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寡婦門前是非多:古代寡婦想改嫁到底有多難?

寡婦門前是非多:古代寡婦想改嫁到底有多難?

宋代社會對婦女改嫁問題,並沒有形成像後來明清時代的強制風氣,理學家的言論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計。在程頤去世了將近70年之後,朱熹有書信致其友人陳師中,信的內容是討論陳師中妹妹的改嫁問題。陳師中是宰相陳俊卿第二子。他的妹夫鄭自明剛剛去世一年,妹妹就守不住了,準備改嫁了。朱熹在信上是這麼說的: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朋友傳說令女弟甚賢,必能養老撫孤,以全柏舟之節。此事更在丞相、夫人獎勸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沒為忠臣,而其室家生為節婦,斯亦人倫之美事。計老兄昆仲必不憚翼成之也。


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況伏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舉錯之間,不可不審。熹既辱知之厚,於義不可不言,不敢直前,願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為僭率也。 這封信上所提到的「柏舟之節」,典出於《詩·邶風》的一章,《毛詩正義》說:「《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


整封信的意思很直白,就是說陳氏丞相門第,在處理子女的改嫁問題時,應當高於整個社會的標準,以作為表率。寫完這封信之後,朱熹可能已經預感到沒有太大效果,索性也直接給陳師中的父親陳俊卿去信一封:自明雲亡,忽將期歲,念之令人心折。其家想時收安問。熹前日致書師中兄,有所關白,不審尊意以為如何?聞自明不幸旬日之前,嘗手書《列女傳》教條,以遺其家人,此殆有先識者。然其所以拳拳於此,亦豈有他?正以人倫風教為重,而欲全之閨門耳。伏惟相公深留意也。

朱老夫子如此賣力和熱心,結果又如何呢?在朱熹本人所作的《陳俊卿行狀》中如是記載:「女四人……次(女)適故著作佐郎鄭鑒(即鄭自明),再適太常少卿羅點。」總之,理學家們提倡歸提倡,然而現實中的人情歸人情。想改嫁的照樣改嫁,誰也管不著。可見宋代社會對婦女改嫁問題,並沒有形成像後來明清時代那樣的強制風氣,理學家的言論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計。《宋史·道學傳》就直接說了:「道學盛於宋,宋弗究於用,甚至有厲禁焉。後之時君世主,欲復天德王道之治,必來此取法矣。」

寡婦門前是非多:古代寡婦想改嫁到底有多難?



可見在宋代,理學雖然在學術領域搞得很熱鬧,然而在世俗層面上,幾乎沒人搭理。就從朱熹勸孀婦守節這件事來看,朱熹不可謂不賣力,也明知阻止孀婦改嫁為極難之事,所以書信一寫就是兩封。陳氏作為宰相之女,更沒有所謂寒餓問題,她的改嫁,想必也是得到父親和兄長的支持,不然也不會前夫才死了一年,就急吼吼地找到了新的如意郎君。這樣的速度,就算拿到今天,扣除為前夫服喪的日子,也是閃婚級的。談到「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句話的毒害,很多專家都會舉出清初的方苞在《岩鎮曹氏女婦貞節傳序》上的放言高論:

嘗考正史及天下郡縣誌,婦女守節死義者,秦、周前可指計。自漢及唐,亦寥寥焉。北宋以降,則悉之不可更仆矣。蓋夫婦之義,至程子然後大明……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言,則村民市兒皆熟焉。自是以後,為男子者率以婦人失節為羞,而憎且賤之。此婦人之所以自矜奮與,嗚呼!自秦皇帝設禁令,歷代守之,而所化尚希;程子一言,乃震動乎宇宙,而有關於百世以下之人紀若此!


其實終宋一朝,沒人拿程子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當回事。所謂「震動乎宇宙」,還得等到明朝那一班將程朱理學當成仕途敲門磚的文士賣力鼓吹,才成氣候,才形成大明王朝全國各地無處不有貞節牌坊的奇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寡婦門前是非多」!有啥是非
為什麼說寡婦門前是非多?
「寡婦門前多是非」,最早是怎麼來的?
古代的寡婦忍受不住寂寞,然後改嫁的風險有多大?
寡婦門前是非多,慈禧那些緋聞多半不真,但心裡確實寂寞
御叔很早就死去了,可是夏姬的青春猶在,寡婦門前是非多
寡婦門前的是非,多是男人引起的
寡婦門前是非多,小叔子居然說他想娶我
古代寡婦不敢改嫁餘生沒有幸福可言,都是此人兩句話害的
被慈禧做媒有多慘?說出來嚇死你,皆為寡婦,沒到正式拜堂就死
實拍 印度「寡婦之鄉」,生活著兩萬多名寡婦,多是死了丈夫就被趕出家門
古代為何很多寡婦不願再嫁,全因這兩個原因,第二個聽了直冒冷汗!
非洲有個寡婦村目前有上千寡婦!具體原因要追溯到幾百年前
在古代,寡婦真的不能再嫁嗎?
古代男人找不到媳婦,政府會怎麼解決?除了娶寡婦,還有3種方法
《養家》寡婦門前是非多,她卻和隔壁老王亂來!
寡婦門前是非多,丈夫出殯那日,她割下一隻耳朵,原因令人沉默
印度「寡婦之鄉」,生活著兩萬名寡婦,多是死了丈夫就被趕出家門
為什麼古代女子做寡婦以後 寧願守寡也不願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