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英媒:新證據將人類進入美洲時間提早1500年

英媒:新證據將人類進入美洲時間提早1500年

>

英媒:新證據將人類進入美洲時間提早1500年


人類學家傑茜·哈利根展示其團隊從遠古人類遺址挖掘出的動物骨骼和石制工具(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網站)


參考消息網5月15日報道 英媒稱,研究人員在數百次潛入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西拉河褐色混水下的一個落水洞之後,發現了一些有關美洲大陸人類存在的年代最早的證據。

據路透社5月13日報道,科學家們12日說,在該遺址發現的工具、動物骨骼和乳齒象長牙表明,在1.455萬年前就有人類在美洲居住,比之前認為的早了約1500年。


報道稱,該遺址提供的一些最具說服力的證據表明,早在所謂的克羅維斯人(Clovis)之前人類就已遍布新大陸,而60年來考古學家一直認為克羅維斯人是美洲大陸最早的人類。考古學證據表明,以特別的克羅維斯箭頭著稱的克羅維斯人生活的時代距今約有1.3萬年。


這些史前古器物描繪出了一幅狩獵採集時代人類屠殺乳齒象的畫面。長牙上有切割的痕迹,是用將長牙與顱骨分開的工具留下的,切割長牙或許是為了獲取其根部可食用的部分。


先前在這一遺址的考古發現激起了研究人員的好奇心,為此從2012年到2014年間,他們累計潛入這座11米深的落水洞890次,該落水洞位於佛羅里達州首府塔拉哈西附近的佩奇-拉森遺址的石灰岩河床上。

報道稱,挖掘出的石制工具包括兩面器、用於屠宰動物的石刀以及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包括駱駝、野牛、馬和乳齒象。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人類學家傑茜·哈利根說,游牧的狩獵採集者或許跟著大型獵物如乳齒象從一個落水洞跑到另一個落水洞。發現疑似狗骨的骨頭表明,這些狩獵採集者已經有犬類相伴。


在人類於冰河時代越過一度連接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的陸橋之前,美洲大陸沒有人類,但是這一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依然是個謎。


得克薩斯農業與機械大學的考古學家邁克爾·沃特斯說:「佩奇-拉森遺址提供的證據對形成有關美洲大陸在上個冰河時代末有人類居住的新觀點是一個重要飛躍。」


中新社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日宣布,該所倪喜軍研究員及其團隊發現距今34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劇變產生「演化濾器」效應,並且影響到人類起源。該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

研究團隊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了距今3400萬年前的6種靈長類化石新屬種,包括1種類人猿、1種眼鏡猴、4種狐猴一樣的靈長類,進而確定這些新化石及發現於緬甸、巴基斯坦、阿曼、埃及等地的相近時期靈長類化石的演化支系。


科學家稱,彼時的地球正處在地質歷史時期的「始新世」向「漸新世」的過渡階段。始新世的氣候溫暖濕潤,熱帶叢林的標誌性植物棕櫚樹曾分布到北極圈。但在距今3400萬年前時全球氣候劇變,南極冰蓋急劇擴大,海平面急劇下降,森林大面積消失,熱帶雨林退縮到低緯度地區,地球從「溫室」變成「冰屋」。


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動物群和植物群在那時「重新洗牌」,尤其是對溫度非常敏感的靈長類。倪喜軍及其團隊發現,乾冷氣候導致靈長類大量滅絕,原來繁盛於北美、亞洲北部和歐洲的靈長類近乎完全滅絕。


「在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仍然保留有熱帶叢林的區域,靈長類得以倖存,但經歷了顯著的再組織過程。」倪喜軍及其團隊將受迫於古氣候環境劇變,使動物演化支系發生明顯再組織的現象稱之為「演化濾器」效應。該效應影響了靈長類動物的宏演化,直接導致產生現生類人猿主要支系。


科學家稱,狐猴型的靈長類在非洲幾乎絕滅,僅有少數小個體的種類生存下來,但類人猿的多樣性急劇增加。在亞洲情況剛好相反,前者幾乎沒有受到影響,類人猿的種類急劇減少。類人猿是指包括人類、猩猩、長臂猿、獼猴、葉猴等的各種靈長類,最早的類人猿化石出現於距今4500萬年前的亞洲。

為何同樣經過「演化濾器」的「過濾」,亞洲的類人猿走向滅絕,非洲卻演化出舊大陸猴類、各種猿類以及人類,科學家們還在探求。不過,他們提醒應該儘力避免氣候環境發生劇變,讓不可控的「演化濾器」在人類尚未做好準備之前不要發揮作用。(完)


【延伸閱讀】人類胚胎體外發育首次突破10天 觸國際規則極限


英媒:新證據將人類進入美洲時間提早1500年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兩個研究小組分別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和《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將人類胚胎體外發育的時間提高到10天以上。這兩項研究不僅突破了此前難以超越的7天之限,還將曾經遙不可及的「14天規則」一下拉近到了眼前。問世30餘年的人類胚胎研究「14天規則」或因此面臨修訂。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胚胎實驗室主任阿里·布萊文盧、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教授瑪格麗娜·澤尼卡-葛茲帶領各自的研究團隊獨自進行的研究顯示,即使在培養皿中,人類胚胎也能進行細胞分裂和自我發育。培養皿中胚胎經歷的變化與在母體中發育的胚胎並無顯著差異。


人類胚胎髮育研究是了解人類早期發育過程,預測遺傳性疾病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此前人類胚胎在培養皿中的發育一直很難超過7天。在新的研究中,通過採用一種過去曾用於培養小鼠胚胎的技術,兩個團隊分別讓這一時間達到了10天和13天,並報告了期間人類胚胎髮育的各種事件。這些發現凸顯出小鼠胚胎和人類胚胎之間在細胞類型分化和組織組合方式上的差異。按照國際公認的準則,實驗在胚胎髮育的第14天之前終止。


「14天規則」是指科學家只能在不滿14天的胚胎上進行實驗。由於14天之前的人類胚胎還未分化出神經等結構,尚不具備人的特徵,因此不涉及倫理問題,這一規則便由此而來。1979年,由當時的美國衛生、教育及福利部倫理諮詢委員會首次提出,而後逐漸被多國監管機構採納,成為國際準則。


《自然》雜誌同期發表的評論稱,「14天規則」在過去得到了嚴格的遵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此前的技術很難突破14天的限制。如今,體外培養胚胎超過14天似乎是完全可行的。與之相關的研究有望把人類對自身早期發育的各方面認識推進到前所未有的精度,應從科學角度出發,邀請專家、政策制定者、患者還有普通民眾參與進來,對規則重新進行評估,對適用範圍等問題作出更為明確的界定。


(2016-05-09 09:08:40)


【延伸閱讀】人類出現之前或存在不止一個先進的外星文明


英媒:新證據將人類進入美洲時間提早1500年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也許不是宇宙的第一個先進文明,這是著名的1961版德雷克方程最新修訂的結論,這個方程可以用來估計宇宙中智慧文明的數量。他們的新方程包括來自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探測器關於可能存在生命的系外行星數量的最新數據。研究表明除非高級生命在可居住行星的進化概率低得驚人,那麼人類並不是唯一的先進文明。事實上,要是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智能生命,一個先進文明發展的可能性要小於一百億萬億分之一。但是開普勒探測器數據顯示的概率相對更高,這意味著很可能存在先進技術的外星人。


羅切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教授及論文合著者Adam Frank表示,先進的文明是否存在於宇宙其他地方一直困擾著德雷克方程式中的三大不確定因素。即我們不知道在那些恆星中,有多少可能存在生命;生命的演變及演變成智慧生命要多久;文明在滅絕之前可能會持續多久。我們知道大約五分之一的恆星在「宜居地帶」有行星存在,其溫度可以維持生命。因此,三大不確定因素之一現已受約束。而第三大因素——文明能倖存多久仍是完全未知。人類已有大約一萬年的基本技術儲備,但這不會真的告訴我們是否有其他文明也會持續這麼久或者更久。


Frank論文的合著者Woodruff Sullivan表示,人類應當質疑的是我們是否是唯一出現的技術物種,而非現在存在了多少文明。Frank和Woodruff Sullivan通過最新的方法來計算先進生命發展的概率,從而確切地說明人類是宇宙的唯一文明這一可能性是多低。如果實際概率大於線性基準,那麼很可能有過一個技術種類或文明。通過這一方法,他們計算出如果一百億萬億個恆星或者是銀河系中的千億級恆星都從未有過一個例子,那先進文明的出現是多麼不可能。Frank表示這個概率是非常小的,其他智慧技術物種很可能在我們之前就已經進化了。


研究人員Sullivan認為即使在銀河系有一千個文明,但他們都可能已經滅絕了。即使銀河系中沒有其他文明,這個新的結果仍具有深遠的科學和哲學意義,它說明人類很可能不是先進文明發展的唯一時間和地點。(羅輯/編譯)


(2016-04-30 14:39:15)


【延伸閱讀】人類最大膽太空計劃啟動:納米飛船20年抵阿爾法星


英媒:新證據將人類進入美洲時間提早1500年


歐洲南方天文台模擬一顆行星圍繞阿爾法星B轉(圖片來源:AFP)


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道 港媒稱,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和科技業巨頭米爾納(Yuri Milner)共同宣布,數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和科技界實業家將合作開展一項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索計劃,該計劃將開發飛行時速高達1億6000萬公里的無人太空探測器,並於是20年內抵達離太陽系最近的星系。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3日報道,這個「突破星擊」(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已經獲得高達1億美元的研究經費,旨在給科學和太空探索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計劃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re)前總監沃爾登(Peter Worden)帶領,包括霍金、米爾納以及臉書(Facebook)創辦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在內的一個委員會將負責監督該計劃的落實。


報道稱,該計劃的目標任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抵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Alpha Centauri)。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在大約4.3光年(40萬億公里)外。


用今天最快的太空船,要飛抵半人馬座阿爾法星,需要3萬年。


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人類太空科幻中最繁忙的地點


報道稱,「突破星擊」的團隊提議建造小型無人宇宙探測器,探測器上將裝載照相機、導航和通訊器材、能源供應,但其重量將比一部智能電話還要輕。


這個「納米飛行器」將會以激光碟機動,可以光速的20%飛行。


得益於納米技術,製造這樣的太空探測器變得可能。納米技術可以製造出厚度不超過幾百個原子的超物質。


數千個「納米飛行器」將被發射往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並可能在20年內抵達該星系。這些太空探測器將在該星系中收集到的數據和圖像發回地球,則需要超過4年時間。


報道稱,如果成功,這將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最富雄心的科學探索項目,並將人類的存在帶到另一個星系。而這一切,都會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實現。


該項目此時公布是為了紀念加加林(Yuri Gagarin)首次人類太空飛行55周年。


米爾納說:「人類的故事是邁出的大步之一。」去年,米爾納為另一個追尋地外無線電信號的項目資助了1億美元。


這位來自俄羅斯的科技大亨說:「55年前的今天,加加林成為了第一個太空人。今天,我們準備要邁出下一個大步——走向星際。」


曾經警告過與外星生物聯絡的風險的霍金,解釋了他為什麼要參與這個全球最有野心的、尋找宇宙生命的計劃。


「地球是一個美妙的地方,但也許不能永久。」


「我們遲早必須轉向其他行星。突破星擊是這場旅程非常激動人心的第一步。」


報道稱,1977年,NASA發射了全球第一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1號」,這也是迄今飛行距離最遠的人造物體,但「旅行者1號」用了超過30年,才離開了太陽系。


「突破星擊」計劃的1億美元起步資金,將被用於科學和工程研究,以證明項目所需技術的可行性。


要完成這一步,需要「好幾年」。之後,飛向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任務需要「史上最大筆科學實驗資金」去支持。


報道稱,一個陸基的、長約1公里的光束槍將被建於一個高海拔的乾燥地區,比如西藏。


之後,科學家們會發射母體太空船,將數千個「納米飛行器」帶往近太空。


一旦進入太空,這些小小的太空船將各自揚起可延展達數米的光帆。


光束槍會將光束聚焦在光帆上,驅動「納米飛行器」飛向目標。這些「納米飛行器」將在數分鐘內加速到時速1億6000萬公里。


並非所有「納米飛行器」都能抵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有一些可能會被星塵撞毀。有價值的數據會通過飛行器上的一個激光通訊系統傳回地球。


這是人類史上最大膽的科學探索計劃之一。


米爾納是臉書、推特、阿里巴巴和其他成功互聯網平台的初期創辦人之一。


報道稱,「突破星擊」項目呼籲全球合作,因為向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處女航將面對資金和技術的雙重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


北京天文館的高級工程師寇文說,該項目應該考慮西藏作為安置大型光束槍的一個備選地點。


寇文說,西藏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其乾冷的氣候將減少對激光光束的大氣吸收和干擾,這個條件比地球而上其他地方都要優越。


寇文曾參與在西藏地區的天文望遠鏡的建設。


「我相信中國政府對項目會非常感興趣,因為中國正在努力推進太空探索,幾年後就會完成其首個太空站。」


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昊教授說,該項目會引起中國許多領域的科學家的興趣。


報道稱,今天,在近地軌道上負責簡單任務的衛星的重量,可以減少到只有幾克,但要進行星際旅行,則要克服巨大的困難。


「突破星擊」還計劃用非常巨大的激光光束作為接收器,收取「納米飛行器」發回的微弱的光信號。王昊說,至少在理論上這是可行的。


王昊說,「納米飛行器」預計將會被大批量生產,生產成本與iPhone相似,而作為iPhone產地的中國,似乎可以做「納米飛行器」的生產中心。


但主流科學界對於「突破星擊」計劃有所質疑。


北京大學天文學教授徐仁新說,他完全不相信該計劃會成功。


「生活會繼續,就像這從未發生過一樣。」


報道稱,微小的太空船會在長途的星際旅行中遇到非常多的障礙,比如撞上小小的星塵時,飛行器就會大大減速。


「即便一部分可以抵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它們也不能送任何數據回地球,因為它們的天線太小了。」


「突破星擊」項目並未給出發射時間表。有關項目的更多詳細資訊,可於項目官方網站查詢: www.breakthroughinitiatives.org


英媒:新證據將人類進入美洲時間提早1500年


青藏高原(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6-04-13 11:50:29)


【延伸閱讀】研究發現人類祖先鼻子形狀變化並非為適應氣候



模擬結果顯示,從南方古猿到現代人的進化過程,面部特徵也由扁平狀面部發展到突出的鼻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祖先從非洲走向世界在人類進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此前有關研究認為,人類祖先在離開非洲時,為了適應新的氣候條件,鼻子形狀發生變化,形成了從面部向前突出的形狀。日本京都大學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人類突出的鼻子形狀實際上是由於面部其它變化造成的,對適應新氣候條件並無益處。


我們人類的面部較為平整,長有一個從面部突出的鼻子。在數百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擁有了這種面部特徵。當時人類祖先的面部逐漸進化得較為平整,並形成較高的鼻孔。但是,我們這種前突形狀的鼻子意味著我們沒有像其它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獼猴等)那樣容易適應新的氣候條件。


日本京都大學科學家北野武西村等人首次利用計算液體動力學技術對古猿鼻子的空氣適應能力進行了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空氣通過人類鼻子的氣流,並將其與黑猩猩和獼猴身上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科學家介紹說,「模擬結果顯示,黑猩猩和獼猴吸入空氣時,會形成一種水平的直線氣流,而人類吸入空氣時形成的則是一種向上、彎曲的氣流。」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其它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鼻孔對吸入氣流的調節能力很差。


與我們人類的祖先智人不同,其它的人種(如更新紀靈長動物)擁有扁平的鼻子結構,它們能夠改進空氣調節能力。這就意味著我們人類的祖先在離開非洲向世界各地遷徙時,並沒有完全進化成熟。研究人員表示,「早期智人鼻腔的空氣調節能力是有缺陷的。雖然他們在上新世-更新世的氣候變化波動中成功地生存了下來,但是當他們離開非洲後,曾經經歷歐亞大陸更為極端氣候的折磨。」上新世-更新世起始於大約500萬年前,一直持續到大約1.2萬年。


研究人員認為,不完善的空氣調節能力可能會傷害呼吸系統,消弱呼吸能力,從而有損肌體健康,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大大提高死亡的可能性。北野武西村等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我們人類祖先的鼻子結構對大氣環境並不非常敏感。相反,這種鼻子結構是面部其它變化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因為環境變化而引起的。科學家表示,「雖然人類的鼻腔對吸入的空氣並沒有很好地調節和控制,但是隨後的咽部可以對其很好地調節。」

英媒:新證據將人類進入美洲時間提早1500年

面部特徵也是南方古猿與直立人的區別之一。


很久以前,人類的祖先離開非洲發源地,途經中東前往歐洲。去年1月,科學家在以色列一個洞穴中發現了一塊顱骨化石。這塊化石證明了人類祖先從非洲遷徙至非洲的偉大征程。這塊頭顱骨可追溯至大約5.5萬前,這一時間恰好與科學家推測的遷徙時間相一致。(彬彬)


人類進化史


5500萬年前 最早原始靈長類出現。


1500萬年前 人科動物由長臂猿祖先進化而來。


800萬年前 最早大猩猩進化出現。後來,黑猩猩和人類世系分化出來。


550萬年前 早期的原始人地猿與黑猩猩、大猩猩特徵相似。


400萬年前 古猿出現。它們的大腦並沒有比黑猩猩大,但它們擁有更多現代人類的特徵。


390萬年到290萬年前 天南人猿生活於非洲。


300萬年到200萬年前 南方古猿出現。


270萬年前 傍人出現,下頜較大,用於咀嚼。


230萬年前 智人首次出現於非洲。


185萬年前 首個現代人手出現。


180萬年前 化石記錄中出現人類工匠。


160萬年前 手工斧頭成為首個重要的科技發明。


80萬年前 早期人類學會使用火和建造灶台。大腦大小快速增大。


40萬年前 尼安德塔人首次出現,並向歐洲和亞洲大陸擴散。


20萬年前 現代人出現於非洲。


4萬年前 現代人抵達歐洲。


(2016-03-31 09:43:20)

您可能感興趣

1962年,6萬多中國居民進入了蘇聯,其中包括2名少將軍官
69年81年屬雞人:進入2017年7月後需注意什麼?
2016 年人工智慧投資超300億美元,正進入最後突破階段
2016年F35十大事件標誌全球空軍進入5.0時代!
2018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重磅發布,韓國僅四所進入前200
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公布,華為進入前100
付強:ofo日訂單2500萬 年底進入20國家200城
麥肯錫報告|2016 年人工智慧投資超300億美元,正進入最後突破階段
2016丙申年海外授籙進入第三天
美國1城市,近50年禁止外國人進入,與51區為鄰
蘇聯157萬大軍進入東北以後,獲得的總資產超過1700億美元
【預測】賭勇士進入季後賽?贏100美元需下注10萬美元
台媒曝轟20近日即將首飛 中國將進入雙20時代
榮耀時刻!這10人和麥蒂一起進入2017年名人堂
QS今天公布2018世界大學排名!中國12所院校進入百強!
寧空間塔羅10月23日-10月29日太陽進入天蠍
《戰狼2》周一2.5億破記錄,24小時內連破10、11、12關口,《美人魚》已進入射程範圍?
中航萬科60%股權進入預披露公告期 此前估價17.8至18.8億
霍金預言時間表2100年人類進入太空,新人種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