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考古新發現:地下埋著元皇宮

故宮考古新發現:地下埋著元皇宮

>

近日,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發布了一組考古成果,其中,元代地層是近兩年來故宮考古的突破性發現。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數百年的元代大內,也就是元朝皇宮,近日在故宮博物院內露出端倪——隆宗門西發現的一組建築遺存中,發現的瓷片、瓦片等將地層時代回溯至了元代。


不少人好奇的是:元皇宮到底深埋在故宮的哪個位置?它又是如何被埋在歷史的塵埃里?為此,我們採訪到了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王崗。

故宮考古新發現:地下埋著元皇宮

故宮,圖源網路。

專家解讀元皇宮與明清故宮在空間分布上有不同


王崗告訴記者,目前存世的關於元代皇宮的記載很少,學界對它的研究也不充分,一是因為年代久遠,二是因為元大都宮殿在元朝是宮廷禁地,不僅平民百姓不得入觀其概況,就算是達官顯貴也不能隨意在其中觀覽,只有帝王近侍、宦官及宮女才對宮殿布局及概貌比較熟悉。但是他們又大多為文盲,沒有著書立說之能,因此,對於大都宮殿的相關文獻記載只能散見於各處。元朝滅亡後,明朝派遣官員拆毀元大都宮殿,有心的官員蕭洵寫下了《故宮遺錄》,才保留了一部分珍貴的資料。但是,這種憑個人記憶寫下的內容與事實難免會有一些差異。


根據現存的資料,王崗認為,元皇宮和明清兩代的紫禁城在功能分區上有明顯的不同。明清時期的故宮,帝後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的區域都分布在一個空間內,即乾清門以里;而元皇宮則分為兩大部分,帝後的生活區域在太液池東側,太子、皇太后等居住在太液池西側,中間有弔橋相連。


多年來,元大都和元大內(皇宮)的所在一直撲朔迷離,而故宮作為皇家遺存,處於元明清的核心地帶,具有唯一性,所以專家一般推斷元代皇宮可能在現存紫禁城附近,或是西側至北海瓊島區域。

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其中有一頁元大都的地圖。在這個圖中,元皇宮的位置包含在明紫禁城的建築群中。這本地圖集的顧問單士元先生在他的《故宮史話》一書中,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寫道:「元大內的中軸線,就是明紫禁城的中軸線。」此次考古發現的元代地層,可以確定元大內就位於此處,剩下的定位則有待未來發現。這一發現在故宮發展史上具有標誌性作用,對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軸線變遷,乃至紫禁城歷史及中國古代建築史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於元皇宮的建築特點,王崗說,因為當時修建元皇宮的既有漢人也有少數民族,以漢文化為主題,同時也包含了大量少數民族元素,可以說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結合的產物。


大明殿兩側設有宗王及文武百官的座位


燕京地區原為金中都,即金朝都城。自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軍隊攻陷後,金中都改名為燕京。1267年,忽必烈遷都至位於中原的中都,5年後,將中都改名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為陪都。此後的元皇宮也建在元大都內,即今天的紫禁城內,而明清時期的故宮和紫禁城也是在元皇宮和元大都的地基之上建造起來的。故宮博物院最新考古發現,元皇宮部分遺址位於隆宗門以西的地層內。經考古發掘確定其層位關係由晚及早分別為:清中期的磚鋪地面和磚砌排水溝;明後期的牆、門道基址、鋪磚地面、磚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築基槽;而最下層的素土夯築層和夯土鋪磚層基槽,根據其所含物質推斷其年代為元代。


起初,忽必烈雖遷都至燕京,但由於城內金朝遺址尚存,城內無數宮殿因戰爭而慘遭破壞,而且城內的供水來源——蓮花河水系還出現了水量不足的情況,故仍居住於城外的金代離宮——大寧宮內。時至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開始建造新宮殿,並任命中書省官員劉秉忠為營建皇宮及都城的總負責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兒為皇宮的總設計師。

整個皇宮宮殿建築群一方面沿襲貫徹儒家建都學說的思想,突出全城的中軸線,並保證主體宮城正門、皇城正門、都城正門皆在中軸線上。另一方面,由於蒙古族作為游牧民族,其自身游牧文化與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碰撞融合,對傳統意義上的皇家宮殿和園林也做了部分創新與改造。


其中最為讓人稱道的一筆就是將皇宮與園林融為一體,圍繞太液池形成的宮殿群與瓊華島上的廣寒殿遙相呼應。在整個元朝皇宮一期建築群中,最為矚目的就是於至元十年( 1273)十月建成的以大明殿為主體的皇宮正殿。從規模上看,新建的皇宮正殿所含建築數量為整個宮殿群中最大的一個,共計大明門7間,大明殿11間,寢殿5間,香閣3間,兩翼室各3間,周廡房屋120間。


從功能上看,大明殿類似於故宮的太和殿,是當時舉行朝會、宴會及典禮的重要活動場所。元代著名詩人劉鶚就曾作詩描述這壯觀的場面:「雲開日上黃金殿,地迥風鳴碧玉珂。虎豹關臨儀仗肅,魚龍海會俊良多。」但元代的大明殿又與明清時期的皇宮正殿有些許不同。元代大明殿不僅類似於太和殿還兼具明清時乾清宮的職能,皇帝不僅在此辦公還在此作息。由此可見,元代的外朝與內廷並無嚴格區分,這也是相比明清宮廷的極大區別。除此以外,元代大明殿內皇帝與皇后的座位並排設置,兩側還設有宗王及文武百官的座位。但明清時期的皇宮正殿內通常只設皇帝御座,並無皇后及百官的座位。不難看出,在元代游牧民族的文化傳統中,男女之間的尊卑差距並無懸殊,臣子之間也無太大差距。


徐達點火燒毀元皇宮並嚴禁史書提及此事


歷時近20年後,即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整個皇宮建造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其中包括了大內宮殿、宮城城牆、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宮)、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牆、金水河、鐘鼓樓、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等附屬建築。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曆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遣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北征,全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英勇善戰,於同年七月抵達通州。元惠宗聞訊後大驚失色,下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自己攜后妃、太子、公主自健德門出城北逃避難。到了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明朝軍隊將大都齊化門攻破,並由此入城。在明軍徹底佔領大都後,明太祖下令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大將徐達秉承太祖旨意,號召眾人點火燒毀了元皇宮,並且嚴禁史書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對於中國百姓而言,元皇宮的存在和消失似乎悄無聲息。


此外,元大都城牆雖被廢棄卻未被拆除,直至嘉靖朝俺答之變時,在土城仍有明軍駐守。到了明朝末年,由於年代變遷,元大都南城垣已被剝蝕為數座土丘,至清朝,大都南城垣遺迹已完全消失。


元皇宮在紫禁城之西?


關於明初朱棣修建皇宮,孫承澤在《天府廣記》中說:永樂十五年,「改建皇城於東,去舊宮一里許」。舊宮,指元故宮。孫承澤說:「初,燕邸因元故宮」——當初燕王朱棣以元故宮為府邸。元故宮,應該包括大明宮、興聖宮和隆福宮還有瓊華島。《明史·姚廣孝傳》:「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姚廣孝)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日夜鑄軍器,畜鴨鵝亂其聲」。這段記載說,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以元大內為王府。姚廣孝在燕王府邸里練兵、鑄造兵器。為了不讓外面聽到聲音,畜養了大批鴨鵝——這麼大的動靜,自然須要有大片空間和廣闊水域。

另據《明太祖實錄》:明太祖封朱棣為燕王,「命工部於皇城舊基建府,拆舊宮殿為之」。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燕府營造訖工,繪圖以進。其制:王城四門,東曰體仁,西曰遵義,南曰端禮,北曰廣智。門樓廊廡二百七十二間,中曰承運殿,後為圓殿,次為存心殿,……王城之外,周垣四門,南曰靈星……凡為宮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間——這麼多的房屋殿宇,佔據整座元皇宮是很自然的。這裡面的圓殿和靈星門值得注意:圓殿,即團城上的承光殿;「靈星門」,即元大內周垣的南門。這兩個建築可以證明:燕王府邸就在整座元故宮內。


朱棣當了皇帝後,將全國的政治中心移至北京。《明典匯》:「永樂十四年八月,作西宮。初,上(永樂皇帝)至北京,仍御舊宮。及是,將撤而新之,乃作西宮,為視朝之所。」這段記載說得很明白:永樂初年,朱棣一直在舊宮視朝聽政——舊宮,即是在元大內基礎上興建的燕邸。到了這會兒要興建新的紫禁城了,於是先建西宮,作為拆遷周轉的臨時視朝之地。西,指舊宮之西。西宮的位置,在元隆福宮舊址,今西安門內以南。


一年以後的永樂十五年,「鼎建北京宮殿」。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燕邸舊宮及太液池東之元舊內,並為西苑地」——舊元大內也好,舊燕邸也好,都划進西苑之內了。這是清朝的大臣們說的。「而宮城則徙而又東」。

您可能感興趣

考古新發現:最大的瑪雅王室古墓
重大發現!考古發現明孝陵地宮隱藏秘密
銀河考古隊的新發現
考古發現!秦始皇陵墓水銀海之謎被揭開
考古家新發現:巨石陣下方發現神秘石碑
考古最新發現!秦始皇陵里竟然有個「動物世界」
考古最新發現!秦始皇陵里有個「動物世界」
英國考古新發現 羅馬古墓挖出亞洲人屍骸
考古最新發現 秦始皇陵里竟然有個 動物世界
考古新發現:亞瑟王出生的宮殿
【揭密】考古最新發現:秦始皇陵里竟然有個「動物世界」
驚呆!考古最新發現 秦始皇陵里竟然有個動物世界
千古之謎:乾隆陵墓的地宮裡發現一具完整女屍,面目如活人!
九層妖塔果真存在?考古發現遠古巨人
大叔地窖發現老鼠洞,砸開洞口現古墓,發現好東西!
考古新發現:古代中國是契丹
羅布泊中心地帶發現樓蘭古國的千年古墓
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考古新進展 發現中國最早的琴和瑟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考古發現大陣容