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陵水銀地宮真相:秦始皇遺體已腐爛?

秦始皇陵水銀地宮真相:秦始皇遺體已腐爛?

3月3日消息,千古一帝秦始皇陵的陵墓在外界眼中卻始終是迷霧團團,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搪塞外界……秦陵到底還有多少謎團未被解開,究竟還存在著怎樣的驚天秘密呢?或許在不久的未來,這些謎團終會一一解開。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


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謎團: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兵馬俑軍團性質,也涉及到整個帝國秦軍的動向,甚至牽涉到秦帝國的滅亡、楚霸王的失敗和漢帝國的勝利等諸多問題。

秦始皇陵水銀地宮真相:秦始皇遺體已腐爛?


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謎團:地宮埋「水銀」之謎


在早些年探測中,居然意外發現了始皇地宮上面的封土堆中居然嚴重的汞異常。地宮真的如傳說那樣是水銀江河么?

秦始皇陵水銀地宮真相:秦始皇遺體已腐爛?


科學的勘測結果表明,地宮中不僅有水銀,而且水銀的藏量非常龐大。有人推測,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噸甚至上百噸。


更讓專家稱奇的是,將地宮內水銀分布探測圖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疆域圖對照,發現這兩張圖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


謎團: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迹,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布,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餘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項羽火燒咸陽城和阿房宮,仍不足以泄憤,於是再破壞秦始皇陵,燒毀了秦始皇陵園中的宮殿建築。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不知人知的秘密


根據幾十年的考古勘探、發掘與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日前首次提出秦陵地宮的營建主要分「六步走」,即建設排水設施、挖掘墓壙、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等,初步揭開了秦陵地宮營建過程的神秘面紗。

秦始皇陵水銀地宮真相:秦始皇遺體已腐爛?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從公元前246年秦始皇13歲開始營建,前後38年時間動用數十萬人力。


「從秦始皇陵建設工程總體上看,由於工期時間長,人力有保證,秦陵可說是統一規劃、同時動工的。」曾參加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劉占成說,當時的場面是修地宮的修地宮,搞建築的搞建築。


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其陵區總面積達56平方公里,主體工程包括地宮、城牆、從葬坑等,整體布局完整,埋藏豐富。據傳說,裡面黃金遍地、殉葬品價值不可估量。

秦始皇陵水銀地宮真相:秦始皇遺體已腐爛?



劉占成指出,地宮最為複雜,其營建步驟也最為講究,「首先應是排水設施,其次為挖掘墓壙,然後是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


為何最先建設排水設施呢?據秦陵地區地下水文資料顯示,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15米左右,第二層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最新研究表明秦陵地宮的深度為30米左右。秦陵地區地下水源豐富,如不解決地下水問題,地宮的土壙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劉占成說:「要隔斷排走地宮周圍的地下水,排水渠應該環繞地宮一周,其深度一定要超過地宮深度,其底部則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密封地下水源。所以說在挖掘秦陵地宮時,首先動工的是排水渠工程,水渠四周圍陵,地宮範圍形成孤島,以利於下一步施工。」


秦陵地宮是豎穴土壙墓,專家利用重力定量技術推算出地宮的開挖範圍為東西170米,南北約145米,深約30米,墓室底部東西80米,南北寬約50米。如果把這個口大底小的土壙粗略計算,要挖掘土方約50多萬立方。


劉占成說:「當排水系統把地下水通過暗渠坎兒井不斷排出後,就可以在排水渠以內的範圍正式開挖地宮墓壙了。50多萬立方的土方量經過墓道和周壁所留台階而運出土壙,工程量是很巨大的。至於墓壙底部的地下水問題,則可用青膏泥填封,其之上再夯土,夯土表面再鋪磚石。」


墓壙挖好之後就是布置墓室了。地宮土壙底部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也是經過精心規劃布置的。


劉占成說,分區或分室是必然的,首先主室的位置要確定,主室要安排銅棺、石槨、黃腸題湊等,文獻中還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其他一些放置陪葬品的副室或耳室也留有空間,供秦始皇地下享用。


一般的豎穴土壙墓都是用土填實的,但是秦始皇陵物探驗證結果顯示,地宮中存在石質板材。劉占成認為墓室中存在石質板材可能屬於地宮墓室頂部的覆蓋材料,即地宮應是券砌石頂。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上具天文』的記載也就是說地宮頂部有繪製的天文星宿圖;至於石材來源,則如晉人張華《博物志》所說『取於渭(河)北諸山』。」劉占成說。


券頂之後則是墓頂封土,實際上這是地宮建造的最後一道工序。如今實測小山般的秦陵封土,其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封土全部經過粗夯。


劉占成說:「高大的封土堆,象徵著秦始皇帝的威嚴,標誌著秦陵營建工程的基本結束。《史記·秦始皇本紀》:『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就是講的地宮工程的結束情況。」


至於回填排水渠,則是想使秦陵地宮永久性地不被地下水侵蝕。劉占成認為,地宮工程一結束就會及時回填排水渠,排水渠底部應回填有很厚的青膏泥層,其上再用土夯實。


「如果我們用考古探鏟鑽探,打過夯土層,穿過青膏泥,必然會見到地下水,不過深度一定要打過30米才行。由於排水渠的回填密封,秦陵地宮內至今仍然沒有地下水患也在情理之中。」他說。


考古專家指出,秦始皇陵在歷代帝王陵中具有獨特位置,弄清其地宮的營建對研究古代帝王建陵思想和中國陵寢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秦陵地宮營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重大的學術科題,都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隨著今後更細緻的考古勘探與研究,結合物探等最新科技成果,相信對於秦陵地宮的營建之謎一定會得到更科學更確切的結論。」劉占成說。

您可能感興趣

秦始皇秦陵地宮曝光,秦始皇屍體疑遭腐爛
秦始皇秦陵地宮曝光,秦始皇屍體疑遭腐蝕
為什麼不敢挖秦始皇陵的地宮?秦始皇陵地宮秘密曝光
秦始皇墓揭秘:秦皇陵地宮「水銀」的神秘意義
秦始皇陵地宮真相 水銀防盜純屬歪打正著
秦始皇陵地宮深邃,關於水銀女屍的傳說
秦始皇陵地宮水銀真相 傳聞是為一絕美寡婦
秦陵地宮五大猜想:秦始皇遺體可能保存尚好!
秦始皇陵地宮證實存「水銀江河」
秦始皇陵地宮到底該不該挖?
揭秘: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水銀」藏的神秘意義
秦始皇神秘而獨特的地宮皇陵,負責設計的是他
揭秘:秦始皇陵地地宮為什麼不能挖?
秦始皇陵的幽幽地宮深幾許?
秦始皇地宮內的水銀河,至今又變成什麼樣了?
兵馬俑不過是最低端的陪葬品,秦始皇陵地宮裡有什麼寶貝?
震撼曝光!秦始皇陵地宮內部結構竟是這樣!
秦始皇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之謎
秦始皇地宮不肯發掘的原因,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