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2016-05-11 草上風語 時拾史事


「隆中對」是諸葛亮針對漢末動蕩局面,為劉備量身定製的進取策略。其核心點是先奪荊襄為根基,再取益州(巴蜀),聯合江東孫氏集團,最後定鼎中原。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當時諸葛亮才27歲,雖然自號「卧龍」,在學術圈有些名氣,但畢竟還沒有任何實際工作經驗。一出手便亮出這麼牛X的策劃案,劉皇叔當時就被亮瞎了雙眼,猶如打了一針雞血,渾身滿滿的正能量:「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


以後的事態發展進程,幾乎安全是按「隆中對」為藍本導演的。如果不是後來關羽與東吳背盟,被曹、孫兩家聯手做掉,大漢朝沒準還真能在劉備手裡再續上二百年的香火。


率先啟動的「江東版隆中對」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能預知三分天下,因此被後人譽為三國時期頂級的謀略大師。

但是當人們細細回味這段歷史時,發現「隆中對」其實在第一步就出現了漏算:說好的要收入囊中的荊襄九郡,被曹操一鍋端了,劉備不僅沒能在劉表死後染指荊襄,而且連僅有的寄居地新野也丟了。地球還在腳下,支點沒了。


即使是後來搭順風車打贏了赤壁之戰,別人家的勺子卻早早地伸向了益州,而劉皇叔正忙著重組團隊,根本無力西顧。高大上的「隆中對」一開始就面臨夭折的危險。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只是因為一個人的英年早逝,歷史才把機會讓給了草鞋販子和他的團隊,也讓諸葛亮的「隆中對」由空想一步步變現。


一人之生死,左右天下之大勢。這個牛人就是集才智與容貌於一身,女粉們昵稱之為「周郎」,與諸葛亮並稱「一時瑜亮」的江東統帥周瑜(字公瑾)。

通常認為,赤壁之戰是三分天下的標誌性事件。但事實是,戰後曹操的勢力被遏制在北方,荊襄九郡被曹、劉、孫三家瓜分掉,但最早將手伸向「天府之國」這塊肥肉的,並不是劉備和諸葛亮,而是周瑜主導的孫權集團。


赤壁戰後,周瑜跑到京口(今鎮江)面見孫權,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趁著軍威正盛,與奮威將軍孫瑜(孫權堂兄)率兵溯江西上,奪取益州,然後讓孫瑜固守益州,與曹操後方的馬超等勢力結盟,他自己則返回坐鎮襄陽,兩路互為犄角,以圖北方。


這個策略簡直就是「隆中對」的翻版,所不同的是,不帶大耳朵劉皇叔玩,終極PK時沒有第三者插足,是孫曹雙雄對峙,而不是三足鼎立。


這個計劃可行性極高。首先,益州的劉璋在漢中張魯的擠壓下,一直在尋找「外援」合作,逆江而上不僅不會遭到阻擊,反而會得到益州方面的物資支援(劉備取蜀地正是得了這個便宜);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梁朝偉版周瑜


其次,即使劉璋察覺,然並卵,他連張魯都惹不過,不過是一盤好吃又不費牙口的牛腩;


第三,曹操新敗,生理心理都需要療傷慰籍,一時沒心情南下報仇;


第四,劉備正埋頭消化赤壁勝利的戰果,現在還沒有參與競爭的實力。

事實上,從稍後劉備入川的情形對比看,以周瑜的才能,取西蜀、奪漢中也並非什麼難事。


只可惜,當周瑜費盡口舌,終於說動孫權,返回前線準備妥帖正要開拔時,舊傷複發,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


具有大視野的完美統帥


周瑜之所以大老遠地跑回去當面跟孫權談,是因為他很清楚,孫權的心思始終在進取和守成之間游移不定,想著有所作為,卻又缺乏自信。赤壁之戰如果不是周瑜鐵了心要打,很難說孫權會不會順從了曹阿瞞。


周瑜的真正知音並不是孫權,而是他的哥哥孫策。當年袁術稱雄江淮,相中了周瑜的才幹,想委任他做大將,但周瑜認為袁術的心胸太小,成不了氣候,找了個理由開溜,投奔了勢單力薄卻胸懷天下的 「發小」孫策。


由此,孫、周二人縱橫江左,戰場上所向披靡,攜手打下半壁江山;情場上春風得意,連襟抱得喬家二美。


孫策死前(時年26歲),深知其弟孫權撫鎮群屬守成有餘,缺乏爭衡天下的雄略,而江東部曲中,胸懷全局,目光深遠的唯有周瑜一人,故而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政治遺言,試圖延續他進取中原的宏願。


赤壁戰後,在周瑜的極力勸說下,孫權將大本營由京口遷往武昌。看看地圖就清楚,武昌靠近中原,雖然是四戰之地,但也更有利於統攝四方,這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強烈信號。然而,不久之後,在身邊眾多僚屬「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鼓動下,孫權又將治所遷往安全而富庶的建業(今南京)。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影視劇孫權


雖然孫權總體來說算是一代英主,曾讓曹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但在赤壁之戰前的患得患失和在哪兒安家這兩個問題上,他的表現無疑遜色於曹、劉兩個對手。


周瑜一死,江東再無胸懷全局的大戰略家,而東吳的戰略方針也從進取轉向了守成。與蜀漢劉備「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的決心,以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主動作為相比,東吳似乎很享受魚米之鄉的富庶,滿足於埋頭「自嗨」。


晚清名臣張佩綸(才女張愛玲祖父,李鴻章之婿,被袁世凱譽為「天下三個半翰林」中的第一個)對周瑜的評價很高。他認為與周瑜比,東吳後來的幾位統帥中,魯肅失於粗疏,呂蒙失於詭譎,陸遜失於柔弱。他判斷周瑜與孫策的本意是取荊襄而襲許都,如果這哥倆不都那麼短命,「天下事未可知也」。


N年之後,孫權在曹丕、劉備之後稱帝。在典禮現場,他回顧身邊君臣,傷感萬分:周公瑾不在了,我的帝業大概沒什麼指望了吧?(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


沒有東風,二喬也鎖不進銅雀台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周瑜形象,心胸狹隘,嫉賢妒能,最後是被諸葛亮接連用計,「三氣而絕」。但事實真相卻讓人跌破眼鏡:


一、真實的周瑜,最大的性格特點不是氣量小,恰恰是「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年紀輕輕統率三軍,從孫權以下,文臣武將莫不賓服。唯一與之不睦的老將程普,最後也為他的氣度折服,由衷讚歎: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二、史實中,周瑜想黑掉劉備的事確實存在,但這是為江東事業大局考慮,跟個人恩怨和度量大小無關。


赤壁戰罷,周瑜向孫權提出,趁劉備來京口拜訪答謝之機,將其軟禁扣留,多與金珠美婦,並收服關羽、張飛諸將,根除一大隱患。孫權出於招攬天下豪傑的考慮,沒有同意。這就是小說和戲劇《甘露寺》橋段的由來。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三、周瑜赤壁大敗曹操,當時江面上的確起了一陣東南風,但這股風跟諸葛亮沒毛關係。而且沒有這陣風,曹操也一樣會敗。


戰前,周瑜準確地指出了曹軍的四大隱患:後方不穩,馬超、韓遂蠢蠢欲動;天寒地凍,馬無草料;遠來疲憊,不習水戰;水土不服,士卒多生疾病。而當劉備嫌他兵少時,他自信地表示:足夠了,您就到一邊涼快去吧!(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雙方一交手,曹軍果然因流行瘟疫,加上不習水戰,初戰失利,只能退回北岸。而曹操戰後的評價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不服歸不服,但也從側面證明了周瑜驚人的預見性!


江左風流美丈夫


有一句流行語是:本來可以靠臉吃飯,卻偏要靠才華。


這句話簡直就是為周瑜定製的。生活中的周郎精通音律,加之長相俊美,氣質儒雅,不知迷倒多少粉絲。


在打下皖城,娶回二喬後(也可能是搶回來的),孫策曾不無自憐地對周瑜說:喬公遭逢戰亂,顛沛流離,不過能有你我這樣才貌雙全的人做他女婿,也算很幸運了!


周瑜對音律的精通,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史載他即使痛飲三大爵酒之後,醉意朦朧間仍能精準地聽出音符的微小差錯,聽出問題後他會不自覺地回頭看看彈奏者。粉絲們都知道他這個習慣,所以一些美女(彈奏者多為女性)為了吸引他看自己兩眼, 常故意彈錯琴弦。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唐代詩人李端據此寫下一首流傳千年的名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就連一本正經的南宋大學問家范成大,對周瑜也毫無保留地大加欣賞讚嘆,他的兩句詩至今被認為是尋周瑜最恰當的評價——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若非短命, 他會讓「隆中對」徹底泡湯


往期精彩推薦


《倫敦新聞畫報》:讓英國人驚呆的大清國7件奇葩事


「延遲退休」這個事兒,古人是咋乾的?


為什麼萬曆沒能帶大明走進資本主義



關於時拾史事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時拾史事,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時拾史事讀者群號 535858375,歡迎喜歡歷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劉琨:中夜清嘯守舊土(二) | 魏晉風骨
魔性歷史小冊《掌故》
金軍退兵好多天,大宋都不知道戰鬥已結束了 | 宋朝簡訊63
李斯:一個官場男神為什麼會被一個太監玩死?
仗義疏財的千古奇丐,武訓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索隆在,他會拔刀!但是!
誰如果背叛了這些星座,別指望他會回頭,連回憶都要清理掉!
他會踏著七彩祥雲來娶我,我只猜對了開始,卻沒猜對結局
如果他也在想你,他會這麼做。
嬴政的母親為什麼會看上他?連呂不韋都怕他,原來他會這個
諸葛亮為何在時候要除去魏延,不是因為他會造反是這個原因
因為他會在你痛苦時像一把春風抹去你的淚水
對於男生來說,他會這樣做,說明他愛你至深
海賊王,如果桃之助敢吃女帝豆腐,那麼他會是什麼下場呢
如果他真的想你,他會···
一個男人真正愛你的時候,他會是什麼狀態?他會做出什麼舉動?
妮影:愛對人,他會讓你如沐陽光
如果他很喜歡你他會這樣對你嗎?
對於男生來講,他會這樣做,說明他愛你至深
唐嫣,別跟楊爍在一起,他會把你帶壞的
如果不是處,你就不愛我了嗎?讓鍾漢良告訴你,他會怎麼做!
孫悟空的前世到底是誰,為何如意金箍棒見了他會閃光?
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生肖,你對他好他會對你好一輩子!
李自成手下竟無賢臣良將,大都是些庸碌之輩,難怪到最後他會敗得如此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