爭。


在中亞地區,印度往往是歐美俄制衡中國的重要棋子。這種戰略對弈,不可避免地加劇了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競爭。根據國際關係的均勢理論,均勢過程可能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或減少較重秤盤裡的砝碼,或增加較輕秤盤裡的砝碼


而印度就是這個為了保持大國在中亞地區的平衡狀態所拿來減少或增加的砝碼出於平衡中國的需要,俄羅斯希望並相信印度能夠扮演中亞博弈者的重要角色因此,印度與俄羅斯的親密關係經過冷戰後的短暫衰落,進入21世紀已經得以恢復。


而美國為維護其在現有國際秩序中的霸權地位,對具有特殊的反恐意義的中亞地區也表現得雄心勃勃。隨著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美國非常擔心中亞地區的穩定以及俄羅斯、中國在該地區力量的增長於是,圍繞阿富汗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應運而生:


一是建設土庫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的油氣管道,二是建設以阿富汗為中心的貿易網路和中亞—阿富汗—南亞的電力網路(CASA-1000),等等。

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

可以看出,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作為一種強大的地緣策略,地緣政治意圖大於其經濟意圖。南亞尤其是印度是美國對沖俄羅斯、中國影響的重要籌碼。


美國提出「新絲綢之路」戰略後 印度也在2012年7月重新闡釋了其「連通中亞」的新規劃。印度希望借力美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拓展自己的海外貿易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可以利用這些條件和機會進入中亞地區。最後,印度在中亞的潛在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印兩國的競爭。印度與中亞國家有著悠久的友好歷史,「擁有天生的文化、歷史記憶和政治同情優勢」。


與印度相比,中亞地區是西方所宣揚的「黃禍論」中的兩次「受害者」———公元10世紀,突厥人被唐王朝擊敗後進軍中亞


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使得整個中亞地區都被納入了鐵木真的王國。因此,相鄰的邊界、交雜的民族、複雜的歷史,給中國和中亞地區國家關係的深層次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譬如2009年 吉爾吉斯斯坦抗議中國要把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爭取為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此,在中亞地區的文化領域內,中國不具備印度的競爭優勢。


中國和印度在中亞地區的合作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就中國而言,在中亞地區,中國的政治影響力、經濟影響力等都遠遠領先於印度但同時由於既受到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限制,又受到印度在西藏地區給中國帶來的壓力威脅


中國會容忍印度在中亞地區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願意與印度合作。其次,就印度而言,由於印度在中亞地區的存在感較弱,印度並不排斥與中國合作以加強在中亞地區的存在,如印度試圖通過俄羅斯的支持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無可避免將會降低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而且,由於在中亞的博弈遊戲中,印度所扮演的角色相對於中俄這種重量級玩家而言,只是他們在談判中隨時可以利用和拋棄的棋子,而不甘心做這樣的棋子使得印度歷來在南北關係上基本上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


再次,最重要的是,中國和印度在中亞的利益並不是生死攸關的。也就是說中國和印度都沒有支配中亞的企圖


特別是考慮到俄羅斯正在恢復其在中亞這一「後院」的傳統影響,而美國也在這一地區不斷擴大其存在。


中印兩國在中亞都有各自的能源安全考慮,但是競爭背後如果能處理好彼此的爭議,共同開發,這對兩國而言都是最符合國家利益的。


從具體的互動關係領域來說,中國和印度確實存在事實上的競合。首先,從中亞的大地區分布來說,在中亞北部,為了平衡俄羅斯———更多的是美國和歐洲———在該地區的影響,中國與印度更有加強合作的必要性。


而在中亞南部,中國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不願意看到印度擴大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中印在這一地區的合作幾乎不可能。綜合起來看,「鑒於印度目前在中亞的參與水平以及中國對穩定的需求,中國更加願意保持現狀」。


其次,中印在中亞各個領域的關係並非二元對立。事實上,在整個中亞地區競爭國家間都並未出現完全意義上的二元對立。


如俄美兩國在經濟領域競爭,在安全領域合作;中俄似乎將會共治中亞,但在未來也會出現競爭。其他行為者也是利益相互交織。從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來看,中印在能源和安全領域的互動最能體現兩國關係在事實上的競合。


在能源領域,一方面,在能源份額的獲得方面,中印並不是僅有的博弈方,美國、俄羅斯、歐盟都是。中印作為新興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競爭中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在處理好與大國(尤其是美國)能源競爭問題之前,中印會在地緣上保持共同立場。


另一方面,在能源通道方面,中印有不同的通道選擇,中國的通道有通過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到新疆、從哈薩克到烏魯木齊、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到大慶印度的通道是通過伊朗獲得裏海—中亞的石油和天然氣,並將進一步開發從俄羅斯庫頁島到印度的通道。


因此 「兩國在能源關係上完全有理由選擇合作以獲取更大利益,競爭是可以規避的」。在阿富汗問題上,一方面,「由於中巴長期友好關係的存在,並且中巴都決定持續保持共同戰略,擴大雙方合作,以排除『最近的敵手』的影響」,所以中印之間不會合作。


但另一方面,中印兩國均認識到,阿富汗問題會影響整個中亞地區的穩定。所以,印度自從2002年以來在阿富汗重建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水利電力、農業、通訊、教育、衛生。中國認為阿富汗的穩定對中國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實施了很多援助工程項目。


由此可見,中印兩國在阿富汗重建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已有研究,如果將中印兩國的關係視角細分到不同的領域,如安全、能源、經貿等,再分析各個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中印在中亞地區的關係並非單層次簡單型,而是多層次複合型的。


總之,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既有如反恐、中亞穩定等共同利益,也面臨著能源競爭、戰略空間競爭的競爭性利益。利益的紛繁交織決定了兩國在中亞地區的關係也會是紛繁複雜的。兩國的互動關係不是簡單的競爭或合作就可以概括的


4. 結語


中國向西發展、印度向北發展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印將在中亞地區發生更多的接觸、碰撞也是在所難免的。


儘管現今印度的北向政策在中亞地區的影響並不顯著,對中國的影響也並不大儘管「與中國相比,印度中亞戰略實施的前景還不是很明朗」


但是,未來中印在中亞地區的關係格局還需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思量。一方面中印兩國的關係本身必然會影響中印在中亞地區的關係。


中印關係是一個統籌的範圍,在中亞的關係僅僅是中印兩國關係中的一個領域並受兩國宏觀關係走向的影響。


因此,影響中印關係宏觀走向的因素,同樣會影響到中印在處理中亞關係時的戰略以及政策選擇,特別是兩國之間的三個關鍵性議題,即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問題、巴基斯坦問題和西藏問題。


此外,中印間的經貿摩擦問題正逐漸成為影響中印關係發展的關鍵議題。社會文化交流的缺失、兩國戰略互信的缺失,也很容易讓兩國做出衝突性的競爭判斷和選擇。


另一方面,中亞地區的大國因素同樣會嚴重影響到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關係格局。中短期內,中印兩國在中亞的關係都不能擺脫俄羅斯的影響。


目前,中印俄在中亞地區由於共同利益的黏合走在一起,但三邊關係或雙邊關係的任何一點變動都會影響到中印在中亞地區的合作或競爭。美國也始終沒有放棄中亞,美國還是最先明確提出「新絲綢之路」戰略的國家。


儘管美國在中亞推行「新絲綢之路」計劃困難重重,印度也有根據國家利益進行政策選擇的偏好性,但畢竟印度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制衡中國的角色,將給中印在中亞地區的關係蒙上一層陰影。可喜的是,中國正朝著加強中印合作的方向在努力


一方面,不斷全面改善與南亞各國特別是印度的關係。如金磚論壇期間兩國領導人的會談,以及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9月對印度的訪問。

專家談中印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與互動

與此同時,中國也保持著與巴基斯坦的親密聯繫,維持在巴的受歡迎形象。但是,巴基斯坦在地緣上又恰好介於印度與中亞國家之間,這也加大了中印在處理中亞關係上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中國利用已經積累的有利經驗,利用已經掌握的話語權,在中亞事務中正擔負起更多的大國責任,積極維護中亞的和平與發展,而這恰恰是中印雙方共同進入中亞並基於共同利益而進行合作的立足點與根本點。


新自由制度主義提出的作為國家合作基礎的兩種情形,每一種都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 2005年中國同意印度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國,就是最明顯的例證(注釋略)

您可能感興趣

卡達中國問題專家:「一帶一路」倡議惠及中東地區國家和人民
中國有一地區,各國都不叫中國,為捍衛此地,中國輸送一個民族
中國有一地區,國際跟中國稱呼不同,為保住它,中國輸入一樣東西
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保稅港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
美軍遠東地區軍演企圖控制亞太地區的的發展:中俄兩國是首當其衝的目標
晒晒外國這個地區有多愛中國:學校用中國教材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會有哪些國家和地區不踏實?
中印南亞暗戰:揭秘近年來中印兩國在南亞地區的通訊博弈
中東地區唯一的一個非洲國家,曾是沙特的強勁對手
中國如何在中東地區站穩腳跟?與這國要更加深入合作
健美操在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和地區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開展
實拍:中國巴基斯坦邊境地區,親如一家人的兩國邊防戰士們
中東戰亂地區的中國武器
中印爭議地區藏南中國實際控制多少?
外媒感嘆中國和俄羅斯的邊界地區差距太大,中國明顯更勝一籌
地區局勢變動與中國—東盟關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幾內亞和馬里的邊境地區
外媒說華|美智庫認為中國的戰略在地區具有優勢
中國與中亞三國的邊界爭議地區的解決-吉爾吉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