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北魏孝文帝幾乎是用一種偏執的狂熱在強力推行漢化,這促進了民族融合,讓後來發源於北朝的中華第二帝國也成為正宗的中華帝國。但就北魏自己而言,很難說孝文帝的改革帶來的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其成了後來六鎮之亂的源頭。



許岑珂*


公元422年,宋武帝劉裕去世,長子劉義符即位,後謚宋少帝。之前幫助劉裕即位的傅亮等人,又把劉義符廢掉,並且越過劉裕次子劉義真,直接立了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為帝。劉義隆本來跟皇帝八竿子打不著,但是這幾位大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他們劉家以及整個南朝折騰得天翻地覆,終於讓劉義隆當上了皇帝,後謚宋文帝。劉義隆本該重重酬謝這幾個人的多次擁戴之功,但他卻把他們都殺掉了。動機很簡單:這些膽大包天的人已經連續兩次廢立皇帝了,誰能保證沒有第三次?所以卸磨殺驢,有時候真的是驢自己的問題。


劉義隆當皇帝當得還不錯,在他治下的宋朝被稱作「元嘉之治」,這個時代尤其以文史方面的成就著稱。劉裕剛死的時候,北魏趁機南下,讓宋朝丟失了大量黃河流域的土地。劉義隆不敢丟棄老爸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在自己在位期間先後三次興兵北伐,試圖收回失地。可惜不幸的是,當時北魏的皇帝是一位傑出的軍事領袖,北魏太武帝,廟號「世祖」的拓跋燾。劉義隆與拓跋燾的對決,在辛棄疾的詞里用一句話概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年間劉義隆的三次北伐均不成功,他還曾經說過「觀玄謨所陳,令人有封狼居胥意」(王玄謨是一個特別能忽悠的大臣,時任彭城太守)。狼居胥山是當年霍去病北擊匈奴打到的地方,其具體位置今天仍有爭議,但是不管怎樣離劉義隆的地盤實在太遠,甚至都不一定在北魏領土範圍內。劉義隆封狼居胥山的幻想太不切實際了。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北魏雖然統一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北方,但是地緣政治並不樂觀。北魏一直處於南北夾擊的環境中。不僅僅南方有劉宋多次北伐,北方也有一個極其強大的游牧民族柔然族經常騷擾北魏邊境,所以北魏同時面臨著南北兩場戰爭。北魏對柔然汗國的戰爭就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蘭辭》的創作背景。詩中管天子叫「可汗」,這說明花木蘭所處的朝代並不是漢族王朝。「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說明花木蘭的朝代的核心區域在黃河流域,而黑山在今天內蒙古境內,可見花木蘭打仗是往北邊打。「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可見花木蘭的軍事裝備需要自己準備,而不是國家配備,這符合北魏的軍戶制度。所謂軍戶制,也就是說國家有一部分居民是世代專門負責打仗的,而不是國家僱傭的職業軍人。花木蘭家估計就是這樣的軍戶。但是花木蘭閑著的時候喜歡「唧唧復唧唧」,這顯然又是漢族傳統。所以可能花木蘭出自漢化以後的北魏軍戶家庭。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同時打贏了南北兩場戰爭。一方面擊敗了急於北伐的宋文帝劉義隆,同時也擊敗了北方強敵柔然。柔然被拓跋燾擊敗,但是和很多游牧民族一樣,要被徹底擊垮是很困難的。之前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也是如此,雖然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屢次擊敗匈奴,但是匈奴一直死而不僵,最終等到了在劉淵的帶領下大鬧中原。而有可能是匈奴人後代的匈人也曾經大鬧歐洲,間接滅掉了西羅馬帝國。柔然也是一樣,最終擊垮柔然的並不是北魏,而是另一隻兇悍的游牧民族——突厥人。丟失了家園的柔然人西遷,成了歐洲歷史上所稱的阿瓦爾人,並且在歐洲建立過阿瓦爾汗國。阿瓦爾汗國一度實力強大,甚至奪取過東羅馬帝國的領土。最後,阿瓦爾汗國被歐洲的查理曼大帝征服。而之前打敗柔然人的突厥人也將步匈奴人和柔然的後塵,前赴後繼地西遷,建立了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但是在文化領域,拓跋燾幹了一件讓後世爭議很大的事情。亂世之中,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於是宗教信仰成了人們重要的精神寄託。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佛教和道教大發展的時代,就連先前以殘暴聞名的後趙政權也崇尚佛教。當然,佛教和道教都和西方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很不一樣,明顯不是一神教,而且人和「神」之間的界限是可以突破的。佛教和道教都講究人可以通過自身的覺悟和修鍊,或者成為羅漢、菩薩、甚至佛祖(這三個等級的覺悟各不相同),或者吃仙丹成仙(嚴格來說,「仙」和「神」也有不同)。這樣的意識形態讓水深火熱的人們看到了希望,於是佛道兩教皆大行於世。執政者當然也看到了宗教的力量,於是往往會選擇一個宗教奉為國教。杜牧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其實南朝遠遠不止四百八十個寺廟。


中國北方在佛道兩教之間搖擺。拓跋燾選擇了道教,而不是佛教,就連他的年號也頗具道教風格:「太平真君」,可見其對道教的推崇恐怕要超過後來著名的道教皇帝嘉靖。拓跋燾為了推崇道教,不惜對佛教痛下殺手。他宣布國內滅佛,所有和尚必須還俗,凡是家裡養了和尚的必須在規定時間之前交出來,否則滅門。這個事件在歷史上叫「太武滅佛」,是佛教在中國的一次巨大災難。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卻是支持佛教的,在執行滅佛命令的同時陽奉陰違,暗中保護佛教。拓跋燾和太子之間關於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最終導致了雙方反目成仇。拓跋晃被誣陷謀反,其東宮官員幾乎全被誅殺,而他自己也鬱悶致死,終年24歲。

北魏的倫常慘劇之後,太武帝拓跋燾死於宦官宗愛之手。宗愛先立了拓跋余為皇帝,然後又殺了拓跋余。最後廢太子拓跋晃的兒子拓跋濬被立為皇帝,後謚文成皇帝。拓跋濬當皇帝時年僅12歲,但他手段狠辣,即位以後立刻誅殺了立自己為皇帝的宗愛。這混亂而又血腥的故事和南朝劉義隆登基前後如出一轍,南北朝時期這樣的弒君悲劇數不勝數。拓跋濬登基以後一改他爺爺的滅佛主張,重新推崇佛教,並且開始建造雲岡石窟。


拓跋濬不算一個特別著名的皇帝,但他的皇后馮氏卻很著名。馮氏出身北燕皇族,就是那個篡奪了慕容氏後燕政權的馮氏家族的後人。馮氏年幼時家境悲慘,全家男丁除了她哥哥之外全部被滅門,馮氏很小就入宮當宮女。但是少年時代的馮氏就被拓跋濬看中,並且立了貴人。北魏後宮女眷當中,貴人是排名第三的等級,僅僅次於皇后和左右昭儀。馮氏隨後又被立為拓跋濬的皇后。她24歲那年老公死了,獻文帝拓跋弘即位,馮氏成了皇太后(拓跋宏非馮氏所生)。跟很多皇太后一樣,年輕寡居的馮氏不甘寂寞,自然就找了情人。但她又曾經在老公葬禮上演了意欲自焚殉情的一幕,這似乎和她後來找情人的行為不太相符。馮氏找了情人以後,皇帝拓跋弘自然看不慣太后的所作所為,雖然馮氏不是他的親生母親,但是皇帝的顏面總是要緊。於是拓跋弘借故殺了馮太后的情人李弈,之後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馮太后的記恨。馮太后30歲那年,獻文帝迫於太后壓力禪位於自己的兒子拓跋宏,不到20歲就當了太上皇,而馮氏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太皇太后。新上任的皇帝拓跋宏就是那位著名的將北魏全盤漢化的孝文帝。


關於馮太后的傳聞不少。呂思勉先生曾經猜測,拓跋宏其實就是馮太后的私生子(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而易中天先生甚至認為拓跋宏就是馮太后和獻文帝(獻文帝名義上是馮太后的兒子)的私生子(見易中天著《中華史》)。史書記載馮太后在拓跋宏誕生前後放棄權力,還政於獻文帝,這與馮太后這樣的政治人物的形象不符,其實有可能就是馮太后自己坐月子去了。而拓跋宏降生之時,其「父」拓跋弘才13歲。如果呂思勉的猜測是真的,這就意味著孝文帝名義上是馮太后的孫子,實際上是馮太后的兒子。馮太后如此得勢,得益於北魏一項特殊的傳統制度:子貴母死。我們通常說,母以子貴,也就是說兒子如果被立為太子,那母親就會跟著上台階。後來的朝代基本上也是如此。但是北魏偏偏不這樣,一旦一個皇子被立為太子,其生母就被賜死,也就是仿照漢武帝「行鉤弋夫人之故事」。獻文帝的生母就這樣被賜死,孝文帝名義上的生母也被賜死,不然馮太后還會有競爭對手。


不管拓跋宏的真實出身究竟如何,他都是北魏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在他手裡,北魏進行了最大力度的漢化改革。其實早在拓跋宏之前,北魏已經想把自己包裝成華夏民族。按照拓跋鮮卑人自己認可的歷史,他們的祖先就是黃帝。拓跋部落號稱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的後代,而且「拓跋」原本是「土跋」的諧音。當時人們認為黃帝在五德終始說中屬於「土德」,而「跋」是「後」的意思,比如寫在字畫前面的文字叫「題」,後面的叫「跋」。所以「拓跋」就是「黃帝後代」的意思。當然,這種說法,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拓跋宏首先是把鮮卑人的姓全都改成了漢姓。比如,他自己的拓跋改成了元,「獨孤」改成了劉等等(孤獨部號稱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其實「獨孤」這麼酷的姓改了實在是可惜)。然後改變文化,孝文帝參照南朝齊的制度,改變了北魏的官制和禮樂,讓北朝和南朝越來越相似。再然後改變語言,孝文帝規定,鮮卑人凡是30歲以下的,全部不可再說胡話,一律說漢話。為了體現自己對大臣們的體諒,孝文帝規定30歲以上的人如果改變語言有困難,可以慢慢來。還有為了改變血統,孝文帝逼著鮮卑貴族和漢族世家大族通婚。為了顯得自己是正統的中原王朝(號稱黃帝後代,當然正統),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遷都遭到了很多鮮卑大臣的強烈反對,孝文帝幾乎是用綁架的辦法把大臣們給綁到了洛陽。孝文帝先是謊稱要進攻南朝(當時南朝是齊),文武百官都要隨行。但是當時天降大雨,大臣們苦不堪言,等走到了洛陽死活不肯再走了。於是孝文帝讓大臣們選擇是繼續南進,還是遷都洛陽,百官只得選擇遷都。

孝文帝雖然在典章制度禮儀文化上學習南朝,但是並不是真的佩服南朝,而是想取代南朝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孝文帝幾次御駕親征討伐南齊,並且曾佔領過南朝重鎮南陽郡。孝文帝去世後,宣武帝元恪即位。元恪在位期間,北魏對南朝取得了很多軍事勝利。南朝原本就是偏安朝廷了,但是在這一時期領土再一次被大大縮小。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薇、陳坤主演電影《花木蘭》劇照,趙薇飾花木蘭,陳坤飾將軍「文泰」(實際身份為王子拓跋宏)


站在中華民族的大歷史背景來看,孝文帝的改革肯定是一件好事,畢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讓後來發源於北朝的中華第二帝國也成為正宗的中華帝國。孝文帝幾乎是用一種偏執的狂熱在強力推行漢化。但是,就北魏自己而言,很難說孝文帝的改革帶來的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孝文帝的改革必然使帝國重心南移,同時讓傳統的鮮卑民族的地位下降,激化了國內的矛盾。孝文帝在世時,這種矛盾就曾經在他和他的太子元恂之間爆發。太子元恂不喜歡漢族文化,也不喜歡新都城洛陽。比如,元恂較胖,怕熱。洛陽相比於之前的都城更加靠南,就更熱。而他爸強迫他穿的漢人的衣服又裹得太嚴實,就熱上加熱,讓元恂忍無可忍。父子二人之間的意識形態上的矛盾,演化為國內反漢化的鮮卑人與漢化政策的矛盾,並且最終再一次導致人倫慘劇:太子因為謀反罪被賜死。其實太子死的時候才14歲,真的會謀反嗎?

而孝文帝去世二十幾年後,戍守北部邊疆的六鎮軍民因為不滿朝廷對於漢化和非漢化鮮卑民族的不平等待遇,發動武裝起義,史稱六鎮之亂。這場戰亂大大削弱了北魏的實力,北魏甚至需要藉助宿敵柔然的力量才撲滅了起義。而起義平定以後又迅速再生河北民變。和歷朝歷代的內亂一樣,這一連串戰亂中崛起了一批軍閥,比如爾朱榮、高歡、宇文泰等人,這些人將北魏皇室玩弄於鼓掌之間,最後分裂並且取代了拓跋鮮卑的江山。可以說,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就是這場動亂的源頭。而從這些動亂看來,孝文帝的錯誤之一在於改革的同時沒有抓緊「槍杆子」,當國家因為改革而產生出「漢化新民」和「鮮卑舊民」兩個階級之後,這些因為改革而喪失利益並且邊緣化的鮮卑舊民們仍然是國家邊防軍的來源。不能安撫這些舊民,軍隊就會出事的。


歷代的變法改革都有複雜的兩面性。商鞅變法固然成就了強秦,讓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但其反人類的嚴刑峻法和無休止的徭役制度也讓「天下苦秦久矣」,最終秦二世而亡。而劉邦的一個「約法三章」立刻收服關中人心,可見百姓們對秦法深惡痛絕。隨後的漢朝不得不輕徭薄賦,甚至矯枉過正,在漢初再次分封天下。宋代王安石變法,固然增加了國庫收入,減輕了三冗危機,但是也通過公權力過度干預經濟,與民爭利。到了南宋,有人甚至評論王安石說「自紹聖以來,學術政事,敗壞殘酷,禍貽社稷,其源實出於安石。今安石之患未除,不可以言政。」可見,大刀闊斧的改革,儘管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後果往往是改革者不可預見的。改革者生前可能不用承擔這些後果,但是後人卻要為改革的苦果買單。


北魏分裂以後,鮮卑族開始重新鮮卑化。改了漢姓的鮮卑族全都改回鮮卑姓,而很多原本就是漢族的人,也被賜鮮卑姓。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虎,當時是西魏八柱國將軍之一,被賜姓「大野」;而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普六茹」,幸虧這兩個家族後來改回了漢姓,否則隋唐兩朝聽上去還真不像中華帝國了。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取代了北魏的北周和北齊政權,都由之前六鎮出身的軍閥建立。宇文家族出身於武川鎮,高氏家族出身於懷朔鎮。可以說,六鎮起義雖然表面上被平定,但是最後北魏的江山落入了六鎮軍人的手裡。在東西對峙的初期,東魏(北齊)原本佔據相當大的優勢。但是因為南朝陷入「侯景之亂」,西魏晚期趁機佔領了南朝的益州、襄陽等大片土地,東西魏的實力對比開始改變。而且後來北周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君主: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首先除掉了權臣宇文護,然後勵精圖治,北周的國力蒸蒸日上。周武帝乾的諸多大事裡面,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周武帝再次滅佛,甚至還打算滅道。而且周武帝滅佛決心很大,有一位僧人警告他將來會下阿鼻地獄,周武帝說「百姓若得人間之福,朕亦不辭地獄之苦!」這句話真是擲地有聲。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相比於宇文邕的勵精圖治,原本強大的北齊卻迎來了一位著名昏君齊後主高緯。高緯和很多亡國之君一樣,沒有執政的才能,卻有藝術才能,尤其喜歡音樂。而且高緯似乎有些心理疾病,一方面有「社交恐懼症」,不敢和大臣多說話,同時又非常暴虐殘忍,按照今天的話說可能叫bipolar disorder。高緯極其寵愛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美女:馮小憐。馮小憐是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不僅國色天香,而且有很高的音樂歌舞天賦,這和同樣是音樂發燒友的齊後主可謂情投意合。這二人的關係和興趣愛好很像後來的楊貴妃和唐玄宗。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說「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而李商隱也有詩云「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從此「玉體橫陳」這個成語被流傳下來,而且被後人腦補成了極其香艷的故事。


北周和北齊有著如此不同的君主,後果可想而知:北周攻破北齊,統一北方。隨後,取代了北周的隋朝又在公元589年征服了版圖已經被大大壓縮了的南陳,從此中國統一在了中華第二帝國的版圖之內。而隋朝開啟的隋唐盛世可謂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相反,西方的東羅馬帝國,雖然稍稍早於隋朝重新統一了原來羅馬帝國的大部分領土,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死後帝國立刻又被很多其他民族入侵,最後歐洲只經歷了極其短暫的統一。


*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副教授。本文為作者的讀史筆記。受賽先生之邀發表,與各位讀者交流。


投稿、提供新聞線索、轉載授權請聯繫:iscientists@126.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dll2004@163.com


賽先生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賽先生 的精彩文章:

經典行星故事 | 長「耳朵」的美麗行星——土星
帝國無疆——盛世羅馬文化及其影響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三):南來北往
暗物質搜尋到了生死關頭
賽先生天文 | 黑洞的奇妙世界(1):那個看不見的舞伴
您可能感興趣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一):大廈將傾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三):南來北往
歷史圖說 | 一張圖看完中國朝代之東周(春秋)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歷史新聞:一位偉大的帝王「今日」去世、歡慶教師節
揭秘:三國歷史名將周瑜的陵墓到底在哪裡?
盤點歷史上最強大的七大帝國:中國唐、漢、元三朝上榜
訪秘記:歷史上的第一個亡國君王—夏桀
中國歷史上壽終正寢的亡國帝王,孫皓第四,劉禪第二
中國歷史五大最具代表性帝王,隋文帝第四,秦皇第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譽為「小上海」!
周邊產品的開拓:美版戰隊歷史回顧(九)
中國古代歷史十大謀臣,一代智聖諸葛亮和漢初三傑張良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九個太上皇(帝)
中國歷史上的兩顆「佛學彗星」,名垂青史
元旦特刊,趣味對比!中國歷史上漢、唐等盛世朝代的第68年!
《講點兒英國歷史》系列 第四十一篇:科河谷大屠殺
古今帝王之最:中國歷史上哪個皇帝最會玩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